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提出建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日期:2023年03月05日 来源:重庆日报

916462829655313897

  川渝高竹新区鸟瞰图。(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916462829655313898

  1月30日,荣昌区,川渝共同打造的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本报讯 3月3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代表团全团建议。其中,《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将由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向大会提交。吁请国家层面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政策,加大指导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力度,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两个代表团联合提交此建议,凸显推动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凝聚着代表团全体代表的智慧和期盼。建议为何聚焦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又提出了哪些可行性对策?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承担着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任务

  代表们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川渝秉持“一家亲”“一盘棋”意识,紧密协作、相向而行,紧扣“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虽已成势见效,但在重大生产力布局方面,与其在全国大局中的发展定位、承担的使命任务尚有差距。”代表们表示。

  对照目标定位仍存困难和问题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打造生态链、完善供应链、协同创新链、突破行业链、提升价值链、融合服务链、壮大产业链,坚持“七链”协同,着力推动两地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对照目标定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代表们认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产业协同竞争力不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国家政策支持还需加强等问题。

  如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占全国比重不高。优质市场主体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偏弱,创新驱动势能不足。产业协同竞争力不强,优势产业未形成集群式发展,传统产业升级速度不快,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成渝地区布局较少。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双核”“双圈”发展能级不高。国家在川渝两地战略性产业布局较少。

  将成渝地区打造成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备份”基地

  围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代表们希望,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指导支持力度。

  对此,代表们联合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一是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建议充分利用成渝地区钒、钛、锂、钾、锰等资源优势,江河山地等自然特点,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作用,通过全球配置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国家级、区域级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储备中心,共建一批国家物流枢纽,把川渝地区打造成为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

  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纲要》要求成渝地区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培育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议国家围绕上述领域,在成渝地区前瞻部署一批政府主导类重大平台和重大工程,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和国内头部企业重大生产力在成渝地区布局,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备份”基地。

  三是打造平急转换产业先行区。抓住应急产业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契机,依托川渝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持在成渝地区规划布局一批智能应急产业园,大力发展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应急通讯与指挥系统、应急救援服务等。支持成渝地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应急实训基地在成渝地区布局和建设力度,推广实施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把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平急转换产业先行区。

  四是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建议在两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实施鼓励“本土创新”与加速“海外转化”双擎驱动政策,加速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支持生物制品(包括疫苗)、抗癌药等临床急需创新药产业发展。加强基础医学研究,建立医药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设立医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成渝地区分中心。支持川渝口岸药品和生物制品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批签发管理的生物制品检验功能,推动成立药品及医疗器械审评西南分中心。优化化学药品、首次药品进口备案和生物制品进口备案职能,建设食品药品检测基地。建立新药研发用材料、试剂和设备进口绿色通道。鼓励质子放射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创新医疗设备创新。

  五是加大国家统筹协调和资金支持力度。

 

新闻纵深>>>

携手献良策 奏响最强音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今年两会,川渝两地代表委员也将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交相关建议、提案。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代表、委员联合提出建议、提案,并非首次——2022年,两地联合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关于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提案》和《关于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提案》。2021年,两地联合提交了《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关于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提案》。2020年,两地联合提交了《关于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

  川渝两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代表委员共献良策,奏响川渝合作最强音。

  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建议、提案

  川渝两地代表委员,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度,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建议、提案。

  2021年两会上,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在《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中提出,建议国家加快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支持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加大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支持力度等。住川渝全国政协委员在《关于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提案》中呼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谋划,加大放权授权力度,加强政策创新支持,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如火如荼,能源、金融等要素保障显得格外重要。为此,2022年两地人大代表联合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建议将川渝纳入全国能源保障重点地区,统筹解决能源保障问题;将发电用气纳入民生用气保障范畴;协调川渝与产煤省区、大型能源集团合作;改善运煤通道,降低合资铁路运价;在川渝地区主要煤炭消费区域以及运输通道关键节点建立煤炭储备基地。住川渝全国政协委员在联名提交的《关于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提案》中吁请,国家层面在成渝地区布局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和重要金融机构,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尤其是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业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已经颇具规模。此时,通过产业联动、协作提升整体竞争力,打造川渝合作新样本,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今年两地人大代表在《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中,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的要求,针对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产业协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出5项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利好不断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迎来重大利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1年国庆前夕,忠县新生港正式开港运营,这是交通运输部批复的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也是重庆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3月,“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规划获国家能源局批复,7月初,新疆重能石头梅电厂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并获得通过。国网重庆电力已启动“疆电入渝”和川渝特高压一体化电网工程前期工作。2023年2月,合川石盘沱码头,嘉陵江流域“水-水中转”首航启动。

  金融要素配置方面,2022年9月28日,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的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正式揭牌。

  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目前,川渝两地已经制定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联动共建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协同推进金凤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建设布局,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申报实施重点研发项目60项。

  改革开放方面,川渝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2021年,全国首个两地合作的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方面,两地已经实现卫生养老事业互促互认,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快建设,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251万人次,实现养老机构设立备案川渝通办。

  热火朝天抢抓“一号工程”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这次会议强调,要聚焦目标任务,抓好“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巴渝大地奏响激昂的“奋进曲”,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在成渝中线施工现场,工人称“自进场以来,我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成渝中线高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于去年11月28日全线开工建设。

  2月25日,重庆市招商投资局发布招商投资“赛马榜”。该榜单将一月一晒,上榜情况将纳入年度招商引资考核,同时对排名靠前的区县、部门在相关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以此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更好地让项目跑起来,让投资落下来。据悉,今年,重庆的目标是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450个,实际到位资金4650亿元,项目开工率达60%。

  2月27日,随着5号线北延伸段工程正式通车投入初期运营,重庆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实现500公里大跨越,运营线路总计达到12条,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范立新表示,重庆今年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1138个,总投资约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4286亿元、较上年初增长18.2%。同时,重庆将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今年,重庆将强化川渝大数据合作,协同建设10个以上特色示范场景、20个以上行业示范场景,引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数字经济企业,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胡军国说。

 

记者|吴刚 王亚同

编辑|常畅

审核|曾珠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