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2022年12月12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商 奎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1.总体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纳入国有资产统计范围的全级次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共4097户。资产总额61803.3亿元、同比增长8.8%。负债总额35268.7亿元、同比增长8.7%。所有者权益26534.7亿元、同比增长9%。全市国有企业年末平均资产负债率57.1%。
2.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2021年末扣除客观增减因素之后的国有资本权益总额23156.2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0.7%,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
3.生产经营情况。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753.6亿元,同比增长12.7%。净利润37.3亿元,同比下降88.1%,主要系重庆能源集团去产能净亏损326.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0.2%,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全市国有企业职工人数41.3万人,同比下降0.1%。职工人均工资9.2万元,同比增长8.5%。
4.境外及市外资产情况。全市共18个集团企业在境外设立92个分(子)公司及分支办事机构,分布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年末资产总额113.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1.5亿元,净利润4.3亿元。全市国有企业在重庆市外投资设立子企业268户,主要投向商贸物流、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年末资产总额976.4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1.总体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纳入国有资产统计范围的金融企业共计77户,主要分布在银行、证券、担保、保险等板块。资产总额22575.8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银行、证券、担保、保险资产总额分别占比94.1%、3.6%、1.8%、0.4%,同比分别增长9.9%、3.7%、-4.8%、4.3%。
2.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2021年末扣除客观增减因素之后的国有资本权益总额906.3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6%,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
3.企业经营情况。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54.5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177.8亿元,同比增长8%。净资产收益率8.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企业职工人数3.7万人,同比增长1.6%。职工人均工资总额20.9万元,同比增长3.1%。
4.境外及市外资产情况。在香港设立了12个子公司,年末资产总额15.3亿元。全年营业总收入0.2亿元,净利润-1.5亿元。在重庆市外投资设立子企业17户,主要为银行业,年末资产总额57.6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总体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1313.4亿元,同比增长23.1%。负债总额2877.5亿元,同比增长4.4%。净资产8435.9亿元,同比增长31.2%。根据单位类别分析,全市行政单位国有资产3640.1亿元,占比32.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7673.3亿元,占比67.8%。
2.配置情况。2021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配置固定资产390.2亿元。其中配置房屋及构筑物224.4亿元,配置通用设备74.7亿元,配置专用设备60.6亿元,配置文物和陈列品0.4亿元,配置图书档案2亿元,配置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28.1亿元。配置无形资产43.1亿元。
3.使用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自用固定资产3056.3亿元,自用无形资产405.6亿元。出租出借固定资产49.5亿元,出租出借无形资产0.2亿元。对外投资总额52.5亿元。
4.处置情况。2021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资产91.1亿元,处置收益16.5亿元。根据资产类别分析,固定资产59.4亿元,无形资产27.4亿元,长期投资1.7亿元,在建工程等2.6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国有土地资源情况。截至2021年底,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土地资源总面积8354.3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农用地4633.5平方公里,占国有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5.4%;国有建设用地2868.3 平方公里,占国有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4%;国有未利用地 852.5 平方公里,占国有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0.2%。
2.矿产资源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发现矿种70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44种,包括天然气、页岩气等6种能源矿产,铁、锰、铝土矿等14种金属矿产,石灰岩、砂岩、页岩等22种非金属矿产,矿泉水、二氧化碳气等2种水气矿产。我市页岩气、天然气、锰、铝土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地热、锶、毒重石、岩盐等是优势矿产,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建材类矿产资源分布广泛。
3.国有森林、草地、湿地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森林面积3414平方公里。其中国有乔木林面积267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有森林面积的78.4%。全市国有草地面积92.1平方公里,占全市草地面积的39.2%,主要分布在巫溪、城口、武隆等区县。全市国有湿地面积125.8平方公里,占全市湿地面积的84.5 %,主要分布在忠县、云阳、丰都等区县。
4.水资源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50.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510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274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2条。全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河道总长度为16849.6公里。全市供水总量72.1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9.6%。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16.4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22.7 %。
5.其他自然资源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18个,其中自然保护区58个、风景名胜区36个、地质公园10个、森林公园83个、湿地公园26个、生态公园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3个。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
1.有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积极应对缺电、缺气、缺芯、缺柜、缺工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困难挑战,加密经济运行调度,强化供应链和要素保障,全力稳生产、稳经营、稳市场,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重点企业承担的116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71.4亿元。在要素供应方面,完成燃气供应量36.6亿立方米,发电199亿千瓦时,供水13.9亿立方米。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和货值均居全国首位,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同比增长67.1%。全年安排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市属国有企业捐赠资金4133万元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开展消费和销售帮扶6200余万元,布局产业项目173个、完成投资35.2亿元。
2.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出台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举措18条,707户应建立董事会的企业实现尽建,94.2%符合条件的各级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964户存续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分支机构完成公司制改革。91%的各级企业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一人一岗签订差异化岗位聘任协议和经营业绩责任书。17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累计选聘所属企业职业经理人77人,22户子企业开展中长期激励试点。
3.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印发《重庆市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十四五”规划》,推动国有企业新增投资90%以上投向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领域。整合3家设计院组建成立重庆设计集团,完成市属国有商业性担保公司、宾馆酒店和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化重组。改制设立重庆土交所公司。加快“两非”“两资”清退处置,累计清理处置“僵尸企业”358户,压缩企业管理层级315户,完成69户重点亏损子企业治理和18户“两非”企业处置。完成7户境外子企业(机构)清理。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15宗,引资61.3亿元。
