六届老代表 一片赤子心

六届老代表 一片赤子心

日期:2019年09月10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常畅 陈越

今年70岁的杨恒斌,在合川区三庙镇角庙村当了31年的村委会主任,从1988年至今,六次当选镇人大代表。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杨恒斌带领村民建设家乡,他既是新中国70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又是新中国发展的参与者。

最艰难:刨出一条路

杨恒斌家中五兄妹,他是独子。因为手脚勤快,脑子灵活,有文化,他被选为生产队长。1988年,杨恒斌当选角庙村村委会主任,这一当就是30年。

角庙村是合川比较偏远的一个村庄,到合川城区大约50公里,到三庙场镇约20公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出村都靠步行,到镇上要走一两个小时。村民要是卖猪,得请四个壮汉抬到镇上。300多斤的猪,光力钱就要花掉80元,卖完,中午还要请抬猪人吃饭,费时费力不说,卖一头猪除去运费,所剩无几。

杨恒斌暗下决心,无论多难,都要修一条连接村外的公路。

“条件不够,创造条件也要修;没有钱,我们刨也刨出一条路出来。”杨恒斌说到做到。没有挖机,他带着一帮年轻力壮的村民,自己拿锄头去挖。那时候外出打工的人还不多,村里每天都有五六十人参与劳动,也因为在交通上吃了苦头,大家干起来都特别卖力。靠着肩挑背磨,几个星期,一条2400米的泥石路就修好了。看着粮站的车开到村委会,肥料也可以送货进村,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但一条泥石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杨恒斌认定,无论如何艰难,路要一直修下去。

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他每年提的建议都和修路相关。就这样一年年,从泥石路到水泥路。三十多年来,在他的积极奔走和努力下,村里的村级公路、社级公路先后打通,一些多年未修通的断头路也通了。如今角庙村的交通网四通八达,村民到镇上只用花12分钟。

最欣慰:找到致富钥匙

从打赤脚到穿皮鞋;从过年才有肉吃到餐餐美味,在杨恒斌的带领下,村民找到了一把通往富裕的钥匙。

上世纪八十年代,角庙村村民主要靠种包谷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其实,一直以来,角庙村都有种桑养蚕的历史,但村民仅仅将其作为副业。一次外出考察后,杨恒斌看到蚕桑产业的前景,调研后,便开始动员村民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为了带动大家养蚕,他不仅邀请技术员到村里指导,还主动带头“吃螃蟹”,成为了村民学习的榜样。

“在村长的带动下,我们尝到了养蚕的好处,当时每年每人都要养‘一张纸’的蚕种。”村民们现在还是习惯叫杨恒斌“村长”,而他们口中“一张纸”的蚕种,可产30多公斤蚕茧,这在当时可以卖400多块钱。

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扩大养殖规模,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角庙村基础设施差,靠天吃饭,天不下雨时,庄稼就长不好。前些年,杨恒斌又想办法筹集资金整修三坪塘35口、小型水库1个,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最执着:退而不休

去年8月,69岁的杨恒斌离任退休。由于他办事果断,有号召力,带领村民修路、搞产业,为全村立下过汗马功劳,村里人一直都对他心存感激。

虽然退休,可他仍是退而不休,村民遇到什么事,还是会先找他商量。现在,村民仍经常看到杨恒斌风风火火的身影——走访村民,了解大家的诉求;进家入户,调解群众矛盾。在今年合川区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他不仅以身作则,把自家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帮助其他村民打扫卫生。

“虽然现在不当村主任了,但我还是镇人大代表,而且身体也好,还能为村民做些事。”如今,70岁的杨恒斌仍然用行动守护着家乡。

70年来,杨恒斌见证了基层农村的巨变。和共和国同龄,杨恒斌说自己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记者 陈敏)


相关区县: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