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年儿童安全保护

日期:2020年09月11日 来源:重庆人大

《女童保护2016年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七成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还有超五成的家长不能确定能否从孩子言行中识别孩子是否遭受了性侵。此外,有近九成的儿童没有上过防性侵课程。数据反映的问题是严峻的。

全社会能够做些什么,使保护发生在伤害之前?个人认为,应从家庭教育、社会保障、法律完善三个层面着手。

儿童与性,是一个敏感的组合,大多时候一谈及相关话题就会遭到成年人的抵制和误解,甚至觉得难堪与尴尬,很少有家庭去正确面对。

我们教育孩子要听长辈的话、老师的话,但更应该允许孩子聆听内心的直觉,在感到危险、觉得不对劲的时候做出合适的反应,而不是顺从。可以通过绘本讲解和假设游戏,帮助孩子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让小孩知道背心和裤衩所覆盖的部分都是不能碰、不能看的。即使不是这些区域,任何人的触碰如果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就是越界。对于这种越界触摸,孩子有权利说“不”,并告诉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甚至大声呼救。此外,作为父母,需要注意孩子的异常举动,万一遭到性侵害,第一时间报警和求医。

小孩在一岁左右就产生了性别的意识。但一直以来,国内的学校对性方面的教育很少,很多学校虽设有性知识课堂,但是如何预防性侵害,恐怕连老师、家长都了解得很少。教育部门要像防水、防火等安全教育一样,把防性侵纳入常态化教学当中。建议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系统地研究防性侵教育课程和教材,把防性侵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中。对于密切接触少年儿童的从业人员,在心理方面目前还缺少严格的要求和测评。为有效预防儿童性侵犯,学校应该鼓励并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预防儿童性侵犯的行动中。

目前公益机构、社会组织、司法机关都在探索对孩子的救助,如亲子教育、家长课堂等,但这样的服务没有覆盖全国,有些机构即使开展救助工作,也只是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随着立法在前进、社会意识在提升,相应儿童保护工作者、儿童保护部门、法律机构都应加强法律的适用性,让法律真正走进基层保护儿童。建议,在立法中对曾经有强奸、猥亵等涉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人员,禁止其从事与未成年人有密切接触的行业,强化教师、幼师等特定行业入职审查。

此外,畅通举报和服务渠道对于及时发现、处理未成年人遭受性暴力案件也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医院、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发现未成年人受到性侵时,应及时向相关主体报案或者举报。另外,还可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儿童保护和服务资源,搭建统一的举报和服务平台。(彭学平 作者系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