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年9月27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日期:2022年12月23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为回应人民群众对“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期盼,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与区县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把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作为今年一项重点监督项目。

  为全面掌握我市“双减”工作情况,配合做好听取和审议工作,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领导下,精心组织,扎实开展专题调研。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常委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把脉定向,指导委员会修改形成调研提纲、总体方案;出席工作动员会,提出增强监督实效的具体要求,为监督工作指明方向;率队赴主城、渝西、渝东北、渝东南的10个区县,分阶段、分片区调研,就抓好任务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做好前期准备。收集编印有关资料,组织调研组成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央、市委相关文件,领会精神、掌握实质。赴綦江区、巴南区开展前期调研,与市教委沟通研究确定调研重点、方法步骤、具体安排,并向市政府办公厅、全市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印发调研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全面动员。采取现场+视频相结合方式,召开全市“双减”工作监督动员部署会暨工作汇报会,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政府有关负责人,33位报名市人大代表、部分教育领域专家代表参加,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并邀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作专题培训,进一步加深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四是扎实开展调研。先后赴14所中小学校,深入了解学校落实“双减”政策举措,组织召开20场座谈会,听取19个区县人大常委会汇报“双减”工作监督情况,对有关问题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听取16个区县政府汇报“双减”工作情况,与100多名学校负责人、教师和家长代表、培训机构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随机电话访问269名学生家长,专门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评估院等4家教育研究机构调研,专题征求部分市人大代表意见,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我市“双减”工作情况。委托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日报分别围绕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教师队伍、家庭教育等方面独立开展调查研究,拓展调研广度、深度,提升监督质效。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双减”工作基本情况

  去年7月“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双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要求,结合实际、细化措施、综合施策,推动我市“双减”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广泛动员、行动迅速。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分析研判、统筹推进全市“双减”工作。出台总体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建立19个市级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建立校外培训维稳工作专班,推进校外培训规范治理。

  二是各方参与、形成合力。市教委牵头抓总,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开展培训机构日常监管,指导学校落实校内提质减负措施。网信部门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管控,会同公安、宣传、信访等部门开展舆情研判、联动处置。市场监管部门与教委、发展改革、民政、城管等部门联合出台广告清理、收费监管等配套政策。学校、教师积极响应,聚焦目标任务、完善工作制度,推进减负提质。各方协同合作,推动“双减”工作落实。

  三是分类施策、边整边改。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复核审批、广告管控等规定,开展违规学科类培训专项整治。针对非学科类培训急速升温新情况,强化预收费资金监管,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查处违规行为,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四是压实责任、加强督导。将“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双减”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等,作为督导评价的重点内容进行督查考评。通过明察暗访、推门听课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督导,通报典型案例,倒逼问题整改。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双减”工作成效初显。

  一是过重作业负担有所减轻。市教委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指导教师分层分类设计作业。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相继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作业总量和时长有效缩减,学生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学生睡眠、锻炼和家庭亲子活动时间更充裕。基本杜绝给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现象。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问卷显示,91.3%的家长认为孩子大多数或完全可以在校内完成作业。如渝北区90.49%的家长认为孩子作业负担明显减轻,96.2%的家长对“双减”作业管理表示满意。

  二是校外培训乱象有所遏制。原1545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了1539所(1064所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475所注销或停办),还有6所正在整改中,基本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面上清零。通过出台学科类培训收费标准、建立预收费风险管控机制、明确培训时间段等,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如潼南区培训机构全部入驻“潼南教培通”,学员在线报名选课、预交费、训后确认支付,有效防范资金风险;铜梁区每半年组织1次为期3天的校外培训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并建立全区校外培训教师数据库,供培训机构和学员选择;黔江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现场复核审批的做法,被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刊登推广。

  三是课后服务广泛开展。积极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为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参与学生298.45万人,参与率为98.45%。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强化课后服务保障等措施,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如市科协会同市教委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评定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52家;永川区联合重庆文理学院、职教中心开展百名博士进校园、职业教育课程进校园等活动;梁平区结合地域特色构建百里竹海、双桂田园等课外活动基地,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缓解家长接送难题,家长满意度较高。

  四是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线上线下共建共享。出台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如沙坪坝区“AI赋能护航学生智慧成长”,运用校本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智慧学习、设计智慧作业等经验做法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推广;南川区制定全区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指南,通过“基于标准的教学”、“三课联动”和“问课”行动等,促进课堂提质;荣昌区聘请市教科院、西南大学等专家培训指导,构建了教研共同体,组织市、区级骨干教师开展示范课送教活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双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一)“双减”政策宣传解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一是有的市级部门和区县对“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到位。对“双减”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政策出台的深层次背景和重大意义、如何减量不减质等群众关切的内容解读不够,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八个方面30条具体要求研究不深、理解不透,细化落实措施不多。有的区县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宣传渠道不宽、覆盖面较窄。有的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及家长“双减”释疑不够主动。如有的区县人大调研中发现,约三成的家长不清楚“双减”政策具体情况。

