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秀山自治县脱贫“摘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秀山自治县脱贫“摘帽”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8年08月07日 来源:重庆人大 朱苗


关于秀山自治县脱贫“摘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民宗侨外委

 

内容提要:为更好指导民族地区脱贫“摘帽”工作,限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对秀山自治县脱贫“摘帽”情况开展了调研,针对存在的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因病致贫返贫占比高、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扶贫合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精准水平、强化教育引导、深化帮扶责任等建议。

 

重庆市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的直辖市,全市有扶贫重点区县18个,其中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都属于脱贫攻坚范围。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通过精准扶贫、强力推进, 2017年,经过检查验收,全市5个区县脱贫“摘帽”,渝东南民族地区有黔江区和秀山自治县。市人大民宗侨外委成立调研组,对秀山自治县脱贫“摘帽”情况开展了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察看现场、交流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秀山自治县精准扶贫、攻坚“摘帽”工作情况。秀山自治县脱贫“摘帽”的历程,为其他自治县脱贫“摘帽”提供了借鉴。

一、具体做法

秀山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在组织领导、精准施策、责任落实、资金投入、教育引导上狠下功夫,全方位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了8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4625户61833人脱贫越线,全县贫困人口减至2119户8550人,贫困发生率从14.2%降至1.8%、降低了12.4个百分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精准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党委政府主抓、各级各部门具体抓的大扶贫格局。先后召开21次县委常委会会议、33次协调会、16次推进会,常态化业务培训,形成“一切工作为脱贫攻坚服务,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的集体共识。全面落实国家、我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出台“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配套文件,使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位。领导干部带头帮扶深度贫困户,安排医生和教师精准帮扶因病、因学致贫家庭,统筹安排县、乡镇、村三级干部组团帮扶,变“一帮多”为“多帮一”。组建26个帮扶集团,选派215名第一书记、215个驻村工作队、268名本土人才,落实6471名结对帮扶干部,扎实开展帮扶工作。二是严格精准识别。严格扶贫对象识别及退出标准及程序,严把村民小组“院坝会”评议及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前端关口,驻村干部入户调查据实审核。动态调整新增贫困户1567户6220人,彻底清除“四类人员”,不漏评、错评、错退一户一人,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尽扶”。三是措施保障精准。根据致贫原因,因户制定脱贫方案。针对多重原因致贫的深度贫困户,综合运用低保、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政策,分类化解困难,帮助摆脱困境,增强发展能力。实行“一村一规划”,优先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等“短板”,确保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精准。

(二)统筹整合资源,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85个贫困村为重点,协调推进其他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村整体面貌得到彻底改善。聚合政府、企业、金融、社会等行政和市场资源,打捆部门、乡镇、财政专项等扶贫资金32亿余元用于脱贫攻坚,建成农村公路1172公里,行政村通畅率、撤并村通达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畅率达85%,预计2018年实现实际居住20户以上的村寨院落公路全通畅。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22处,铺设输供水管道6430公里,全面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2.6万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2万人,提质增效受益人口35.4万人。加快农村输电线路升级改造,安全电、同价电实现全覆盖。新建光缆2750公里,行政村宽带实现“村村通”。乡镇4G网络、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便民超市、图书室等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快人居环境改善。县筹集4000余万元人居环境改善资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贫困户住房实施改造,对房屋周围进行硬化、美化,全面改善深度贫困户人居环境,改造1万余户。农村危房6657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950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682人,其中贫困人口4861人。三是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全县建立1000万元扶贫济困医疗基金,救助贫困对象医保目录外、自负费用负担较重对象14388人次。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统筹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实行分类帮扶,民政医疗救助资金到位5695万元,其中救助贫困对象15120人次。四是提升教育扶贫水平。投入资金2亿元,用于教育扶贫项目工程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套;落实各项教育资助资金2.7亿元,惠及学生13.05万人次。县政府建立1000万元教育扶贫资金,全面减轻深度贫困家庭教育负担。五是合理使用低保兜底。贫困对象纳入低保14798人,实现“应保尽保”。

