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8-4037    国内刊号:CN50-1004/D

2023年5月期

“新生代”下庄人

“我希望有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到下庄,为下庄的发展出力,也能融入下庄生活。”今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回到下庄村,站在自家院坝的堡坎上,眺望着远方的“下庄天路”说。

“现在高铁通了,交通环境更好了。我在全国人代会上,以及回来之后,都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打造渝东北旅游环线的建议,下庄是旅游环线上重要的一点,届时下庄的发展将迎来更大的机遇。”毛相林说。

如今的他,心里装的已不仅是下庄的原住民,而是所有关系到下庄下一步发展的 “下庄人”。

“一线天”的见证

4月的下庄村,在陡峭的群山环抱中,远远望去,犹如坐落在一口深井的井底,安静宁谧。

站在进村的“一线天”处,像站在这座“深井”的“井沿”。虽然重庆已是春暖花开,但一千多米的海拔以及壁立的山崖,都让人身有凉意:向下眺望,“下庄天路”如一条卷曲的丝带,挂在“井壁”上,一转一转向下,通向一片高高低低的房屋。

“下庄天路”,是20多年前,在毛相林的带领下,由村里的男女老少,历时7年,在出山的“井壁”上“凿”出的一条8公里长、能通汽车的山道。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毛相林和“下庄天路”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悉,到下庄参观的人纷至沓来。人们在感叹下庄奇特险峻地理环境的同时,更为下庄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敢于挑战绝壁找出路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今年,61岁的杨元鼎,在下庄村自建的民宿中忙碌着,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

作为当年参与修建“下庄天路”的村民之一,杨元鼎乐意与大家分享“天路”的故事。

他回忆,当年“天路”修到“一线天”时,大家感慨老天给下庄人留了一条出村的“缝隙”,但又对施工的难度大感头疼。两座对立的悬崖之间,绝壁如倒挂的三角,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村民们从山顶吊下绳索,一点一点地斧凿镐挖,堪堪抠出一条两米多宽的过道。

走出“一线天”,就走出了这口“深井”,回望已不见悬崖下的下庄村。

修路是出自求生和发展的本能,“下庄天路”建成,成为下庄快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杨元鼎却成了第一批离开下庄村的人。

“路修好后,村里经济发展很快,但还是有很多下庄人外出谋生。原来全村近400人,在2010年到2018年间,全村只剩不到200人。”毛相林回忆说。

和众多外出者一样,杨元鼎通过“一线天”走到外面的世界。看着自己参与修建的路远远留在了身后,杨元鼎虽有不舍,但走得很坚定。

“那时的下庄太穷,修路就是让大家走出去。从这里走出去,我没有想过回来。”杨元鼎回忆说,他到过广东、成都,当过门卫、卖过泥沙。期间每次回乡,经过“一线天”进村,看到下庄在一点一滴变化。

2014年,杨元鼎回到巫山县城居住,回村的时间更多。两年后,他听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下庄天路”硬化了,而且延伸到每家每户。此时,下庄村也渐渐甩脱贫困的帽子。除了村民劳务输出的收入外,发展起西瓜、橙子等种植产业。

再就是杨元鼎听说,一名旅游博主听闻下庄人的奋斗故事,大受震撼,回去以后,将下庄的故事和风景制作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平台,获得超过1.3万人次点赞。

此后,更多游客慕名而来。昨日贫穷的下庄村,慢慢变成了“聚宝盆”。

2019年,杨元鼎做出了和十几年前相反的决定:回到下庄村。

“一线天”还是那个“一线天”,见证了他的回归。

杨元鼎与另外两名村民袁堂清、杨亨双一道,用好帮扶政策,把原有住房改造成风貌统一的农家院子,在两层楼的基础上再加盖第三层,全部为带厕所的套间,做乡村民宿生意。

自2019年开门营业,到2021年,民宿年营业额已经超过10万元。

“这笔收入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杨元鼎说,看到乡村旅游有甜头,大女儿和二女儿也先后回到下庄村,办起了民宿和餐饮店。

