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重庆主城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推进绿色出行的建议

关于在重庆主城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推进绿色出行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协办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管局

建议正文

关于在重庆主城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推进绿色出行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出行,建设美丽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提出重庆要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构建便捷通畅的绿色交通网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汽车本位”思想,重庆主城区应规划构建以自行车、共享单车网络和人行步道网络为核心特色的慢行系统体系并尽快纳入建设。倡导“慢行+公交”的出行方式,加快建成“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城市慢行空间网络,促进居民出行方式向绿色交通转变,推动城乡交通绿色、低碳、健康发展。一是慢行交通系统符合城市发展趋势。近年来,以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各大城市相继出台推行自行车交通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政策和制度。如,北京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自行车道里程将达2300公里;深圳明确将发展自行车及交通作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战略,提出实施“网络重构、停放入位、安全提升、骑行促进、政策协同”等5大发展策略。2010年6月,我市被列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开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的六个城市之一。二是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约为27亿吨,人均2吨,而二氧化碳过量的一大重要成因就是汽车的排放物。汽车的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升)×2.7公斤/升,假设城市路况通勤油耗为百公里10L,百公里碳排放量即为27公斤,如果每天上下班里程按照20公里计算,全年250个工作日共计5000公里,一年的碳排放量就是1350公斤。一棵树一年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是18.3公斤,那么1350公斤二氧化碳需要74棵树来抵消。按照一亩人工林植树74株计算,那么这辆汽车每年的碳排放量需要一亩人工林来吸收;换言之,如果这辆车的使用者换成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通勤,其一年的减排贡献相当于植树造林一亩。三是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自行车骑行以及步行可预防大脑老化迟钝,提高心肺功能和神经系统敏捷性,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周期性的有氧运动消耗热量较多,可收到显著的减肥效果。在人们愈发关注身体健康的当下,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客观上是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四是慢行交通系统能很大程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限号、错峰等限流方式对减少道路上车流量的作用有限,而适宜骑车、步行的慢行交通系统能极大降低通勤人群的开车欲望并大量分流上下班交通的车流量。假如主城区有10万上班族将开车改为骑车、公交、步行等通勤方式,早晚交通高峰道路上将减少10万台汽车,这必将极大减轻交通出行压力。五是重庆有条件实施自行车绿色出行。受“山城重庆坡高路窄无法骑车”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城市道路未规划自行车的空间。但实际上坡高路窄更多体现在母城渝中区,随着重庆主城区的扩展和新区建设的规范化,城市面貌越发开阔平整,完全具备自行车、共享单车的骑行条件。加之现在的自行车几乎都带变速调节,一般的小坡度不妨碍骑行,从近年来主城区早晚高峰路面的通勤情况来看,自行车、共享单车已然成为一种交通方式。排除小部分坡高路窄的区域,主城区大部分区域都应该规划含自行车道在内的慢行交通系统,让骑车通勤这一绿色出行方式变得规范、安全,必将有更多的通勤人群加入其中。六是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调研发现,自行车出行成为北部新区、大学城、茶园等片区居民的重要交通出行方式。仅北部新区核心区美团、青桔、哈罗3家企业共运营共享单车3万多辆,主要集中在大竹林、天宫殿片区,单日骑行人数逾10万人次。绿色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时尚、新选择。

  为此建议:

  第一,高标准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建议从市级层面加强统筹指导,大范围征集慢行交通网络规划设计方案,委托专业机构高标准规划设计覆盖主城适宜区域的慢行交通网络,以两江新区、科学城、茶园核心区为中心,分批同步推进慢行交通网络、慢行专用道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安全、便捷、舒适、智慧、有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践行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理念,改变“汽车本位”思想,在“大交通”理念中统筹兼顾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权利。科学规划城市交通,合理分配道路通行权,建设方便、畅通的自行车专用道和人行步道,建立适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并能与公共交通换乘的良好环境,改变重庆交通网络对人行、骑行极不友好的现状,明确相关体制机制以及财税、法规、绩效考核等要求,提升绿色出行比例。

  第二,完善慢行专用道路设施,改变出行环境。一是新建道路规划慢行交通专用通道。将划定建设慢行专用道作为一条硬性规定加以落实,并科学探索机动车的停放模式,加快建设“立体停车场”、优先使用“地下停车场”等,逐步转移路面停车压力,将被机动车停放占用的非机动车道还给市民步行或骑行所用,确保建成的慢行专用道真正用于自行车出行和市民步行,消除骑行和步行的安全隐患。二是原有道路改造成慢行专用道。通过在宽余的路面重新划线、使用护栏和行道树等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改造不合理的公交车站点、机动车道窄的地方考虑用加宽双黄线的办法划为自行车道等方式改造慢行专用道。三是增加自行车、共享单车停放场所。在新建和老旧小区完善自行车停车设施,并加强管理。发展以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步行换乘及停车换乘为核心的组合交通模式,解决公交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公交出行率,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四是加大慢行专用道的设计建设和使用管理。采用新型海绵城市生态材料,修建无障碍人行通道,贯通骑行功能,依规范精心实施。规划设计形成复合高效的城市街道体系,呈现友好型城市交通空间、宜居性城市开放空间、风景化城市路景空间。慢行专用道作为非机动车道应严禁机动车、摩托车使用,电动自行车的车速须控制在25公里/小时以内。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绿色出行的环保意识。对市民群众、所有道路交通参与者进行全方位宣传,倡导自行车、公交、步行等绿色出行的健康时尚生活方式。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制度,如建立市民公交、自行车出行的积分制度,通过积分换“公交卡”、换骑行装备等多种奖励方式对绿色出行参与者进行鼓励,提升绿色出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配齐更衣淋浴设施,解决骑行、步行者的后顾之忧。教育和引导慢行交通参与者强化安全防护意识,遵守交通规则。

