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务工

让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务工

日期:2022年07月12日 来源:重庆人大

铜梁区首个乡村振兴车间

让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务工

日前,在铜梁区水口镇清泉社区乡村振兴车间里,一级聋哑残疾妇女江晓禅拿着一沓崭新的百元大钞,抹着喜极而泣的泪花,咿咿呀呀地向铜梁区人大代表、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德琴比划着。紧接着,整个车间都发出一阵阵妇女们欢快的笑声。

  原来,今天是这个乡村振兴车间发工资的日子。

  现年52岁的杨德琴,是连任多届的镇人大代表。多年来,她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务工增收,深受大家的爱戴和拥护。

  如何让留守妇女就近务工

  “脱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该怎样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两年来,杨德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她带着问题,开启了社区居民家庭全走访模式。

  “你一天无所事事,就知道打麻将!”

  “我家务事做完了,不打麻将做啥?我照顾家庭,又不能出去打工。”

  当杨德琴走访到清泉街47号时,从蒋进屋里传出其和丈夫曾献超的吵架声。

  蒋进家上有83岁高龄老人,下有8岁读小学的女儿。曾献超在蒲吕厂里上班,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家庭收入很低。蒋进因照顾家庭而成为留守妇女,除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外,整天沉迷于打麻将,夫妻俩经常为此发生争执。

  杨德琴走访到清泉街105号时,被这个家庭的困难程度震撼了。现年38岁的江晓禅患一级聋哑残疾,只会干简单家务活。其老公段生海在附近打零工,家里也有85岁高龄的老母和读小学的女儿,主要依靠国家生活补助。

  “老弱病残家庭和留守妇女在农村仍是普遍现象,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杨德琴昼夜难安。

  “利用闲置房屋创办乡村振兴车间,解决她们就近务工难题,坚决防止这类困难家庭返贫!”经过反复思考和调研,创办乡村振兴车间的思路逐渐在杨德琴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留守妇女走出“厨房”

  创办乡村振兴车间的建议,获得了镇人大的大力支持。杨德琴又四方奔走,通过多处实地考察和区人大牵线搭桥,成功对接重庆市昆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共同合作意向。

  建立乡村振兴车间的方案终于落细落地,杨德琴带领人大代表和社区干部们,筹得15万元启动资金。昆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和支持车间建设。

  经过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施工,社区利用街道86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建成了铜梁区首个乡村振兴车间。

  2021年2月27日,该乡村振兴车间开工。当天上午,首批到车间务工的40名老弱病残家庭的留守妇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电子连接线工作。虽然她们还显得很生疏,但都做得非常认真仔细。

  蒋进作为杨代表重点关注的对象,特意被邀请进车间。因她年轻有文化,杨德琴安排她负责车间生产、安全和员工的管理。

  遇到特殊情况,在车间务工的留守妇女可以把活带回家做。这让大家在有稳定收入的同时,还照顾了老人和孩子。

  “这份工作让我精神有了寄托,终于把我从麻将桌上解脱了出来。杨代表真是把民生实事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蒋进逢人便说。

  寻找新订单 车间有活干

  然而,令杨德琴不安的是,开工已经两天了,江晓禅还没有到车间上班。

  杨德琴来到江晓禅家里,江晓禅的婆婆说:“杨代表,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是我家媳妇是聋哑重度残疾,连家务活都不怎么会做,去车间能做什么哟?”

  杨德琴安慰道:“没关系,老人家,技术员会教她。都是手工活,操作技术难度不大,熟练后还可以带回家做,不受工作时间限制,工资实行计件制。”

  在杨德琴带领下,江晓禅来到车间。杨德琴对她特别关照,派了一名技术人员专门帮助她。如今,江晓禅已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每月有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杨德琴还积极组织生产货源,在为昆凌公司生产电子连接线的同时,还联系重庆市铜梁精亿电脑配件有限公司来料加工订单,保障有充足的工作量。

  她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安排运进材料和车间生产,晚上将做好的产品运送到公司,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要深夜12点左右才能回家休息。

  “我们终于解决了老弱病残家庭的留守妇女就近务工难题,目前到车间务工的妇女已有67人,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集体经济收益也达30万元。”谈到日渐红火的乡村振兴车间,杨德琴开心地说。

 

通讯员|苏其善

编辑|朱苗 成鑫

相关区县: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