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上访群众的“出气筒”和“顺气筒”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9日电(记者张丽娜、王靖)今年4月,内蒙古赤峰市信访局督查科科长潘昌赋被国家信访局评为全国“最美信访干部”。潘昌赋在信访岗位上工作了18个年头,他认为,用爱心解开上访群众的心头疙瘩,解决好群众遇到的每一项具体困难,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
“听上访人怨声、哭声、骂声,办老百姓烦事、难事、冤事”。面对有“机关第一难”之称的信访工作,18年来,潘昌赋从来不轻易打发走任何一位上访群众,不论大事小事,他总想着“能帮群众一把就帮一把”。
2009年,潘昌赋在翁牛特旗信访局工作期间,五分地镇东塔拉村村民于树丛到市政府上访,反映其儿子在校学习期间与同学闫某发生争执,被闫某砍伤。2008年经红山区法院、市中院审理,判闫某赔偿于树丛儿子2.3万元。由于闫某及其家庭无资产可供执行,此案的赔偿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于树丛儿子的后续治疗费已无来源,孩子还面临着辍学。
面对于树丛提出的问题,潘昌赋与事发地红山区信访局几经协商,协调解决了于树丛儿子的救助资金和后续治疗费用。于树丛接到救助资金时感动地说不出话来。他的儿子伤好出院后再次走进学校,并考上了大学。
“信访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倾听群众诉求,帮助群众正确理解政策法规,推动解决好群众的合理需求。”潘昌赋认为,作为一名从事信访工作的共产党员,要有甘愿“磨破一张嘴、跑断两条腿”的精神,解决好群众的具体困难。不但要甘愿做群众的“出气筒”,更要勇于做群众的“顺气筒”、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谐发展的“助力器”。
在他担任翁牛特旗信访局局长期间,头牌子乡一名精神病患者发病后,跑到乡政府院里见人就打,乡干部老单为保护他人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由于乡政府财政困难和合乡并镇等多种原因,老单治疗产生的高额医药、护理等费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无奈之下,老单的家属到旗政府上访。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潘昌赋一方面向其家属讲政策、说情理,一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他的努力下,最终妥善解决了老单应享受的各项政策待遇。
2004年,潘昌赋双腿疼痛,无法支撑,医院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在手术治疗期间,他仍关心、处理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停地打电话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手术后第24天,潘昌赋就上班了,“我行走不便,让我来搞接待吧,也能减轻大伙儿的负担。”就这样,他拄着拐杖一步一趔趄,出现在同事们面前。
多年来,经潘昌赋督办的中央、自治区、赤峰市交办的信访事项达1600余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化解率达96.1 %,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其中,他解决了特殊疑难信访问题460件,集中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无头案”,全部实现了息诉罢访。
2010年的一天,潘昌赋的办公室里来了两名老年妇女。经了解得知两人是亲家关系,一名是维吾尔族、一名是汉族,维吾尔族妇女的女婿是那位汉族妇女的儿子,因车祸不幸去世,经红山区法院判决,肇事人应赔偿经济损失46.28万元,但肇事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死者家庭陷入极大困难,两位老人请求政府予以帮助。潘昌赋觉得符合救助的有关规定,向市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救助的意见,并落实了救助资金。
信访人不易,息访人亦难。但潘昌赋认为,只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认真解决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就能使群众从信访部门这个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上,看到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从而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