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增强“双圈”协同创新能力

重庆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增强“双圈”协同创新能力

日期:2023年03月06日 来源:重庆人大

如何进一步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

3月3日,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议》的全团建议。

全团建议提出6条具体建议:

1.支持布局战略科技力量

建议建设国家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未来科创园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中心等创新资源优先在成渝地区布局,形成国家科技攻坚的“定海神针”。

2.支持成渝地区与国家联合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和持续性支撑。

3.支持高水平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布局

建议国家引导大型国企、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一流科研院所在成渝地区尤其是在重庆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加力。

4.支持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建议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在成渝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支持成渝地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支持成渝地区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向重庆倾斜布局,促进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链条融通。

5.支持成渝地区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

建议国家在高水平人才引进路径、资源、信息等方面对成渝地区给予支持,支持成渝地区吸引海外人才,开展人才政策先行先试,推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形成结构合理、有机衔接、支撑有力的人才布局,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成渝地区研发创新需要。

6.支持成渝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创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成渝地区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引进亟需的国际创新资源弥补创新短板,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京渝连线>>>

今年川渝拟试点运行2至3家共建重点实验室

 

川渝两地应如何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切实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

3月5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川渝两地将加快协同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地科技战线将主动承担国家科技战略,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围绕优势领域潜心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

此前,川渝两地合作开展了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共同认定6个川渝共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已合作举办学术会议50余次、开展科普活动100余次。今年,川渝两地计划完善共建实验室管理机制,试点运行2-3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推进“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川渝两地科普基地、科普专家等科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成都高新区“金熊猫”人才卡与重庆高新区“金凤凰”人才卡同等互认。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渝两地将聚焦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着力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

今年,川渝计划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协同发展,积极开展区域性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联合培育技术经纪人。同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协同发展重庆、四川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实施“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任务,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大学科技园联盟作用。

 

新闻纵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

 

三年来,川渝两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联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川渝两地签订“1+6”科技创新合作协议,成立川渝协同创新工作组,成立川渝高校、高新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联盟40余个,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渝人才公共服务协议》《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和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等协议,建立两地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机制;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上线,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川渝两地政府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共同争取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学应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川藏铁路、生猪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川渝,推动中科院与我市合作签约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

共建西部科学城取得新成效。川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了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原始创新集群,金凤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揭牌投用,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2个、科技创新基地137个;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科创+产业”内涵,引进建设开放式国际化研发机构50家,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140余个,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21家。

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新突破。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累计联合实施攻关核心技术项目115项,资金超过1亿元;在肿瘤免疫、干细胞移植、觉醒睡眠与学习记忆等医学领域,镁塑性变形、金属强化、低能电子显微镜开发等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研发国内首台光电混合计算原型验证机、全球首款光磁一体化手术导航医疗器械。

毗邻地区协同创新取得新拓展。共同编制《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总体方案》等规划或方案13个;联合制定《“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万州区、开州区、达州市、云阳县政府共同签署了“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框架合作协议。

“但协同创新能力仍有诸多短板亟需补齐,如:战略科技力量缺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不足、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广度还不够等,迫切需要国家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全团建议指出。

 

记者|廖灿勇 周晏如

编辑|常畅

审核|曾珠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