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8-4037    国内刊号:CN50-1004/D

2023年1期
上一篇   

历史上的议事制度

  翻开历史,古代中国有“两会”吗?古人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称天子,他明白“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两会”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会”。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朝参”实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了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成了制度化。

  “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

  古代“朝会”代表是些什么人

  “集议”也分中央和地方,参加“集议”的人员都是由官方决定和领导推举,代表中并没有普通群众。

  那么,古代的“代表”都是些什么人?

  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二千石”以上驻京大臣,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特殊阶层的代表,这部分代表是不能参加“朝参”的;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较强。

  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刘弗陵(汉昭帝)当皇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便特别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层的代表参会,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文学”人士为主,表面看是来自地方和基层,但由于是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推举出来的,实为统治阶级和富人的代表。

  虽然这些代表并没有代表性,但其素质要求并不低,要求必须敢说话,善表达,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古代“议案”很难一致通过

  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集议”的议题之一是,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由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至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即所谓“皆不得俸禄”。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议”是“盐铁会议”。会议时间在公元前81年二月,会上,60余名由郡国国主推举出来的地方和基层代表,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驻京大臣,进行面对面的激烈辩论。

  会议由时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重点议题是对汉武帝主政时期国家施政政策的得失,进行讨论。地方和基层代表们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类专卖、货币发行等多项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强烈要求废除之。桑弘羊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曾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是这些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对“贤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会议最后经过表决,通过了废除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制度,打破国家的垄断。这次辩论表现出了不同治国理念的大碰撞,30年后学者桓宽根据这次会议记录,整理出了著名的历史文献《盐铁论》。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响最大

  古代共商国是,除了“朝参”和“集议”这样的“两会”形式外,还有一种“谏议”制度。所谓“谏”,本义就是规劝君主,谏议自然就是给皇帝行为和决策提意见,专挑毛病和不足。谏议既有会议形式,也可个人约谈,有时还会与“集议”混在一起,但与“集议”明显的不同是,谏议多有“提案”。

  与“集议”相比,谏议制度在古代中国影响很深,这与皇帝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此制度原本就是皇帝提出来的,谏官往往也由皇帝亲自挑选和委任。谏议制度要求拿出“提案”供皇帝决策时参考,谏官也都会积极建言献策。

  西汉中早期皇帝都重视谏议制度的建设,汉武帝刘彻十分重视,出现了不少出色的谏官。

  当时,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给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观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提案”被采纳,儒家地位骤升,从此开始左右古代中国人的意识。

  到了唐代,谏议制度趋于成熟,谏官的地位被进一步抬升。唐太宗李世民规定,谏官可以随宰相入朝议事,可见,谏官事实上已进入了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层。

  谏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因而皇上想听时会“纳谏”,不想听时便会“拒谏”。唐太宗是个好皇帝,主政期间涌现出了魏征、王珪、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

  魏征为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唐太宗并未因此冷落他,夺得皇位后,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后继任“侍中”。魏征生前给唐太宗拿出了不少“提案”,最著名的当属“民如水”理论,他称“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规劝唐太宗要吸取隋朝亡国的教训,善待老百姓。

  (来源:中国新闻网、青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