(三)发展扶贫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有机结合“短中长”产业,确保贫困对象短期能脱贫、中期能巩固、长期能致富。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县政府连续3年共落实1.519亿元“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中药材、茶叶、油茶、果蔬产业基地规模分别达到25万亩、9万亩、16.1万亩、20万亩,年出栏土鸡1000万羽,以中药材、茶叶、油茶、果蔬、畜禽养殖为主的五大产业覆盖100%的贫困村、97%的贫困户。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秀山中医药产业化项目投资协议,打造百亿级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把秀山建成“武陵药都”。发挥“龙头”组织带动作用,采取订单式、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农业品牌发展,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50余家、家庭农场460余个,农业产业化企业170余个,其中国家级3家、市级20家,10家年销售过亿。强化宣传营销品牌,充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等形式,开展农业品牌整合宣传。组织40家次企业、100余个次产品参加国际农交会、茶博会等10余个展会,斥资1000万元打造“武陵遗风”“秀山毛尖”等区域公共品牌。为了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实施了“产业托管”“龙头企业先租后股”“国有企业助推”“农户自主经营”4种茶产业发展模式,全县现有10家茶叶加工企业,产品销售辐射武陵山区的同时,还销往北京、湖北、福建等地。二是开拓创新农村电商产业。秀山自治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曾长期受制于闭塞的交通影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互联网+”时代,秀山县委、县政府创新思路,把发展电商作为脱贫富农的利器,走出了一条“电商+农户”的精准脱贫新路,为农村土货进城打开了高速通道,将贫困户发展的产业搭上了互联网快车。目前,新增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达140家、各类网店350多个、武陵生活馆233个(其中贫困村全覆盖)、农村淘宝服务站31个、邮乐购服务站20个、“网上村庄”服务站4个,全县电商交易额实现46.9亿元。认定特色农产品电商基地108个、品牌供应站点3650个、注册农产品商标510余个、认证登记“三品一标”60余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体系,发展紫薯、百香果等订单农业10000余亩,土鸡、秦橙、猕猴桃等7个系列产品打入港澳市场,“边城故事”苗绣饰品,竹编工艺等通过跨境电商走出国门。为解决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实行快递首重3元全国包邮等优惠政策,实现县域24小时配送收购,降低了农产品进城成本达20%以上;由云智精英集团组建职业网商“教师团”,深入乡镇、农村进行示范和辅导,培养电商业务人员371名;建立了电子商务快递分发中心,引进以“顺丰”为代表快递物流企业83家;开通秀山至酉阳、黔江和贵州德江、沿河等地的17条武陵物流专线,在周边4区县建成武陵生活馆分发中心站(点),整合物流、生产、批发企业372家,为电商企业提供了强劲的物流保障。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重庆市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2017年上半年,实现网络零售额7.53亿元,增长35.19%;农特产品电商销售额3.26亿元,增长37.55%,电商增值分成惠及建卡贫困户1万余户。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三城并进”全力建设“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宜居之城,实施6.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构建“二环六横六纵”城市路网,启动10公里梅江河滨河绿道和中央公园建设。建设文创之城,按照“一园多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微电影城、书法产业园等项目,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建设,促进“文化+”融合发展。建设旅游之城,投资150亿元推进县城西街、洪安边城和川河盖三大景区建设,“2017第五届川河盖映山红文化旅游节”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仪式在秀山县川河盖旅游景区举行,这意味着秀山有了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贫困人口集中、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建成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农业观光体验示范点30个,培育乡村旅游接待户444家,综合采取薪金、租金、股金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四是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引导创业就业,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转移就业1.8万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2138个,解决贫困对象就业1141人。

(四)创新乡村治理,助推精神脱贫

坚持把精神脱贫放在物质脱贫的同等位置,将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强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育,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一是大力开展扶贫脱贫宣传。加强媒体宣传,树立脱贫典型,组建宣讲队伍,精心组织“好家风示范家庭”“致富榜样家庭”等评选活动,采取村干部会、党员大会、贫困户培训会、群众会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二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农村治理方式,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改善农村乡风文明。开展了治理大操大办专项行动,扭转了农村滥办酒席歪风,有效减轻贫困家庭负担,受到人民群众普遍赞誉。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村家庭、农村道路等卫生管护工作,努力实现村村寨寨清洁卫生、家家户户干净整洁。实施村镇“净绿亮美”工程,完成79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基本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日清”。四是构建“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关注弱势群体,整合社会服务机构、村居干部、志愿者力量,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周末大课堂。落实爱心妈妈271名,解决上万名留守儿童照看问题。推进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逐步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生活水平。

