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力度引导制造业技术人才就业的建议

关于加大力度引导制造业技术人才就业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协办单位: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

建议正文

关于加大力度引导制造业技术人才就业的建议

 

  背景: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和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制造业人才实力,人才成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

  但在现实中,制造业的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7.76亿人,其中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左右,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0%,高技能人才仅占6%左右。其中,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高级技师领军人才匮乏,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制造型企业招人难、用工难的现实问题凸显。

  现状

  当前的用工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方面是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甚至快递外卖行业都“内卷”到研究生去竞争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突出,熟练工、技术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出现结构性缺口,制造业似乎被年轻人抛弃,平均每年有超150万人离开制造业。

  其原因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低技能人才的需求往往较为灵活,机动性大,业务量大时企业和产业工人之间通常以临时工或订单形式完成任务,之后便无瓜葛,低技能人才进工厂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而专业技术人才或者高技能人才则由于总体数量不足,加之同行企业间“挖角战”,致使人才流动性大。

  从供给端看,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此外,从整体收入看,制造业与房地产、快递等行业相比竞争力弱,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制造业,虽然从事制造业可以学到一门技术,可以长期干下去。

  建议

  重庆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重镇,制造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当前制造业技能人才的空心化正在影响重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大计。为此,特建议:

  一是政策层面引导人才向制造业回流。政府出台激励制造业人才良性发展的政策举措,比如:提供新员工就业补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3个月以上的,由政府给予员工一定金额的一次性补助;制造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满1年的,可按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分别享受不同等级的就业补贴,就业时间满2年的,第二年可继续享受上一年同标准的稳定就业补贴;对参与订单式生产的临时用工给予一定的收入补贴及保险补贴;鼓励校企合作订单班式就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实施差异化人才政策支持。

  二是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快重点领域急缺紧缺人才的培养,逐步构建起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

办理简述

    A

渝人社函〔2022〕597号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94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十三五”以来,我们围绕“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主题,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积极推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地落实,大力营造“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浓厚氛围,努力培养壮大规模宏大、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互促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60万人,涵盖58个行业、870个职业工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

  近年来,为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针对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市政府出台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着力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建平台、优环境、促高端,支持长安汽车、四联集团等制造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建成制造业领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6个,新培养制造业领域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600余名。大力开展制造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贯通,目前共有1000余名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证书,架起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实施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调整》,将制造业企业职工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对象,并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倾斜政策,将制造业工种的培训补贴标准由一般职业(工种)的130元/人·天提高到150元/人·天以上。2019年以来,开展制造业企业职工岗位提升培训19.1万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万人次,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10个。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市44所高等职业院校、170所中职学校布点制造业相关专业1200余个,在校生近50万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产业,新增专业点120余个。围绕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及全市制造业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万州、永川、黔江等职教集聚区,构建支撑全市制造业发展的“1+2+4+N”院校布局。成立60余个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4000余家,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34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5个、公共实训基地10个、“双基地”120个、职教园区16个,1600余名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实现双向交流,制造业人才培养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加强产业带动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壮大中小企业规模,2021年新设立中小企业16万户,累计达到100万户,新增从业人员55万人,全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近840万人。落实减负稳岗政策,对制造业等企业落实稳岗返还和失业保险降费政策。2020年,出台支持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就业系列政策措施60余条,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以上,发放稳岗返还17.7亿元,落实社保补贴等稳岗政策17亿元。2021年,为困难企业降费54.3亿元,落实各类就业补助资金17.7亿元。全市1万多家就业见习基地,为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届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提高青年岗位适应力和就业能力,2020年、2021年分别组织见习2万人、2.8万人。出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规定享受2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2021年为智能终端产业企业招工49.4万人,较2019年增加6.4万人。

  五是加强技能竞赛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巴渝工匠”竞赛品牌,重庆培养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了中国参赛的第一枚奖牌和第一枚金牌,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佳绩,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其中制造业领域取得1金3银3优胜,电子技术项目金牌为中国参赛以来该项目上取得的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参赛代表团在制造业领域共获得了4块奖牌,其中银牌3块、铜牌1块,16位选手获得优胜奖。发起并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设置的18个项目中制造业占一半。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项目纳入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和“巴渝工匠”杯竞赛项目,以赛促培,以赛促评,以赛促建。

  针对您提出的出台激励制造业人才良性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等宝贵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吸纳,进一步研究制定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以国家级“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建好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以及“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新建一批数字技能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企业等为载体,探索构建“1+3+N”平台体系,今年力争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数字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有效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是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面向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培育发展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培训机构和网络培训平台。对接先进高技术制造业,健全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加快制造业技能培训师资库、精品课程库建设,遴选推广一批培训项目,开发一批技能培训精品教材。鼓励制造业、信息通信业企业与培训机构、网络培训平台加强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制造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制造业技术工人培训力度,优先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培训。

  三是支持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实施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面向符合条件的职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指导落实薪酬分配指引。将开展过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企业优先纳入评价机构建设规划,加大组织发动力度,加快培育我市制造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主体。支持已备案的制造业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等级、自主开发评价标准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法,参与新职业开发工作,推动较为成熟的技能岗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支持制造业企业为院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引导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鼓励制造业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其它中小企业和社会人员提供人才评价服务。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四是继续以制造业领域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育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吸引人才集聚。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助推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重点企业、研究院所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采取“订单班”、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发展所需技能人才。

  五是继续执行失业保险降费政策,加快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减负稳岗政策,支持制造业等企业稳定用工规模。对招录登记失业人员、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制造业企业,按规定给予单位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快建设“一库四联盟”,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数据生成、更新、运用、联结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与就业、创业、培训资源有效对接,促进优秀人才向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流动,缓解结构性矛盾。定期分产业发布就业景气指数、岗位需求目录,持续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24365校园网络招聘”、“千校万岗”中小微企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千校万岗启航青春大学生就业服务行动”,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制造业等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加大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组织力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倡导高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匹配。

  六是积极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力争在汽车技术、管道与制暖、光电技术等制造业项目上争金夺银。发起举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领域技能竞赛,在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巴渝工匠”杯系列职业技能竞赛中增加制造业项目比例,川渝联合举办“巴蜀工匠”杯数字技术技能大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制造业领域优秀人才,增强高素质智能化应用人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