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8-4037    国内刊号:CN50-1004/D

2022年8期
  

聚焦能源保障 助力川渝发展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川渝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会更快,保障民生改善的力度会更大,未来一段时间对能源的刚性需求也会不断增长,能源供应缺口逐步增大,能源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为加快推动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6月21日至23日,四川、重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推动川渝统筹解决能源保障问题,服务保障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那么,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目前进展如何,能源缺口该如何补齐,如何加快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步伐,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联合调研

助推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

 

“目前在运行的天然气发电机组有多少千瓦?”“每年分别能为重庆、四川提供多少电量,占比是多少?”“每年能节约多少标煤,能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天然气储存量能否满足发电需求?”“在运行当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

6月21日上午,四川、重庆(以下简称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来到重庆市北碚区水土园区的华能两江燃机电厂调研,直奔主题,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结合川渝人大常委会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三次联席会议的意见和工作安排,6月21日至23日,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情况”主题,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是:电能源、新能源及能源装备产业等协同发展情况,研究需要国家层面支持解决的主要事项。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张轩,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王宁,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雁飞,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存荣、莫恭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周少政等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调研活动。

在为期3天的调研中,代表们先后前往重庆市北碚区水土园区华能两江燃机电厂、两江新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三峰御临环保发电有限公司、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圣灯镇、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城市体验中心、成都市东安湖体育公园、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天然气发电、风力发电、垃圾燃烧发电、重庆城市规划发展、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东安湖大运会场馆运行、氢燃料电池示范生产线及氢能源发展等情况。

“此次调研,旨在推动将川渝纳入全国能源保障重点地区,统筹解决能源保障问题,研究需要国家层面支持解决的主要事项,加快推动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服务保障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副主任赵丽说。

同提全团建议关注能源保障

2021年12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联席会议在重庆市大足区召开,双方在会议中商定:2022年,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协同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开展调研。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分别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全团建议,呼吁从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开展川渝地区能源综合改革,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能源支撑。

代表们认为,随着各项重大部署落地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但川渝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有短板,正对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制约。川西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整个川渝的负荷中心,川西至成都城市群负荷中心以及川渝之间的电网网架结构相对薄弱,川渝现有输电通道已趋于饱和。

为加快推动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发展、服务保障好双城经济圈建设,代表们建议将川渝纳入全国能源保障重点地区,统筹解决能源保障问题。

具体而言,就是强化水电和天然气就地消纳,统筹解决“少煤缺油”问题。代表们呼吁在负荷中心和天然气主产地建设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将发电用气纳入民生用气保障范畴;协调川渝与产煤省区、大型能源集团合作;改善运煤通道,降低合资铁路运价;在川渝地区主要煤炭消费区域以及运输通道关键节点建立煤炭储备基地。

代表们还建议支持成渝氢走廊建设,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纳入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范围,支持川渝建设氢燃料产业创新联盟、布局建设加氢站,建设面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测试、检测、认证公共服务体系等。

代表们还提出,将川渝国家级重大项目纳入能耗单列目录,在能耗、碳排放强度和空间上给予支持。

能源保障面临诸多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代表们指出,川渝两省市同心协力、相向而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但川渝地区的能源保障现状与在全国大局中的发展定位、承担的使命任务不相匹配,特别是当前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能源供应缺口正逐步增大。

据介绍,以前川渝地区能源消纳能力有限,水电、天然气等多数外输,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预计2022年-2025年四川电力保供预警全部为橙色、重庆2022年-2024年为红色;川渝现有输电通道已趋于饱和,新增电力需求需要区外补充;成品油、煤炭对外依存度均超过84%,现有管道、铁路等通道的运能有限;川渝深层页岩气资源占比达80%,开发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旋转导向工具等钻井和完井关键设备进口依赖性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亟待解决能源问题。

自2020年以来,川渝两省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体化理念,携手共进,不断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建机制、搭平台、抓项目”,共同构建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川渝能源共建共享、互助互保互利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动力支撑。

事实上,川渝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这让川渝能源合作基础坚实。例如,四川电网和重庆电网原为一体,分设后也联系紧密,为持续深化川渝能源合作,川渝两地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在2020年签订了《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川渝能源运行保障合作协议》,从能源规划和政策协同、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能源安全保障等7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绿色高效利用示范区和重要清洁低碳能源生产基地。

按照合作协议,川渝两地共同推进了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川渝特高压交流电网目标网架、百亿级工作气量储气库群、北煤入川渝通道等20个重大能源项目。

经过川渝全国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牵头成立了川渝特高压、疆电入渝工程工作专班,正加速推进跨省电力通道前期工作。但川渝能源保障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争取国家更多政策倾斜。

强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

“要争取国家支持大型水电站发电新增量、天然气新增产量在川渝资源地消纳,扩大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规模;争取国家支持西藏、西北特高压直流电入川渝工程,尽早启动三峡新通道建设,提升北煤入川渝铁路通道运能;争取国家延长页岩气补贴等支持政策,加大对页岩气国产化装备的支持力度,发展能源产业链。”川渝两省市发改委(能源局)共同呼吁。