办理简述

A

渝规资函〔2022〕1586号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86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慢行交通是以步行、自行车等为主体的非机动交通系统,与机动车交通共同组成了城市交通体系;慢行交通是绿色出行、绿色交通的关键组成,是减少小汽车出行、打造低碳绿色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我局以及市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提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总要求和具体指标。我局组织编制完成的《重庆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9—2035年)》及在编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均高度重视慢行交通,提出“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宜人的步行和非机动车网络”,并明确“至2035年,中心城区绿色交通(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80%”。同时提出按照“完善步行网络、提升步行品质、因地制宜发展自行车交通”总体策略,完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明确中心城区步行通道网络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有自行车出行需求的规划道路应增加4-6米红线宽度,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预计不低于78%。二是在《中心城区道路红线规划》规划布局步行系统。通过对中心城区各级道路配套的步行系统进行详细梳理,优化线型走向,合理确定宽度,布局过街系统,并在城市控规中均予以空间管控。三是编制《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为构建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换乘体系,提升轨道与步行的换乘效率和品质,开展了该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向社会大众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相关报道的点击量近30万次,共收到3.6万份问卷,5000多条具体意见。利用大数据算法,通过对172个现状轨道站点时空距离进行梳理,形成了60个轨道站点步行提升改造方案。在60个轨道站点提升改造全部建设完成后,预计约77万人步行前往轨道站更便捷。四是在合适区域规划编制自行车系统规划。综合考虑交通出行需求,在地形相对平坦以及轨道、地面公交站点周边规划自行车交通系统,重点服务居民日常中短距离出行,以及与轨道站点、常规公交站点的接驳,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包括:与原北部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制了《北部新区自行车系统规划》,在大竹林片区、人和—照母山片区、天宫殿—龙头寺片区、礼嘉片区等坡度适宜骑行的城市道路两侧规划自行车道,形成局部自行车道网络,并建成大竹林地区自行车道示范线路;在科学城区域组织编制完成了《西永大学城地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规划布局涵盖自行车主廊道、自行车主通道、自行车连通道、自行车休闲道的四级自行车道网络,提出自行车停车设施建筑物配建及路侧带布点的要求,并完成了3.55千米的自行车示范线的方案设计,示范线起于大学城西路重庆大学西三门,经大学城南路、景苑路、大学城北路至轨道1号线大学城站,总长约3.55千米;与两江新区管委会共同组织编制《龙盛和水土片区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控制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与公租房之间,以及轨道站点周边,在有条件的道路上布设自行车道,解决居民日常通勤交通。综合旅游出行需求,在部分公园、广场、景区、滨水(江)岸线等区域,规划旅游休闲功能的自行车道,作为休闲、健身的方式,如金海大道两侧的滨水景观休闲自行车道等。五是编制《重庆市中心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立足于解决群众身边的步行出行不便问题,依托重庆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构建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高品质、连续舒适的山城步道网络,共60条,总长度约1207公里。

  二、开展规划设计导则编制工作

  一是编制《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更新规划设计导则》。该导则已于2022年正式印发,将指导各区政府(管委会)开展城市道路更新改造。该导则提出了步行空间更新设计方法,如适度压缩道路分隔带和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步行空间,完善无障碍设施,改善步行环境,建设山城步道,增设电梯或扶梯,构建连续便捷步道体系;提出了局部区域增设非机动车空间的具体要求,如规范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结合非机动车出行需求,因地制宜增设非机动车道。二是编制《重庆市山城步道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导则》。明确了山城步道和自行车网络系统规划原则、布局等要求;提出了街巷步道、滨水(江)步道、登山步道三种不同类型山城步道的规划、设计指引;提出了重庆适合在特定的区域或线路布设自行车交通系统,包括区域性网络和自行车专线的规划指引。用于指导我市各层次城乡规划以及特定区域或线路的山城步道和自行车交通的规划设计。三是编制《重庆市交通设施人性化规划导则》。明确了步行道路密度及间距、步行通道、过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以及自行车道、自行车停车、公共自行车等方面的规划控制要求。

  三、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行政审批工作。我局会同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交通专项规划的要求,加强对慢行交通项目的行政审查工作,配置慢行专用通道。二是加强慢行交通建设工作。目前,中心城区完成30个轨道站步行提升改造工作;中心城区已建成172公里山城步道,半山崖线步道、重钢步道等16条步道正加快推进建设;各区将在2022年内完成一批道路更新示范工程的慢行交通改造建设工作。三是加强慢行系统管理工作。按照市里统一安排,我市将于今年开展中心城区道路更新和停车秩序整治,重点要加强对非法占用非动车道行驶、占用人行道乱停车的行为进行整治。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轨道步行提升、城区道路更新等专项工作,继续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市民步行便捷性,提高群众出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