4.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累计给予131个创新项目后补助资金7.7亿元。制定《深入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推出20条政策支持措施,25户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改专项行动”。市属国有企业研发费用投入34.2亿元,同比增长28.3%。编制《“十四五”市属国有企业重大创新项目库》,启动创新项目302个,完成投资155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6个,全年新增授权专利1319项,其中发明专利145项。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87亿元。
5.全力推进监管现代化体系建设。结合中央巡视、市委巡视、审计监督等发现的问题,针对性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强化制度刚性执行,对企业执行国资监管重要制度、落实内控体系评价等开展监督检查。建成国资监管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企业财务、投资、产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运行情况在线动态监管。印发国资监管责任约谈工作规则,开展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事项核实核查。
(二)加强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1.完善国有企业金融业务基础管理。明确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属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机制,梳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和出资人职责的规定和做法,与相关省市建立协商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金融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明确市属国有企业金融业务投资原则、风险管理和基础工作要求。建立金融业务重点指标监控体系,及时问询指标异常变动情况,实现市属国有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控。
2.开展金融企业专业化整合和专项整治。推进市级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整合重组,形成市级政策性、商业性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的国有融资担保体系。开展市属国有小贷公司清理,对服务产业功能不强、业务经营效益不佳、风险控制水平不够的市属国有企业小贷公司实施市场化退出。
3.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实施财政金融联动一揽子政策,印发《关于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27条措施,引导撬动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健全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出台《关于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形成“中央—市级—区县”三级联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共担体系,聚力缓解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金融供给,投放“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贷款167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贷款1624亿元。3家地方国有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000亿元、4000亿元。
4.积极助力战新产业发展。聚焦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渝资光电和战新基金为核心,全年实现多个市级重点产业投资项目落地。设立规模50亿元的渝深科创基金、30亿元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优先投向科创项目。抓重点项目落地,以渝资光电为主体出资160亿元参与京东方B12项目。重庆农商行强化科技赋能,支持科技贷款49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495亿元,投放“产业振兴贷”等专属产品超100亿元。重庆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贷款余额214亿元。西南证券公司助力半导体、芯片等科创领域发展,与中芯国际共同成立聚源芯创基金,投资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推动战新基金规模扩容,积极引入区县合伙人。
(三)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1.持续提升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效能。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修订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调整了主管部门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增加了资产处置的管理要求,严格限制非公开资产处置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探索实施公物仓管理制度,将低效、闲置资产、大型会议活动、临时机构配置资产等,统一纳入公物仓集中管理、调配使用。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配置资产时首先考虑从公物仓调剂解决,节约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切实解决资产闲置、重复配置等问题。
2.有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全市从事教育行业事业单位资产总额达到1580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事业单位资产总额的20.6%,有力保障了教育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各区县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学校体育、美育设施设备逐渐优化,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全市人均享有卫生健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2577元,同比增长11.3%。陆续建成投用重医附二院江南医院、市血液中心输血技术中心、渝北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达到1335万平方米。全市群众文化机构12246个,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同比增长7.7 %,人均图书藏量0.6册,同比增长18.8%,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文化物联网,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多样。全市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事业单位的大型设备配备保持较高增长水平,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增长39.2%,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增长53.2%,为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加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300家单位的11812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整合进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3.持续加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权属、统一配置、统一处置”原则,全面理顺386个市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体制,建成34个信息管理系统分中心,实现264家委托管理单位信息全覆盖。全年完成27个单位40.7万平方米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调剂4个单位1.2万平方米办公用房。调整配置3个单位2.5万平方米办公用房。严格执行办公用房维修改造申报审核。按程序处置利用低效、闲置房屋土地资产。
4.持续加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坚持标准化、信息化融合,全年集中更新市级机关公务用车136辆。建立公务用车管理领域“2+5+N”标准体系,即2个省级地方标准+5个内部系统标准+区县制定的40余项相关标准。进一步优化公务用车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公务用车”深度融合。用好盘活公务用车资源,加大公务用车调剂力度,全年调剂车辆365辆。在20个区县开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试点,共投放汽车321辆,有效破解基层“上山下乡”“走村进社”公务交通保障难题。
(四)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印发覆盖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政府公示地价体系,各区县制订并公布城镇建设用地标定地价,实现城镇标定地价全覆盖。
2.夯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全力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深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部署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落实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要求,印发市级和试点区县实施方案和自然资源清单。
3.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框架体系搭建。完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主城都市区各区分区规划和“两群”各区县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一区两群”各片区和各区县特色优势发展的空间格局不断深化。
4.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化保有量指标落实,强化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规范落实占补平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年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排查大整治,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保护,精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
三、过去五年国有资产管理、治理和监督成效