更多走出去的原住民回来了,走过“一线天”重新成为下庄人,并为下庄的发展出力。

邻村女孩加入

杨元鼎经营的民宿首破10万元营业额的那年,黄梅以本土人才的身份,来到下庄村。

黄梅是竹贤乡福坪村人。“就在下庄的东面,‘井沿’上,下庄出村老路的尽头。”站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前的小坝子,黄梅指了指头顶的山峰。

黄梅出生的1997年,也是毛相林和村民带着钢钎、铁锤、锄头、撮箕进山,开始向悬崖绝壁发起挑战的一年。幼儿时期,黄梅就听说,有下庄人为在绝壁上修路,献出了宝贵生命。长大后,黄梅离乡求学,后在万州区一所幼儿园担任幼师。

2021年初,黄梅回家看望父母,看到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恰逢招录本土人才,黄梅去参考,一考就考上了。

黄梅坦言,当时,她一些好朋友表示不理解,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有什么发展前途,黄梅自己也感到迷茫。

三思之后,黄梅来到下庄村,看到的是已全面脱贫、正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村庄。

后来下庄村建成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黄梅决定留下来,当一名讲解员,只为让下庄老一辈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没有打算一两年就把路修通,计划用20年时间。”

“怎么修?修半年,再打半年工,存一点钱,就买一点修路用的东西。”

“如果我们这代人不修这条路,下庄也许一直穷下去。”

……

在一遍遍的讲述中,黄梅不断深入了解、深度体会下庄精神。

“毛书记和下庄人就像一束光。”黄梅有了全新的人生目标——追随这束光。现在,每当有参观者询问黄梅是哪里人,她都骄傲地回答:“我就是下庄人。”

也是在那一年,黄梅当选巫山县人大代表。在县人代会上,她提出了加大创业资助和培训,引进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等建议,为助推下庄的下一步发展献计出力。

黄梅回乡的两年时间里,下庄村变化更大了,不仅道路等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村里的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看到这些变化,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值得的。”展望未来,黄梅脸上满是憧憬,“我希望继续把下庄精神宣传出去,让下庄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让更多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

人口实现逆势增长

和黄梅一道回乡的,还有1992年出生的袁孝鑫。

袁孝鑫从“下庄天路”走出去,2015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后,在中心城区从事互联网营销工作。

偶然离职后,喜欢乡村生活的袁孝鑫没有犹豫,回到了生养她的下庄村。

2021年,袁孝鑫了解到下庄村百年前就有一座染坊,考虑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她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便在自家开的农家乐里辟出一间小屋,制作售卖一些T恤、帽子、环保袋等扎染手工艺品。

“以前想回来,但找不到发展路子,现在不一样了。”袁孝鑫的扎染小店于今年3月正式开门迎客,第一个月就收获了4000多元的销售额。

今年春天,沉寂几年的旅游业逐渐复苏,袁孝鑫对未来充满信心。

毛相林时常来到袁孝鑫的小店做客。“未来的下庄,就靠你们年轻人了。要做得更有特色,让人家愿意进店,愿意消费。”毛相林常对袁孝鑫说,上一代人奋斗出了下庄村的“天路”,这一代人要奋斗的,是下庄村的未来。

在毛相林的建议下,袁孝鑫在手工艺品中融入了更多下庄元素。她还准备运用体验式消费的理念,让客人参与扎染制作的过程,并利用互联网优势,将下庄精神和下庄旅游推广开来。

毛相林对下庄村的一切了然于胸:目前常住有380人,比2018年翻了一番。他欣喜地看到,曾经偏远闭塞的下庄村,在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实现人口逆势增长。

毛相林认为,下庄的年轻人回来了,他们的故事,为下庄精神标注了新的注脚。随着渝东北旅游业的发展,下庄村需要更多人参与建设,下庄精神也需要更多人去传承。

毛相林时常讲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盲人来到下庄村,毛相林拿出几百元钱,想帮助这位盲人。这位盲人却说:“我不缺钱,我开有按摩店,有徒弟,妻子也有工作,我到这里来,就是想听你讲下庄的故事。”

毛相林感慨地说,这位盲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身上闪耀着“下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下庄人”。

下庄的明天,就是要更多认同“下庄精神”的“下庄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记者 杨冰 颜若雯 张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