  二是学校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有的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减”对优化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减什么”、“怎么减”上研究探索不足,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在减量不减质、减轻教师过重负担、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等方面的举措不够。有的教师对政策理解有偏差,认为“双减”是“学生减负、教师增负”,未能全面领会政策精神、主动适应“双减”对教学理念、方法和专业能力、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

  三是家长对“双减”政策及配套改革存在顾虑。在当前考试成绩仍是升学重要依据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竞争,家长焦虑尚未有效缓解(见附表1)。有的家长担心减轻作业负担、减少考试次数后难以掌握孩子学习情况,无法查漏补缺,担心自己孩子不上培训班会与其他同学拉大差距,影响将来升学考试。此外,“双减”后学生课余时间虽增多,但部分家长对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感到困惑。重庆日报调查问卷显示,64.45%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附表 1:家长情况调查表

916462829655313015

说明:数据来源于重庆日报调查表,采样时间为今年6月-7月。

  (二)校内教育提质增效仍需加强

  一是作业管理效能不足。部分学校作业管理不到位,课业负担象征性减少、挤占艺体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分层作业设计能力不足,过度依赖课辅资料,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现有作业设计指导较为宽泛,缺乏对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年级基础性应知应会作业的统一设计。部分学校希望主管部门对作业设计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指导。

  二是课堂教学质量总体还有短板。城乡、区域、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有的学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距离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未能因材施教,个性化补差缺乏有效机制保障。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研反映,初中学生压力仍然较重(见附表2)。考试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有的学校仍以单元测试、定时训练、学情调研等名义变相组织考试。重庆日报调查问卷显示,17.3%的学生反映学校仍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

  三是课后服务水平待提升。服务不规范,有的学校一刀切,没有完全遵循自愿原则,对部分家中有照管、住家较远的学生未能充分考虑。有的学校服务项目繁多,特色不鲜明。有的学校过于注重兴趣拓展服务项目的设置,没有留足时间培优补差。部分教师受在校时间延长、各类活动创建、简报资料编撰等非教学任务较多的影响,教研、备课、休息时间变少,负担偏重、压力较大,提升教学质量和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课后服务经费筹措方式单一,主要以服务性收费为主,学校运转压力大。如南川区多数学校仅靠收取每生2.5元/课时的费用支撑,部分学校发放课后服务补助有缺口。

附表 2:初中学生情况调查表

916462829655313016

说明:数据来源于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表,采样时间为今年6月-7月。

  (三)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亟需巩固

  一是学科类校外培训存在隐形变异现象。调研了解到,较多学校未建立后进生补学机制,校外培训需求依然旺盛,一些学科类培训由地上转到地下,从线下转到线上,以“高端家教”、“众筹私教”、“一对一”直播课、录播课、网络会议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还有的借夏令营、思维素养等名义变相培训,且存在价格普涨、费用翻番、仍有在职教师参与等现象。部分校外学科类培训采取口口相传、单个微信短信推销等方式进行宣传,有的私人家教在居民楼散发卡片广告,监管查处难度大。重庆日报调查问卷显示,仍有18.48%的家长让孩子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见附表3)。

附表 3: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情况调查表

916462829655313017

说明:数据来源于重庆日报调查表,采样时间为今年6月-7月。

  二是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目前对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尚未分类制定标准,机构转型、重新审核换发办学许可证等无明确依据,不利于相关市场主体的规范管理。有的机构超范围、“打擦边球”式开展学科培训。有的机构超时段收费,存在“退费难”风险。

  三是查处机制不健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涉及多部门职责,需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高效执法以形成震慑,但有的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改头换面藏入宾馆、住宅区的变相违规学科类培训没有建立分工协作的及时发现与联合查处机制。监管执法薄弱,全市仅9个区县独立成立校外培训监管科,力量分散、专业化水平不高,执法效果不佳。处罚标准和程序不够细化、具体,多采取责令整改、退还收费等方式进行处罚,缺乏强制性措施和手段,威慑力不足。

