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13|红色风采录 榜样正能量——看酉阳县浪坪乡脱贫攻坚标兵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脱贫攻坚答卷13|红色风采录 榜样正能量——看酉阳县浪坪乡脱贫攻坚标兵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日期:2021年03月16日 来源:重庆人大 朱苗 周晏如

微信图片_20210316153039.jpg

1月28日,酉阳县浪坪乡,脱贫攻坚标兵谢从友(右一)正在指导村民修剪桃树的枝条。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1月27日,酉阳县浪坪乡虹销雨霁。  

在官楠村村民服务中心,几位村民正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翻阅着一本红色集册。  

“这个人不就是浪水坝村产业孵化园的老板谢从友吗?听说他返乡创业,很多村民在他这里流转土地入股,一年光是分红都有上千元哟。”“这个老人家我认得,是评议村的喻廷华。老人家厉害哦,不仅自己主动申请脱贫,还想着帮别人脱贫。”……  

村民们手中的红色集册,名为《浪坪榜样——脱贫攻坚十大标兵风采录》,风采录上的十位人物,是浪坪乡脱贫攻坚以来涌现出来的典型模范。  

浪坪乡距离酉阳县城107公里,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乡共3856户105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46户2450人。过去,浪坪乡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群众缺乏脱贫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浪坪乡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返乡创业者谢从友、主动申请脱贫的喻廷华、基层干部杨素玲等标兵,引领群众重拾发展信心。  

返乡创业者  

打造农业产业孵化园,带领村民入股变股东  

翻开风采录第一页,一张照片上,一位中年汉子背着双手,遥望远方。他叫谢从友,风采录上印着他的个人语录:“对这片土地,我心怀热爱;对这里的人,我心怀眷念。”  

2018年初,离乡十年的谢从友回到浪水坝村,为村里带来17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要在家乡干一件‘大事’。”谢从友说。  

脱贫攻坚之初,浪坪乡政府和浪水坝村村委会希望找到一位合适人选作为牵头人打造产业园。此时,谢从友已在外小有所成,是一家五金店和百货店的老板,当他得知此消息后,便有了返乡创业的打算。  

明明在城市里生活得不错,为什么还要回到农村发展?谢从友谈到自己返乡创业的初衷:“在外打拼,我看见一些过去穷的地方,现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浪水坝人,也想为家乡干点事情。”  

早在前几年,村干部就找到谢从友,请他回来带头发展产业,“一个好的带头人,对于浪水坝村实在太重要了,老谢你有一定的资金,也有经验,我们觉得你合适。”当时一名村干部这样对他说。  

谢从友虽然口头上答应,心里也向往着回来,但总归还是有些担忧。浪坪乡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从村里到镇上,一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浪平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打消了他的顾虑。这些年来,浪坪乡新建“四好农村路”39条77.4公里,撤并村通畅路7条26.5公里,新建产业路、旅游路40公里,新、改建10千伏线路48.9公里,新、改建低压线路108.7公里,新、改建4G基站12个,建成投用分散式饮水池106口,引进国有企业鑫酉公司实施集镇饮水管理,实现了交通网络全境覆盖,动力电到户全覆盖,4G信号全覆盖,全乡农户喝上了放心水。  

见时机成熟,2018年2月,谢从友牵头成立酉阳县康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打造浪水坝村农业产业孵化园,村民以水田500元/亩、旱地300元/亩、荒坡200元/亩的标准折算股金入股。公司发展第三年见效后,按土地股金30%进行分红,分红比例每两年递增20%。除此之外,村民还能在产业孵化园内务工,每月工资可达3000元。  

有了带头人,村民们的增收便有了主心骨。“我可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当股东!”胡子波是浪水坝村九组脱贫户,2019年初,他将12亩土地入股到浪水坝村农业产业孵化园,按照合同规定,公司发展见效后胡子波每年最多可获得3400多元的分红。“家里那块地以前没人打理,如今却可以坐收分红,实在划算。”  

浪水坝村十组村民杨光琼告诉记者,自己不仅在产业孵化园入股3亩水田,还负责管理剪枝、施肥等工作,一个月能收入3000元。  

目前,谢从友的农业产业孵化园已发展315亩桃树、50亩李树、50亩梨树以及35亩鱼塘,有78户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其中贫困户有27户。在产业园中务工的村民有30余人,其中贫困户8人。今年,浪水坝村农业产业孵化园将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万元。  

除浪水坝村农业产业孵化园外,浪坪乡还建成茶叶基地1250亩、油茶基地500亩、冰糖李基地520亩等,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七旬老党员  

