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个代表家站接受“体检”
人大代表家站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191个家站开展全覆盖“回头看”,进一步巩固家站建设成果,强化家站常态化规范化管理运行,不断提升代表工作能力水平,更加密切代表同群众的联系。
全覆盖“回头看”查清情况
近年来,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全面实施代表家站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三年提升计划,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完成191个家站建设改造任务。同步推进建管用,实现“四级”人大代表混编进家进站开展活动。
如今,这191个家站阵地是否巩固、软硬件是否齐备、代表履职是否充分?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分批次全覆盖巡查全区各代表家站日常运行和作用发挥情况。
与此同时,开展镇街人大自查,摸清底数、查明情况;向各社区居民发放2.4万份网络调查问卷,覆盖26个镇街的村、社区,通过网络收集到社区居民意见建议238条。
根据“三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沙坪坝区人大代表家站的“建管用”有声有色、特点纷呈。区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主任张路春介绍,有的家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融合共建,有的家站建立了远近闻名的代表工作室,有的家站在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建设中建立了民情联络点,有的家站还利用社区网格将阵地进一步延伸……
据统计,五年来,沙坪坝区通过代表家站收集民情民意4538条,协助解决和反映问题1928个,超过半数的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来自代表家站。
以民意为指引加强家站建设
“家站建设,瑕瑜互见。”问题也通过“回头看”变得更清晰。
据了解,有的家站内挂牌稍显杂乱,存在阵地混用或流失的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建议多采用数字化方式收集民情。有的代表本职工作繁忙,到家站履职不够充分,区人大常委会建议在强化量化考核的同时,家站工作人员要加强与代表的对接联络。此外,区人大常委会还发现,家站维护受经费影响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区人大常委会又进一步了解到广大居民群众对代表家站的期盼。群众希望,要把代表家站建在代表的“脚”上,进小区、入家门到群众中去;要对提出的意见建议用网络平台进行反馈,便于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代表家站的宣传。
一次全面的自我“体检”,也是一次面向群众的自我监督。以“体检”为基础,以民意为指引,才能为代表家站“升级版”建设“量身定制”举措。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朝霞表示,要注重“系统思维”,整合家站建设与基层立法联系点阵地建设,实现服务功能的硬件升级,以及特色化、规范化的软件服务升级,共同打造基层人大工作阵地与代表履职服务阵地“升级版”。
每个镇街至少打造一个“示范家站”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还提出,每个镇街至少打造一个“示范家站”。“示范家站”要从功能、内涵、管理和考评四方面升级。
功能升级。比如强化阵地功能与数字化、新媒体融合。尤其是要着眼于发挥家站汇聚选民、服务人民等功能,强调具有“展示性”的同时更有“服务性”。
内涵升级。从“综合体”定位上深化家站升级内涵。家站将与基层立法联系点阵地共建、功能共融、品牌共创、活动共推、信息共享,还要注重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与各部门在基层的示范品牌紧密融合。
管理升级。形成家站运行管理制度、代表履职公示制度、群众议事办理制度、立法联系参与制度等系统化制度体系。比如在“代表履职公示制度”方面,建立“亮代表进家进站活动情况”“亮家站收集处理群众意见成果”“亮代表履职量化积分情况”“亮代表述职评议情况”等“四亮”管理制度。
考评升级。设立家站常态化运行管理考评指标,“示范家站”不凭印象、只凭标准,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增加年终评选表扬内容。
记者|宋婷婷 通讯员|张宇
编辑|朱苗 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