二、存在问题

目前,秀山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要保证脱贫后再不返贫,还面临着巨大压力,特别是全县发展不均衡,产业支持不牢固,离全县66万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期盼,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脱贫的基础不够牢固

各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贫困户缺乏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一是产业脱贫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够,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能力相对较弱;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农村改革力度不大。二是有的贫困村地理条件差,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发展特色产业困难。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尚待健全,仍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二)因病致贫返贫占比高,动态扶贫任务艰巨

因病因灾因意外是农民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一是生病和意外灾害造成的经济负担沉重,许多家庭因此导致贫困。二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因病或受伤残,无法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三是长期重病和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高,需要陪护照顾,短期脱贫难度大。

(三)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脱贫意识淡薄

一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自主脱贫意识不强,认为脱贫攻坚是国家和政府的事,少数贫困户等靠要,依赖各级组织的思想还比较严重。二是部分贫困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自主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对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缺乏信心,对土地流转整合心存疑虑,对扶贫贷款又怕担风险。三是影响激发内生动力的因素复杂多变,特别是农村“三留守”人员较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低保兜底人员自身“造血”功能差,安于现状,只求一日三餐。

(四)责任意识仍需加强,扶贫合力有待提升

一是仍有部分政策执行不力,工作被动。主要表现在金融扶贫、易地搬迁、健康扶贫政策上。二是精准识别有遗漏,精准帮扶有差距,建档立卡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三是乡村治理水平低,办法不多,长效机制仍未全面建立。四是宣传氛围不够浓,先进典型挖掘不够,经验总结有差距。五是帮扶工作、驻村工作水平还需提升,工作纪律需进一步强化。

三、对策建议

(一)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武陵山片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效益农业等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力度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力度;精准解决因病、因灾等特殊情况致贫返贫问题。二是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5+2”(5即中药材、茶叶、油茶、畜禽、果蔬五大主导产业,2即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勇于探索,改革创新,建基地与建机制并行,抓发展与强管理并重,加快推进农村确权,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组建一批高质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全面实现村有1—2个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做强一批调味品、中药饮片、腐乳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特色效益农业。依托川河盖、洪安、西街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以民宿为特征的乡村旅游。做好“村头”平台,加快电商发展,打造一批农村电商示范村,带动电商农产品基地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重点围绕路、电、房、环保,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实现20户以上村寨公路全硬化,农村电网改造加速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和拆除“阴阳房”的乡村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和管护责任。

(二)提高精准水平,解决深度贫困

一是坚持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识别、退出和返贫防范机制。严格扶贫对象识别及退出标准及程序,制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评判监督的标准和程序。既要把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重要指标,又要综合考虑住房安全、医疗、子女入学支出等多种因素,增强精准扶贫的科学性。二是提高精准扶贫质量和水平。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分别制定不同的脱贫方案。按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帮扶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加大督查检查,确保各类返贫人员能纳入帮扶对象,保障政策不漏一户一人。

(三)强化教育引导,增强脱贫信心

一是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强化对贫困群众教育引导,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注重典型引路,转变思想观念,根除“等、靠、要”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自信心。二要加强对贫困户劳动技能技术的培训、服务和指导,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技能,充分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三是增强科技意识、“互联网+”意识、品牌意识,大力推广先进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产品,进一步增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带动力。

(四)深化帮扶责任,倒逼真抓实干

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扶贫政策,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整合资源,发挥好带头作用。充分整合市、县、镇、村各级资源,全面走访摸底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依靠村支“两委”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两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动员党员干部、本土人才、致富能手发展规模化特色化农业,驻乡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要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思想,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三是要认真总结经验与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真总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和成就,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及时推广经验,积极引导贫困村与贫困户用足用好各项帮扶政策,充分发挥好自种自养、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订单采购、贷款贴息、农业保险等在精准扶贫中的有效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措施。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