第一个主动申请摘掉“贫困帽”,激励身边人立志脱贫  

风采录上,有一位脱贫标兵的身份最为特殊。他叫喻廷华,是一位70岁的老人,也是一名拥有45年党龄的党员和退伍军人。2018年,喻廷华又多了一种身份——评议村第一位主动申请脱贫的贫困户。  

谈及主动申请脱贫的初衷,喻廷华直言不讳:“我是一名党员,主动脱贫,就是想给大家带个头。”  

事实上,喻廷华家里的负担并不轻。2016年,为给老伴治白内障,他几乎花光了积蓄。紧要关头,扶贫干部上了门,送来了稻谷和玉米的种子,帮助他发展起3亩稻谷和3亩玉米。  

被评为贫困户的第二年,喻廷华开始拾起老手艺,在工地上干起水泥工。由于身体原因,喻廷华每个月只能在工地干几天,一个月能收入800多元。“加上卖大米和玉米等各种收入,一年下来我能收入2万多元。”喻廷华说。  

“我不愿意给国家和政府增添负担。”风采录上印着喻廷华这样一句语录。喻廷华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退伍军人,他不想让自己的头上永远戴着“贫困户”这顶帽子。于是在2018年,家里的情况刚有起色后,喻廷华就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喻廷华的这一举动,激励了不少人,村民何昌仙就是其中之一。  

何昌仙的丈夫患有肺结核,与喻廷华的情况一样,何昌仙为丈夫治病花了一大笔钱,家里因病致贫。不同的是,何昌仙脱贫意愿并不强烈,甚至在享受了一些政策后,整个人的状态比过去还懒散了,喻廷华为此多次给她做思想工作。  

无奈何昌仙左耳进、右耳出,“我家里这么困难,‘贫困帽’摘不得,要是没了这个身份,以后家里万一有个什么事,哪里还能享受得到政策?”何昌仙说。  

真正让何昌仙触动的,是喻廷华递交脱贫申请书的举动。  

“喻大哥真是我的榜样,这么大把年纪,居然成为我们村第一个递交脱贫申请书的贫困户。”在喻廷华的带动下,何昌仙主动联系村里的扶贫干部,告诉他们自己发展种植业的想法。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何昌仙种了4亩辣椒、4亩花椒、2亩花生,有时做一点零工,年收入1.2万余元。去年,何昌仙成功脱贫。  

基层女干部  

带头扑杀自家病猪,以身作则赢得群众信任  

“小杨,回家路上注意安全。”  

“任大姐莫送了,外面冷,回屋歇着吧。”  

1月27日晚上9点,村干部杨素玲结束在官楠村九组村民任正翠家的走访工作。临走时,任正翠拿着手电筒为杨素玲照路。  

“我刚当选村干部时,觉得面对的都是熟人熟事,工作开展起来不会太难,可到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误解。”杨素玲告诉记者,任正翠就曾是误解她的人之一。  

2019年6月,官楠村六组不少村民家中陆续发现有生猪莫名死亡,经检测,结果是官楠村六、七、九、十组发生猪瘟,需要迅速扑杀病猪。  

当杨素玲把扑杀病猪的消息告知村民后,遭到部分村民抵制。其中,任正翠的抵触情绪特别强烈。  

“辛辛苦苦养了一年,你们一来就说我家里有猪瘟。我这三头猪没得病,要杀我的猪,我不干!”任正翠锁上自家大门,把杨素玲和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你家里也养起猪的,应该晓得我们养猪不容易啊!”村民们纷纷前来诉苦,有些村民还哭了起来。  

村民们的辛苦,杨素玲岂能不知,她自己也养有三头猪。她家住官楠村九组,自家的肥猪也是这次猪瘟防控中的扑杀对象。  

“先从我家开始(扑杀)。”杨素玲带着工作人员来到自家的猪圈,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猪被当场杀掉。  

“杨素玲把她家的猪杀了!”消息迅速在官楠村传开,也传到任正翠的耳中。  

当杨素玲再一次来到任正翠家劝说时,任正翠的情绪缓和了许多,并最终同意把自家三头猪杀掉。“有这样以身作则的干部,我看到了脱贫增收的希望。”任正翠后来说。  

事实的确如此。得知任正翠家庭困难且符合相关条件,杨素玲帮她申请到公益性岗位,每年收入3600元。此外,还帮她4个小孩申请到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在风采录中,杨素玲这样写到:“村民们满意,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除了谢从友、喻廷华、杨素玲,风采录上还记录着“产业带头人”冉光礼、“森林人家”颜曾红等多名浪坪榜样的先进事迹。在他们的带动下,浪平乡人鼓起发展的劲头。如今,浪坪乡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盛,全乡“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户546户2450人已全部脱贫,正在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691&id=607383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