(一)国有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持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6.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8.9%。所有者权益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9.4%。剔除重庆能源集团去产能影响,净利润364.2亿元,年均增长率11.5%。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钢股份成功完成司法重整,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化解417亿元债务危机。重庆能源集团累计关闭退出煤矿45个、退出煤炭落后产能2181万吨。全面完成91万户“三供一业”分离移交、54.6万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推进实施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有效期内专利授权1348项、注册商标560项、市级以上新产品167项,荣获市级(含)以上科技奖励446项。规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从32%提高到50%。
(二)金融企业发展动能不断积蓄,服务实体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8.7%。所有者权益2294亿元,年均增长率10%。净利润177.8亿元,年均增长率2.9%。深化金融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动市属国有金融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工具,通过引资、引战,募集资本超过600亿元,资本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和2021年,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分别实现A股上市,成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西部首家“A+H”股上市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发挥金融支持、普惠和带动作用,3家市属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约占全市的30%,各项贷款余额约占全市的20%,其中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分别约占全市的36%、40%。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家底”进一步丰厚,支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作用充分发挥。覆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资产登记入账、清查核实等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资产总额从6185.2亿元增长至11313.4亿元,年均增长率16.3%,为保障机关运转和支撑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力度加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教育、卫生健康、文化、科技等行业资产总额从2589.9亿元增加到3049亿元,年均增长4.2%。完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剥离行业主管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责,优化我市营商环境,通过同类型企业专业化整合,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统一。坚决贯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5%,生态地票累计交易6168亩、交易金额11.9亿元;森林覆盖率指标累计交易36.2万亩、交易金额9亿元。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保护和发展关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聚焦“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集中”,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展矿山“打非治违”行动,加强全矿种、全矿山、全时段监管。
(五)统筹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监督效能不断增强。市政府连续五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社会公众交出涵盖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等国有资产的全口径“明白账”,国有资产家底基本摸清。报告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国有资产全方位监督体系日趋健全,国有资产公信力持续增强。
四、上年度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了2017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2018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2019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及对应年度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审议意见整改落实工作,逐项分解细化整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做到审议意见整改落实“全覆盖”。
2021年11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提出了4个方面审议意见。市政府迅速部署,全力抓好审议意见整改落实。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二是进一步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坚决贯彻党中央顶层设计,持续推动重大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治理水平,切实维护所有者权益。三是持续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努力提高自然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四是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内容,进一步明确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范围,加快推进报告制度建设,推动报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聚焦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增值增效,进一步摸清家底、完善体制、健全机制,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监管效能,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降本节支。全力完成国有企业承担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任务,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稳住水电气等市场要素供应,保障城市交通、民生需求等公共服务。发挥国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加快培育壮大主责主业突出的优势国有企业集团。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国有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加快淘汰国有企业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拓展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国有经济实现“质”“量”双增,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二)全面提升国有金融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引导支持市属国有金融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增发、优先股、可转债等市场化工具,不断充实资本实力。强化金融业务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新增金融股权投资审批流程,从源头上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加快推动金融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管控,落实金融业务风险报告制度,从日常工作中防范控制金融风险。指导支持市属国有金融企业进一步创新产品设计,拓宽服务场景,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优化金融供给,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
(三)不断优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举措。按照“各个击破、逐步完善”资产管理办法的思路,研究制定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配套制度办法,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财政部《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等资产盘活利用,探索建立长期低效运转和闲置资产调剂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预算资金形成资产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业务环节,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抓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开展资产管理专项领域监督检查。
(四)逐步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统筹全市森林、草原、水、湿地等专项调查,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认真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权责,研究建立考核评价、代理履职报告、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等制度。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扩大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公共服务项目有偿使用政策,进一步推进“净矿”出让,健全自然资源等级价体系,按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求,逐步建立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机制。
(五)奋力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基础。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进一步发挥国有资产报告部门协调机制作用,提升部门工作合力,积极研究优化报告体例框架,充实国有资产报告内容,提高报告数据质量,更好反映年度国有资产领域重点改革情况,及时准确回应人大代表关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