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蒙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来源:重庆人大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

“蒙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位于我市东南部,是我市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有一个蒙古族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向家村。

初夏时节,走进鹿鸣乡向家村,只见一个个穿着蒙古族传统服装的村民站在门口,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蓝色的哈达,欢迎游客的到来。

据悉,鹿鸣乡向家村现有蒙古族居民1000多人,是彭水自治县蒙古族聚居最多的村落。当地人把向家村称作“蒙古村”。

近年来,鹿鸣乡人大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县委、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积极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各民族共同进步基础,鹿鸣乡人大组织县、乡人大代表通过视察调研、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方式,对蒙古族聚居的向家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分布情况进行视察。督促乡人民政府建成村通畅公路8公里、组通畅公路7.4公里、人行便道18公里。乡村道路绿化、亮化、垃圾收集清运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我们村变化可大了,道路宽阔、环境整洁,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感谢人大关心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当地蒙古族村民说。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张远权、冉小红、任洪静等乡人大代表高度关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向乡人民政府提出发展蜜本南瓜特色产业的建议。

乡人民政府积极落实代表建议,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引跑”?的发展思路,利用村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蜜本南瓜1000亩、柑橘870亩。利用木棕河优质水资源发展淡水鱼养殖,带动当地19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每年人均增收1.2万余元。加强技术指导,除选派群众、产业大户参加农业种养技术培训外,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走村入户、现场讲解等方式,为群众培训农业种养技术,提高群众致富技能。

“去年的蜜本南瓜,0.3元的订单保底价,收的时候是0.35元,行情好的时候更是涨到了0.4元。”向家村一组村民张远华高兴地说。

“向家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除‘蒙古村’人文特色外,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我们要依托‘蒙古村’特色,利用崇山峻岭的地理条件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打造出一个独特的乡村旅游景点。”县人大代表、乡人大主席张宏说。

为此,鹿鸣乡人大扎实开展工作监督,组织代表视察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推动乡人民政府不断加强与武隆区仓沟乡的协作,依靠木棕河优美自然景观,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宜居宜游环境。向家村的村容村貌进一步美化,更大幅度提升了乡村“颜值”。

乡人大还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以向家村蒙古族苏鲁锭节为载体,组织代表积极宣传蒙古族传统文化、风俗和礼仪,开展民族艺术活动,恢复村口蒙古式的跑马场、箭池。向蒙古族村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种粮直补、就业创业等惠民政策,为蒙古族村民办理医保、社保,销售农副产品。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

 

特约记者|刘洋行

编辑|朱苗 成鑫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