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在哪?如何缓解?

日期:2023年03月16日 来源:重庆人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民生。努力解决好就业结构性矛盾,既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近十年来,城镇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在城乡就业格局方面,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超过六成,比201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在就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从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6%提升到2021年的48%。在失业率方面,失业水平保持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此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两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叠加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压力既有来自总量方面的,也有来自结构方面的,但更多的是来自后者。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总量十分庞大,但从根本上来讲,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事实上,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很长时期内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2012年,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首次出现了净减少,当年减少了345万人。十年间,我国劳动力总量减少4000多万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下降6.79个百分点。但就业压力却丝毫未见减轻。尤其是青年就业状况,近几年还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自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开始发布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数据以来,该指标就一直在10%以上运行,是城镇调查失业率的一倍左右。2022年7月份,城镇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9.9%,创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此后虽有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2月开始,外来户籍人口的失业率长期低于本地户籍人口的情况发生了逆转,而且攀升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一大表现。如果把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外出规模缩减与高失业率结合起来,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失业可以划分为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因为劳动力的结构适应不了经济结构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而在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了错位。结构性失业的一大特点是即使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也会存在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即存在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一部分劳动者在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却存在着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即“招工难”与“就业难”同时并存。

  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发生了“错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在加速。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我国不但没有落后,在部分领域还实现了弯道超车,比如互联网经济迅速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据统计,目前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60%左右。与此相对应,劳动力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缺工状况持续,电子信息产业缺工情况较为突出。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电子仪器与电子测量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新进入排行,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缺工程度加大。可以看出,制造业缺工职业普遍具有一定技术含量。

  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劳动力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高质量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大约相当于高二年级水平。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仍未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在技能培训方面,在日本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达40%,德国甚至达到50%。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还有超过三成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专业不对口”的困境。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但从整个教学体系来看,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紧密、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在治理措施方面,一般来说,总量性失业可以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获得解决,比如通过上马大型工程项目就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但结构性失业短期内很难改变,因为它要靠整个教育培训体系的改革,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缓解。因此,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技能实训和创业实训网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与劳动者个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强化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保障。

  二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高校要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减少“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广泛开展面对市场需求的“微专业”,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高校专业设置更好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双师制”,密切校企关系,严格办学标准,坚持质量为本的办学方针,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加入职业教育队伍。

  三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信息不对称状况。在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诸多原因中,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匹配供需、专业高效的独特优势,有效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促进人才顺畅流动、优化配置。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未来要实现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的目标,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更优、质量更高,匹配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效率更高等。

  (李长安 摘自《学习时报》2023年01月11日)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