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昌群:一门忠烈、一心为党的英雄母亲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昌群:一门忠烈、一心为党的英雄母亲

日期:2021年03月17日 来源:重庆人大 朱苗 周晏如

重庆市委非常关心重庆籍老军人、老革命,春节来临之际,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秀山县委县政府前往云南省昆明市看望慰问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昌群,为老人带去家乡人的问候和祝福。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331.jpg

2月4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秀山县政府前往云南省昆明市慰问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昌群,为老人带去家乡人的问候和祝福。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87岁的王昌群是一个军人家庭的大家长,更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母亲。  

15岁就参军的王昌群先后参加过解放西南、剿灭匪患、保卫边疆等任务。后来,她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与丈夫一起扎根边陲,为建设边疆、发展边疆作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429.jpg

2月4日,云南省昆明市王昌群家中,老人正在整理找寻自己的老照片。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南边境战火燃起,王昌群一家先后6人参加战斗,5人立功、2人牺牲: 大儿子刘光、二儿子刘明牺牲,二女儿刘丰登上卫生列车转运伤员,女婿陈加勇参加前线医疗队,时任文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丈夫刘斌担任前线局部战场指挥员,王昌群自己也参加了支前服务队。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532.jpg

王昌群老人。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一朝入伍,军魂入骨。王昌群家两代革命军人用鲜血、生命和汗水,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军是为穷苦百姓谋幸福的队伍,我就加入了”  

王昌群是重庆秀山人,至今乡音未改。围上土家族织锦围巾,与家乡人手握着手,老人的思绪飘回秀山边城,用家乡话讲述起了一个绵长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629.jpg

王昌群老人的“最美退役军人证书”。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的宣言早已传遍海内外,可祖国的大西南还没有完全解放,人民军队正所向披靡挥师大西南。  

此时的王昌群只有15岁,是秀山县女子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学校宣讲政策、招收学员,她和同学们既高兴又紧张,怀着对革命的憧憬向组织报了名。  

“为啥要报名?”  

“那个时候我们家乡附近的涪陵地区还没解放,很多地方十七八岁的姑娘还没衣服穿,生活苦啊。”老人记忆里乡亲们的身影,总是佝偻着劳作的样子,似乎永远没有直起腰来的时候。“在学校就听说解放军是为穷苦百姓谋幸福的队伍,我就加入了。”  

从此,王昌群开启了她的革命之旅。  

1950年10月,王昌群被安排到当时的西南军区陆海空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报务专业,学校就位于现在的沙坪坝区小龙坎。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726.jpg

王昌群正在学习无线电报务专业。 记者 郑宇 翻拍/视觉重庆


因为学习刻苦、进步快,她学习了半年后就提前毕业,被分派到组建不久的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从事报务工作。  

一字一码事关千军万马,王昌群开始与电码为伴,与电流声同行。她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暗藏刀光剑影。  

“滴答滴滴答……”老人至今还记得一些代码,饶有兴致地向记者重复着。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822.jpg

王昌群在重庆学习时与同学的合影。记者 郑宇 翻拍/视觉重庆


由于她负责的报务安全准确,很快成为所在连队业务骨干,后来因执行某次重要报务任务,她荣获三等功。家里珍藏的各类奖状证书,是当年这位革命女青年用一字一码谱写的军功章。  

1954年,经组织批准,王昌群和在部队相识相恋的革命青年刘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第二天收拾行装,第三天就跟随大部队出发,从重庆向云南挺进。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906.jpg

王昌群老人的转业军人证明书。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此后30多年里,王昌群一路辗转,服从组织安排,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孟连、江城、勐海,到思茅、文山、保山、昆明,岗位从国营商店到地方商业局再到粮油运输公司,在语言不通、道路不通的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垦荒造田、改天换地,建设新中国的新云南。  

“我们难道不知道战争要牺牲、要流血?”  

“儿子啊,40年喽!”在王昌群家中的走廊尽头,挂着一大组照片。每天,她都会伸手摸摸其中两张,那是大儿子刘光和小儿子刘明,黑白照片上两个小伙子阳光帅气、青春正好。


微信图片_20210317102958.jpg

刘斌、刘光(中)、刘明(右)父子三人照片。记者 郑宇 翻拍/视觉重庆


随着岁月流逝,老人的身躯逐渐佝偻,皱巴巴的手离儿子的“脸”越来越远,她不得不费力地踮起脚。  

“两个儿子从小听他们爸爸讲抗日故事,都想长大后当兵、当解放军。”摩挲着儿子的一枚枚军功章,王昌群又陷入回忆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祖国南疆却烽烟骤起。王昌群的大儿子刘光曾因作战英勇顽强,立了战功,被推送到军事院校深造。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本可以留校或在机关工作,但他都没有选择,一心一意要上前线保家卫国。


微信图片_20210317103051.jpg

刘光正在与战友商量战术。记者 郑宇 翻拍/视觉重庆


“爸爸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妈妈您也是15岁就参加了革命,我想,你们一定会慢慢理解儿子的心的……”这是1981年5月3日,刘光上前线前给妈妈写的信,言语之中赤子情深。  