  (四)教育综合改革有待深化

  一是依法治教落实不到位。现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市义务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就近入学,禁止区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禁止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等均有明确规定,但大多尚未落实。中小学择校现象依然存在,学校组织“掐尖”考试、与培训机构暗中勾连等违规招生时有发生,为提前锁定优质生源大量签协议的做法也还存在。有的“重点”小学没有坚持零起点教学,仍将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识字等小学课程内容作为入学条件。

  二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尚未扭转。对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不到位。单纯以学生升入国内著名高校、市内优质高中的数量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现象未得到彻底改变。学业评价、中小学校督导评估、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等各种评估种类繁多、政出多门、重复评价等问题让学校、师生不堪重负。“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能力、参与课后服务等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科学量化教师评价成为新课题。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度评价机制尚未健全,片面追求成绩、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问卷显示,43.89%的教师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对学生评价只看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约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学生评价目的是“选拔优秀学生”。

  三是高中招生改革需配套推进。受普通高中学位限制,义务教育后部分学生将进入职业教育,但目前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渠道尚未完全融通,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偏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未得到很好贯彻。家长担心孩子因成绩差被提前分流入读职业学校,焦虑情绪上升,送孩子参加校外补习意愿强烈。

  三、工作建议

  “双减”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工作统筹,细化完善措施,推动“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

  (一)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一是加大政策宣讲和解读力度。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双减”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双减”对重塑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清醒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挑战性、艰巨性。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平台、“进圈入群”等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政策背景、目的意义,深入解读政策内涵,消除减负疑虑,让相关主体真正理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

  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对标中央、市委要求,结合我市义务教育工作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落实家庭教育责任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持续完善政策,提出更具操作性、针对性的细化措施。总结推广“双减”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三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责任边界。落实学校育人主体责任、抓好校内提质增效,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管理、供给和支持,提升家长的育人素养。畅通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引导、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树立科学育人理念。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制度、家访等密切家校联系、深化家校合作,改进沟通方式、内容,加强育人指导。

  (二)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创建工作,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加大优秀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深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配置到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等,缩小校际资源配置差距,促进优质资源辐射推广,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二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课程教学、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各环节的综合改革。坚持“以学定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坚持零起点教学,确保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杜绝“校内不讲校外讲”。紧扣教学目标、立足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化差异,加强作业教研和质量评价,可探索各学科作业中大部分作为基础性作业由全市统一设计,小部分作为拓展性作业由任课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更新考试命题理念,优化内容、方式,实现学考一致。

  三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遵循自愿原则,完善实施方案,针对部分学生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服务时间。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优化内容结构,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机制,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同时强化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引进社会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减轻教师非教研教学任务负担,实施全市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深化教研教改,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评比考核,完善激励机制,依法保障工资、福利等合法权益,充分调动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三)坚持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监管

  一是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强化对居民住宅区、商业楼等重点隐蔽场所,以及寒暑假、节假日等重点时间节点的监控,严防学科类培训反弹。加强常态化线上、线下巡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管理混乱、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在职教师校外办班补课、广告宣传等违规行为严惩重罚,加大通报曝光力度,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是进一步理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机制。全面摸清我市义务教育阶段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底数,尽快明确各类别机构的主管部门,及时分类制定标准,建立严格科学的审批制度,促进各类机构合理布局、规范发展。积极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发展,聚焦学生兴趣培养,提供特色、优质的教育培训,防止新的野蛮生长,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市场混乱,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是强化监管执法。完善执法依据,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处罚标准、执法程序等,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执法统筹,通过信息共享、风险研判、联合执法等,形成高效互动的执法合力。强化培训资金监管,对资金异动情况提前介入、及时预警、分类处置,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推动区县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全覆盖,加强力量配备,充实一线执法人员,加强法律知识、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四)坚持系统推进,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增强教育系统干部、学校师生的法治观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规定,扎实开展教育督导,对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内部考试提前录取、违规培训等履行教育职责不到位的违法情形依法严肃问责,推动教育领域法律法规得以有效实施。学校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二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优化评价方式方法、完善评价结果运用,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降低考试成绩、升学率在学校教师评价中的权重,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学校教师评价机制。有效整合、统筹实施各类教育评价活动,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学校负担。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严禁违规跨学区招生、勾连培训机构“掐尖”招生等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三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进用人评价改革。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职业教育学业进升渠道,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紧密对接就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加强舆论引导,树立正确人才观念和正确用人导向,多措并举减轻家长深层焦虑。

  (五)持续跟踪监督,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持续跟踪督促,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瞄准政策实施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出台配套措施。强化上下联动,指导区县人大常委会同步跟进,连续三年开展专项监督,加强后续整改追踪,持续跟踪问效,推动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促进“双减”工作见实效、见长效。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