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巴南区打造成渝都市休闲度假后花园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巴南区打造成渝都市休闲度假后花园的调研报告

胡能兵
日期:2021年09月07日 来源:重庆人大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川渝两地加强文旅合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施路径。本文对巴南区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从差异化推动特色文旅产业集群发展、打造重点文旅项目、加强旅游配套建设、强化旅游品牌营销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成渝地区;休闲度假

 

巴南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东南部,是西部第一、重庆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国民休闲旅游胜地、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是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千载难逢,巴南区在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成渝都市休闲度假后花园的实践中大有可为。

一、可行性分析

(一)巴南文旅业发展有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区立足全域旅游发展,以“抓大文旅促品质化”为工作主线,狠抓策划规划、产业融合、基础保障、配套完善、宣传营销、行业管理等重点工作,打造了乡村旅游、都市旅游、温泉旅游、古镇旅游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第一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等荣誉和称号。推动文旅融合,围绕农旅抓增收,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规上文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4.6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区接待游客3698.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3.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7 %和20.17%。当前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脱贫纾困、富民增收、地区发展贡献日益突显。

(二)巴南文旅融合发展有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突出。巴南区是重庆市南部城市进出主城通道的重要节点,有544平方公里属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占整个核心层范围的五分之一,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可以在1小时内到达重庆江北机场、重庆西站、北站等主要交通枢纽节点,轨道交通2号、3号线在巴南形成环状网络,渝黔、渝湘、沿江高速路,内环、外环快速通道和正在修建的铁路东南环线、渝湘高铁、渝黔复线高速扩能项目等,将很快形成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对吸引包括成渝在内的周边城市游客,开展短程周末游、度假游,形成成渝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二是历史文化底蕴较厚。三千年巴文化,佛教、道教、基督教和谐共存的宗教文化,记忆历史、熏陶后人的陪都文化和抗战文化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全区现有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不可移动文物1485处、珍贵可移动文物210件,70余处民间大院、古宅,国家级、市级非遗300余项,是巴渝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可供开发的历史禀赋条件。三是旅游自然资源丰富。温泉资源富甲巴渝,总储量85.44亿方,年可开采量3500余万立方米,日可开采量9.654万立方米,位居重庆市第一;圣灯山、双寨山气候宜人,森林氧吧活力无限,全区森林覆盖率约47.6%,居重庆主城之首;江水溪流风光无限,长江境内流域60公里,居重庆主城第一,200余条大小河流回环曲绕尽显昂然溪趣;湖泊岛屿潜力巨大,桃花岛、中坝岛资源独特,金龙湖、南湖湖光迷人,具备发展休闲度假的基础条件;岩溶洞穴鬼斧神工,东泉热洞、羊鹿山琵琶洞、姜家溶洞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开发价值。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巴南文旅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一是有利于打造成渝休闲度假目的地。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带的深入打造,双城之间交通的便利性、两地文化的趋同性和互补性,有利于进一步吸引成都周边的游客到渝休闲度假,开发2~3天的短程旅游产品或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巴南凭借重庆主城幅员面积大、历史文化渊源长、历史遗存多、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好等优势,将是承接短程休闲游的优先选择,旅游接待量将会持续走高。二是有利于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巴南得益于3000年巴文化的孕育、滋养,是全市唯一带巴的行政区,将成为打造巴渝文化重要承载地的首选,有助于提升巴南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巴南城市形象,成为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带的文化纽带。三是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游客大量进入和品质消费需求的引领,全区旅游产业业态将围绕提供有效供给、延长旅游消费链、提升旅游消费水平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旅游消费的供给端将从数量和品质方面得到较大改善,从而加速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四是有利于旅游品牌效应实现更大的裂变式效应。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客源互通、宣传媒体资源互换将成为谋求旅游双赢的常态性措施,宣传营销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相互融合不够。一是巴南拥有优质的人文资源基础,但主要以遗址遗迹观光为主,部分项目缺乏保护开发,体验项目少,体验功能性弱,欠缺深度挖掘与包装。二是片区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低,缺乏宣传展示和传承的平台,未能将非遗优势融入项目开发。相比成都旅游发展来看,我区文化植入景区、园区力度不够,从而缺少游客出园后的持续关注吸引物和传播载体。三是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不够。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与旅游的结合度较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文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化程度低,产业基础薄弱。

(二)缺少核心文旅项目、核心旅游产品。一是传统景点地位倒退、旅游项目特色主题不明显,相较成都还未培育出因消费文化而吸引游客的文旅项目。二是旅游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无法培育游客的文化消费依赖,从而以特色文化触发游客慕名而来的出游愿望。比如,南温泉,作为蕴含重庆人文历史记忆的传统景点,相关旅游项目基本处于停建阶段,只有索道和温泉勉强运营,恢复昔日繁荣尚需时日。总面积25平方公里拥有古寨遗迹的樵坪山,“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云篆山,主城第二大湖泊南湖,都有辉煌历史,也有先天禀赋条件,目前在重庆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三是自然资源利用无序,同质竞争严重,如漂流、赏花、泡泉等项目开发散乱;有的建设初衷是农业项目,中途转为文旅项目,档次较低,影响力不够。

(三)政策瓶颈制约。一是前些年探索的“三创”用地、“四权”退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项目用地指标的问题,但由于要与村镇规划等衔接,工作推进较慢。再加上土地成本较高的问题,部分业主持观望态度,用地仍然是制约旅游项目落地、品质提升的瓶颈。二是由于乡村旅游项目因土地权属问题,向金融机构融资时不能进行抵押,加之农旅项目投入周期较长,产生现金流较慢,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不会轻易向农旅项目贷款,乡村旅游项目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