那时,刘光已经谈了恋爱,两个家庭正在筹备他们的婚礼。王昌群也想享受天伦之乐,但她数次欲言又止。  

“您儿子很孝顺,您当时就不能开口留住他吗?”记者问。  

“我们难道不知道战争要牺牲、要流血?儿子盼望已久,我只能鼓励他,不能拉他后腿。”  

时任保山军分区司令员的父亲刘斌也很支持儿子,他对王昌群说,部队作战前就需要这种嗷嗷叫的士兵鼓舞士气,儿子要上前线,我们就让他去吧。


微信图片_20210317103137.jpg

刘光正在训练新兵格斗。 记者 郑宇 翻拍/视觉重庆


1981年12月5日,担任侦察连副连长的刘光带队侦察敌情,在前线排雷时为保护战友壮烈牺牲,当时的他不满23岁。老山作战前夕,58天中,刘光执行了45次侦察任务。  

说到这里,老人抑制不住悲怆痛哭:“保家卫国,总会有人牺牲。”  

儿子去世后,王昌群和女儿收捡他的遗物,还发生了两件“小插曲”——  

“他当了三年干部,但是牺牲后,工资存折里只有1元钱。我们后来才知道,他都偷偷寄给了家庭贫困的士兵家里,连士兵自己都不知道。”王昌群说。  

刘光牺牲前,在一次通信中向妈妈难得“撒娇”地说想要一件高领毛衣。“那时候男孩子穿高领毛衣是很时髦的。”王昌群没想太多,很快上街买了一件漂亮的高领毛衣寄去部队。可儿子牺牲时,依然穿着妈妈亲手织的旧毛衣,新毛衣不见踪影。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昌群收到一名战士寄来的高领毛衣,战士在信中写道,这是副连长送给他的。王昌群一遍遍摩挲着毛衣,又寄了回去,让那个孩子留作纪念。  

“两个儿子壮烈牺牲,我肝肠寸断,但无怨无悔”  

刘光牺牲时,王昌群的小儿子刘明也在部队当兵,他将哥哥留下的三发子弹用红布包好贴身带着,提醒自己家仇国恨片刻不能忘。  

1983年,刘明服役期满3年即将复员,恰恰这时,听说要打老山战役,他毅然决然地申请留下来,奔赴前线。  

刘明写信回来告诉父母:“我这样做绝不是头脑发热,能为祖国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我就是死了,也感到无比地高兴和幸福……”


微信图片_20210317103237.jpg

刘明牺牲前在阵地上与战友合影。 记者 郑宇 翻拍/视觉重庆


1984年,在防御作战中,代理排长刘明指挥战士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7月13日,在组织战士进洞隐蔽时被炮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此时的他,和哥哥刘光牺牲时一样,也不满23岁,距离哥哥牺牲不到3年。  

其实,刘明的牺牲也是可以避开的。王昌群的二女儿刘丰告诉记者,部队里都知道她家里已经走了一个儿子,刘明奔赴前线前,父母的老战友来劝刘斌、王昌群老俩口:“只要你们开口,小明就能留下;如果你们不方便说,我可以帮忙。”  

“那您为啥不开口呢?”记者问。  

“不能这样做!”老人摆摆头,毫不犹豫很快回答。“老刘常说:当官的儿子是儿子,农民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我们不能这样做!”  

刘明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让家人不愿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王昌群一夜白头,多次恸哭至休克,七天七夜拒绝进食饮水,靠输液和注射镇定剂维持生命。  

血性是军人的脊梁,一家人还未从巨大悲痛中缓过神来,就在刘明牺牲13天后,身为部队医院外科医生的二女婿陈加勇又要上前线参与医疗救护。  

两个儿子上战场,王昌群都没说话;可二女婿再上时,王昌群却大力阻止。  

她强撑着起床,拽着老伴刘斌的袖子喊:“不能让加勇上啊,他家就一个独子,儿子才7个月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跟亲家交代哦!”  

还是在哺乳期的刘丰含着泪劝服了她:“妈妈,你看两个弟弟牺牲,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护,我们的家庭多痛苦。让他去吧,多抢救一个伤员,多减轻一家人的痛苦。”  

三年不到,两个儿子都在20出头的韶华相继牺牲。承受巨大丧子之痛的王昌群和老伴从来不说“不值得”,他们知道这两个孩子都是好样的,可还是忍不住悲伤,带着满头的白发垂泪低叙。  

想儿子了,王昌群会拿出当年儿子从战斗一线寄来的信,看上一遍又一遍。从雾鬓云鬟到白发苍苍,这个习惯已延续40年。  

“两个儿子壮烈牺牲,我肝肠寸断,但无怨无悔。”  

“他们是我的儿子,也是党培养的革命战士,能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他们很勇敢,作为母亲我为他们骄傲。”  

情到深处,老人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不能因为这是人生最后一站,就忘了当初的入党誓言”  

一声“到”,一生到。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退役军人、一个老军人妻子,王昌群在两个儿子牺牲后没有一蹶不振。退休后,她初心不渝,传承红色家风,常常受邀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向各界人士和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317103328.jpg

刘斌、王昌群夫妻照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