在成都市召开的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相关情况的汇报等。

会议指出,当前,川渝两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供应互济互保、能源服务互联互通等方面不断加强协作。同时,两地也面临着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降低能源供应成本等共同需求,面临着能源供应缺口逐步增大、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等诸多难题。能源安全是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政治站位,按照两地党委的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服务大局、推动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树牢“一家亲”理念和“一盘棋”思维,共同总结运用好这次专题调研成果,强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更加注重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落实,继续携手共进,推动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

会议强调,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要在扎实抓好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双方议定事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完善协作机制,围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及早商议准备明年及下一步合作事宜,持续推进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展现人大担当、贡献人大力量,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 廖灿勇)

 

川渝携手共促能源互保

 

7月6日,川渝一体化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启动仪式举行。当日,市场成交118万千瓦时电量,川渝两地调峰电力资源实现跨省优化配置。

川渝一体化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开启后,在市场化机制的激励下,川渝两地水电厂、火电厂等市场主体将积极参与调峰资源跨省配置。两地电力资源能相互补充,保障川渝地区电力供应,拓展清洁能源消纳空间,共同减少碳排放。

巴蜀大地自古富庶,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天然气资源让川渝两地能源合作基础坚实。但是,川渝地区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能源保障能力与发展需求并不匹配。

6月21日至23日,四川、重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就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开展专题调研,旨在为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破局。

川渝携手推动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富集地,川渝地区是西南能源外送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四川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20年,四川累计对外输送水电清洁电能达到11549亿千瓦时,相当于11个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总和。四川也是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外送规模超“万亿度”的省份。

重庆市能源局负责人表示,以前川渝地区能源消纳能力有限,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资源多数外输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川渝地区的能源需求明显加大,区域内“产电缺电、产气缺气”的矛盾日益凸显。

发展需求与能源保障的突出矛盾,引起了川渝全国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

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四川代表团、重庆代表团分别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全团建议。该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工信部、财政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等协办。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收到各协办单位的办理意见,并表示高度重视川渝能源保障工作,正在研究起草主办回复意见;国家能源局已牵头成立川渝特高压、疆电入渝工程工作专班,加速推进跨省电力通道前期工作。

事实上,自2020年1月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川渝两省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一体化理念,不断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川渝能源共商共建共享、互助互保互利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能源一体化建设工作,第四次、第五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均将能源合作列为重要议题;川渝特高压、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等重大项目被列入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按季度调度推动。

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据介绍,两省市相关部门分别签订了《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川渝能源运行保障合作协议》,建立了能源合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谋划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持续深化电力、天然气、煤炭等方面的保障合作。

“两地正以重大项目支撑川渝能源一体化,以能源互保提升抗风险能力。”重庆市能源局局长王祖勋介绍,川渝双方谋划了2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9000亿元。两地于去年底同步开工了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华能两江燃机、甘孜州南部光伏发电、凉山州风电基地等多个清洁能源重大项目。

近年来,川渝还加强了电力“水火互济”,天然气“平峰互保”,成品油“毗邻互供”,通过联动调度,能源互保能力不断提升。比如:近年来,四川水电每年输送至重庆的电量约200亿千瓦时;而在枯水期,重庆火电输送至四川的电量约5-8亿千瓦时。天然气平峰互保方面,在现有川渝天然气环网基础上,加快建设川南-渝西、万源-城口天然气管道,推动实现川渝“一张网”。2021年,四川净输入重庆天然气约30亿立方米,迎峰度冬期间,重庆相国寺储气库上载川渝环网调峰气量约4亿立方米。此外,川渝毗邻地区成品油跨省互供的总量,每年约为30万吨。

通过协同协作,能源产业链发展提档升级。如:以重庆能投集团、重庆燃气集团、成都燃气集团、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为代表,两省市在水电开发、页岩气开发、储气库、天然气管道以及能源终端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多方合资合作。

此外,川渝两省市签订了《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在制氢、储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等全方面合作,联合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以东方电气、海装风电等企业为龙头,强化配套协作,共创全国优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四川省能源局局长梁武湖表示,下一步,两地将突出抓好电网一体化建设,共同争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此外,还要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西北、西藏电力入川渝通道的建设。

此外,川渝两地正以创新试点推动能源市场融合发展。川渝省级电力公司在川渝高竹新区开展“电力跨省域办理”一站式服务新探索,共同打造川渝电力通办的示范样本。推动出台《川渝电力一体化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推进跨区域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推动川渝两省市电力交易中心相互参股,为交易市场互联互动奠定基础。 (首席记者 陈敏)

 

缺口如何补?发展储能产业

 

“2022年至2025年电力保供预警,四川全部为橙色;重庆2022年至2024年为红色。”在此次调研中,这组数据引起了川渝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近年来,虽然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取得不少成绩,但仍面临诸多难题。如:能源保障能力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等。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特别是能源缺口如何补齐?代表们纷纷支招。

