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共同培育壮大成渝地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共同培育壮大成渝地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议

重庆市第二批赴四川省挂职干部工作队 蒋宏
日期:2023年02月22日 来源:重庆人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川渝抓好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川渝应抓牢机遇、密切协同、乘势而为,突出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绿色化导向,合力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川渝、共制“3+1+1”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图谱和时间任务清单,共同实施跨区域“链(群)长制”和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强链工程,增强产业经济密度、提高产业发展能级、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打造制造业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范例,为制造强国建设谱写川渝新篇章。

  一、加快培育壮大世界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协同落实力度,发挥川渝整车制造规模和技术优势,增强协同创新能力,联合实施燃油车制造、新能源车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网联化行动,提升汽车零部件区域协同配套率,探索建立一体化销售市场及汽车后市场,营造全国领先产业生态,加快打造高水平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一是强化燃油车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协同。依托重庆燃油汽车自主品牌传统优势,强化川渝汽车整车制造与配套企业的协同合作,加快高端化智能化节能化升级改造,提升关键零部件跨区域配套率,形成完整安全稳定的产业供应链;加快摩托车制造业改造升级,提升高端产品研产水平,增强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以“一地多园”模式打造高端现代汽摩制造基地。二是共同谋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内外市场空间。顺应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深化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汽车领域植入运用,创新“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协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共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推动“川渝造”迈入全国电动汽车中高端产品矩阵;有效整合川渝电动汽车全产业链优质资源,发挥四川锂资源开发利用和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优势,积极推动飞地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锂矿资源,推动动力电池制造区域内补链强链,提升整车、电池生产跨区域产业配套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技术合作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在自动驾驶及新场景运用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智能网联新场景应用示范整体水平,加快形成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体验之都,增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国际辐射力。三是集中引进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协同引进电动智能造车及开发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配套、设施体系建设运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头部企业、电控和电机研发生产优势企业,提高电动汽车产能利用率;有序引进氢燃料和光伏等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推动研发运用,壮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产业链创新链,联合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总部基地。

  二、加快培育壮大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落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紧盯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紧抓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促进信息消费等有利时机,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川渝,共同谋划推动“川渝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建设,共优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加快协同产业政策,增强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要素集聚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是协同打造产业生态圈。持续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做优做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体系,协同构建“芯屏端软智网”一体化产业生态圈。二是协同优化产业链。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提升区域产业配套率,有效解决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断点、堵点问题,保持新型显示器研产优势,促进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等制造升级。三是协同提升集成电路制造水平。紧跟国家加速半导体技术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国产化替代步伐,共同争取国家技术研发平台和重大实验室落户川渝,谋划实施芯片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行动,以政府投资基金、财政补贴资金、减免税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夯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四是协同拓展电子信息产品综合运用新场景。探索建设成渝数据创新应用特区,鼓励国内外创新企业在特区注册实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探索AR/VR升级、智能驾驶、声像识别等应用新场景,培育网络过渡、量子通信、太赫兹、感知识别、人机交互、数字创意等未来新兴产业,实现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运用等产业跨越发展。

  三、加快培育壮大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聚焦航空航天装备、核动力装备、兵器装备、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重点领域强链强群,加大创新技术研发运用投入力度,做强装备拳头产品,持续提升川渝装备制造全球竞争力。一是协同实施前沿产业“研发制造+示范应用”工程,提升高端装备专用零部件以及超精、超微核心基础零部件性能,实现整机种类增加、基础件研产水平升级,培育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积极发展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超高速交通、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数控机床等制造,增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力。二是协同加快“基地+高地”建设,打造领先全国的智能制造装备、通用动力机械制造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高地,共推“川渝造”世界品牌,形成川渝制造业、世界新工厂的影响带动力。发挥龙头企业锻长板的“主力军”作用,持续培育在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的领军型企业。

  四、加快培育形成世界级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落实,共同梳理产业链、品牌企业、拳头产品,制定合作共建任务清单,持续发挥川渝人文历史、地理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势,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建设时机,瞄准高品质绿色化需求,强化在文化创意及消费场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打造高端化多元化巴蜀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一是协同做优川渝食品饮料老字号特色。围绕泡菜、榨菜、调味品、啤酒、茶叶等巴蜀老字号食品产业,实施具有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特色消费品产业提档升级工程,大力推动食品饮料产业基地生态化、产业集聚化、经营规模化、品质差异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商业化、影响全球化;借力四川全国唯一“浓酱清”白酒产区品牌和规模优势,引导高端川酒产业链向重庆延展,做强世界级高端白酒产业,提升川渝白酒品牌国际美誉度;加快建设“成渝麻辣经济走廊”,擦亮重庆四川火锅金字招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火锅原料调味品集散地,共同打造川渝顶级好味、麻辣美食之都。二是合力做强川渝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特色。围绕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和安岳、潼南柠檬产区打造,共建优质农产品生产直供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以“生产直供基地+加工直供园区+龙头企业+高端产品”的产业模式,做强粮油、肉制品、调味品、菌类、水果、林竹产品等川渝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推动预制菜品类和菜系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支持两地企业品牌共创、企业共育、市场共享。三是共同提高川渝消费品附加值。顺应精准化、健康化、多样化趋势,结合全营养组配合营养素等关键技术应用,将区域文化与营养型和功能型食品开发紧密结合,推动特色食品营养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双提升;围绕高档陶瓷、智能家居和高端家具产品制造,推动川渝品牌迈向国际市场;促进特色轻纺向潮流化个性化方向转型,建设C2M(反向定制)产业基地;持续推动消费品产业与农文商旅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大美长江三峡、天下峨眉、神奇九寨、大足天下石刻等悠久人文和美丽山水元素,推动建设一批大师文创工作室、文创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提升消费品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商业附加值。

  五、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建工程。合力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有序布局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未来综合效益好的先导产业,共同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一是协同提升川渝材料产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新材料快速融入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重点开发生产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建筑装饰用铝及全铝家具等领域产品,推动镁基材料工程化商业化,碳基和树脂基等复合材料高性能化,丰富钛合金精深加工产品,打造聚酰胺、聚氨酯材料产业基地和先进有色合金材料、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二是协同开发推广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带动能效整体水平提高。三是协同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共同推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研发运用,大力开发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的创新药物品种,加快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加强再生医美材料、康复器具、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精准药物开发等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推动转化运用。

  六、加快实施科技和人才支撑工程。立足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技术、围绕技术创新运用集聚人才,开展面向国内外的齐聚英才、广聚英才、长聚英才活动,以建设人才强市强省支撑制造强市强省建设。一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结合打造“3+1+1”产业集群需要,联合发布成渝地区人才开发指引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新产业形态和创新性应用场景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在两省市联合招商和发布投资机会清单时组织人才招引,提升人才供需信息匹配精准度,优先在战略性产业领域共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高水平推动常态化招商引智工作。二是加强两地高校教学科研合作,深化校校联合、校企组合、产教融合,积极推动两地高校围绕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急需和未来创新技术研发转化运用方向优化专业及课程,联合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海内外优秀大学生和青年人才到成渝地区实习见习和就业创业。三是共育成渝两地产业人才,围绕链主和链群企业形成稳定的人才供需匹配体系,分产业链选拔培育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养、吸引和留住骨干人才,打造支撑产业集群的复合产业人才队伍。四是做实人才交流培训活动,共建人才与技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专利技术和高端人才交流论坛,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人才理念、创新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谋划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面向融通创新需求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编辑|常畅

审核|曾珠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