(四)基础设施欠缺,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巴南文旅项目分布广,旅游基础设施欠帐多,无游客集散中心,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由乡村公路连接,没有突出重点旅游区域的旅游功能,19座以上旅游大巴无法通行,可进入性不强,严重影响了项目客流。二是旅游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厕等要素配套也较为薄弱,部分偏远民宿和农家乐项目,还存在电话及网络信号差、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三是一些文旅项目业主自身实力不强,存在抢占资源现象。有的不懂文旅产业发展规律,再加上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都制约着文旅的深度融合。

三、工作建议

(一)做好全域旅游规划,突出重点区域,差异化推动特色文旅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打造滨江都市休闲区。以巴滨路为纽带,串联西流沱小镇、海洋公园、华熙体育馆、龙洲湾商圈、南温泉、云篆山等重要节点,充分利用长江沿线区域独特的山水人文风貌景观资源,发挥区域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相对集中和完善的优势,以品牌宣传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塑造集文、体、商、旅为一体的都市休闲旅游新名片。二是打造东部温泉古镇休闲区。以木洞、东泉、丰盛、二圣4镇为核心,深度挖掘温泉文化、古镇文化和乡村文化,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文化品位为重点,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常态化、文创作品商品化,挖掘景区文化元素,讲好景区文化故事,推动核心景区品质提升。三是打造南部避暑休闲区。以泛圣灯山地区为核心,充分利用高山、森林、村落等旅游资源,发展避暑纳凉、森林康养、攀岩体育新业态,加快休闲项目开发建设,打造南部旅游度假区。

(二)打造重点文旅项目,培育文旅消费增长点。一是依托华熙体育馆、西流沱小镇、金蓝湾文旅公园、南温泉、万达广场等重点文旅项目,打造集观影、观剧、文创、动漫、美食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特色文旅消费聚集区。二是以“留得住”游客的目标,引导培育南彭街道——二圣镇——天心寺镇,安澜镇——圣灯山镇,接龙镇——石龙镇——石滩镇三个精品民宿带,提升档次,以民宿这种直接人对人的、能够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住宿设施为载体,形成个性鲜明、开放又不拘一格的民宿文化,迎合当下流行的“民宿打卡”风潮,通过“游客传播+打卡”的途径宣扬民宿文化,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三是依托温泉、乡村、古宅民居等特色资源,包装推介、招商引资、项目促建、政策扶持等打造特色主题旅游项目,或对现有文旅项目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充分发挥文化与旅游双向关系,带动产业联动,通过旅游项目培育游客消费的文化依赖,吸引游客因欣赏特色文化而慕名来到对应的旅游区,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做好“巴”文章,打造重庆老家的城市形象。一是以“巴”为线,围绕“巴山、巴泉、巴茶、巴居、巴歌、巴人”六大版块,对巴南城市品牌形象进行全新定位,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大IP形象之中,以“回家看看”为文旅消费新的触发点,让游客记得住乡愁。二是打造“跟着节庆去旅游”新潮流,做亮乡村休闲游品牌。发挥重庆主城最大生态田园的优势,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加大对镇街、企业文旅节庆活动的统筹指导力度,围绕四季主题策划举办节会活动,增加现场展示和游客互动环节,增强景点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体验感知,做响区域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从而引发旅游的裂变式传播。三是开发突显巴南特点的旅游品牌产品。如茶叶、优质大米、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等巴渝特色农产品、生态产品,助推农民脱贫增收,厚植巴南生态宜居宜业、绿色环保的良好形象。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配套建设。一是抓住全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契机,打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努力实现 “城景通”“景景通”,努力构建适应“快旅慢游”新形势的旅游交通体系。推进全区景区道路建设,对目前旅游线路道路有计划地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交通等级标准,解决区内交通“毛细血管”不畅问题,提高旅游交通通达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景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安全设施、交通标识等配套基础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基础配套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推动农家乐、酒店、旅游企业及乡村旅游集聚区实现通讯畅通、免费WIFI全覆盖等,不断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旅游服务。三是多从游客的视角审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都体现人文关怀,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舒心。四是强化要素保障。下决心解决文旅项目用地难、融资难、人才缺、电力不足、通讯不畅、环保设施弱等问题,增强项目业主投资信心和决心。

(五)进一步强化旅游品牌营销,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后花园。一是打造云旅游平台,探索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新模式。以云旅游发展为导向,引领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打造一批智能化、高品质旅游景区。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4D、5D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立体、动态展示平台,为游客提供线上体验和游览线路选择,激发出游愿望。开发推广“一机游巴南”移动应用端,重点推进自助游览服务,门票线上销售、推进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手机应用程序(APP)智慧导游、电子讲解等智慧服务。二是打造旅游集市,做实文旅惠民消费季。以文旅惠民为落脚点,结合居民消费实际、旅游网红经济、文旅产业特色,联动打造成渝文旅消费季,联手打造旅游集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网络和站点,树立巴南旅游目的地宣传广告牌,推出“跟着高速去旅游”、“跟着高铁去旅游”系列营销活动,推出高铁(速)+景区门票、高铁(速)+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探索一票游玩成渝的文旅消费模式,营造便民快捷的消费环境。

 

作者单位|巴南区人大常委会

编辑|朱苗 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