抓好电网一体化建设

电力保供预警也让两地意识到,亟待争取国家支持大型水电站发电新增量、天然气新增产量在川渝资源地消纳。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川渝地区用能需求明显加大,区域内产电缺电、产气缺气的矛盾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电网早前公布的用电数据,2020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为2865.2亿千瓦时、重庆为1186.5亿千瓦时,两地共计用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仅次于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2022年~2025年电力保供预警,四川全部为橙色,重庆2022年~2024年为红色——急需争取国家支持大型水电站发电新增量、天然气新增产量在川渝本地消纳。

按照电力或电量缺口占当期最大用电需求比例的不同,有序用电预警信号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红色预警表示“特别严重”,缺口在20%以上,橙色预警表示“严重”,缺口为10%~20%。

这就意味着,川渝需要扩大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规模。同时,能源基础设施又面临现有输电通道已趋于饱和、管道和铁路等通道运能有限、成品油和煤炭对外依存度高等现实困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势在必行。

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梁武湖表示,川渝持续深化合作,应突出抓好电网一体化建设,“我们将加快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前期工作,共同做好向上汇报,尽快核准开工建设。同时,统筹推动远期项目,抓紧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可研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可靠外电支撑。”

高起点谋划储能产业发展

水电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川渝地区以水电为主的用能结构,决定了其必须想办法解决“弃水”难题。

川渝两地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把目光投向了“储能”。代表们普遍认为,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有基础、有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正当时。建议川渝两地加快储能产业布局,高起点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去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相关政策,从多个维度支持储能产业发展,明确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储能产业,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看来,未来储能产业的应用场景丰富、盈利模式多样,具有可持续性、高确定性、高成长性,其市场规模可达1.3万亿元左右。为此,包括重庆、四川在内的多个省份,均将其写入当地“十四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目前,至少有17省份下发配储要求、提供补贴奖励。推进储能产业发展,已成为新的产业“黄金赛道”。

黄玉林说,川渝总体上具备发展化学储能、空气压缩储能、氢能等产业的先天资源优势。其中,四川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实力强劲,聚集了东方电气、宁德时代、中国二重等龙头企业;重庆是传统制造业基地,有重庆机电集团、比亚迪电池、海辰科技等新型储能企业,国鸿氢能科技等6家企业已在渝布局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

“应编制川渝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把新型储能产业作为能源新业态,纳入战略新兴产业,高起点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黄玉林建议,川渝联合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支持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实施方案,研究差异化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同时,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覆盖规划设计、建设安装、并网运营等全环节的地方技术标准体系,确保安全可靠运行。

“要将能源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作为规划、计划执行情况监督的重点。”黄玉林表示,今年下半年川渝人大常委会还将协同听取审议关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川渝高竹新区发展建设情况报告,届时将在调研和审议中把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推进情况作为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

要让储能产业国内“领跑”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看来,川渝地区在支持天然气发电项目和氢能、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支持储能领域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蒋卫平建议,加快储能产业布局和应用场景创新,明晰储能电站成本边界及盈利模式,探索储能电站通过重组等方式开展联合商用,实现共享。

“这将有利于提升储能经济价值,实现新能源与储能的和谐发展,构建更加多元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蒋卫平说,同时,借助成渝锂电产业链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强对已布局锂电储能领域产业链的企业要素保障,在新改扩建用地、科研用地、环保容量指标、用能指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蒋卫平直言:“川渝在动力电池领域没能抢得先机,这是一个遗憾,如果能综合利用好市场、资源、生产基础等优势条件,推动储能产业走到全国前列,将有助于川渝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更上台阶。” (首席记者 陈敏)

 

金融+科技 助力能源发展加速

 

如何更高质高效地推动川渝两地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如何推动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是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在调研中,代表们建议,要从金融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发力,为加快推进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借助绿色金融

支持清洁能源建设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金融被比作经济的血脉,都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四川省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强长期在金融领域工作,他认为,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需要金融积极参与支持。

周晓强说,从金融管理部门来看,要统筹掌握川渝能源项目有效信贷需求,组织金融机构和项目单位积极开展融资对接;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要推动更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重点保障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涉及的能源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

此外,还要对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项目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借助专门支持绿色转型的绿色金融,为两地清洁能源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川渝都缺煤,但川西有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而川西至成都城市群负荷中心及川渝之间的电网网架结构相对薄弱,现有输电通道已趋于饱和,急需加大建设力度。”周晓强认为,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需要金融积极参与支持。他建议,建立常态化能源项目融资对接协调机制,及时推送具备融资条件的能源项目;推动优化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界定标准,加强绿色金融对接支持;优化清洁能源收益机制,提升清洁能源市场化融资能力。

加快人工智能

在绿色能源领域应用

绿色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高比例绿色能源并网的趋势下,传统电力系统难以应对绿色能源在大风、暴雨、雷电等天气下发电功率的不确定性,难以对复杂故障及时响应。

在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看来,绿色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带来多重挑战,而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对能源系统整体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有力支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电力优化调度、电站性能评估、故障监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他建议,加快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绿色能源领域应用,完成对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新能源发电、并网、输送、消纳和安全运行。 (首席记者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