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黔江区应对高铁时代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来源:重庆人大

内容摘要:黔江区人大常委会近期对“黔江如何应对高铁时代”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贵州黔南州、遵义市等地高铁建设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对高铁对黔江的潜在影响分析,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抓住时间节点、提升枢纽能级、补足工业短板、做大旅游蛋糕、扮靓城市窗口、加强工作保障等应对高铁时代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国铁路运输方式的结构性调整、重庆高铁“三年会战”的推进和渝湘高铁重庆主城至黔江段即将开工建设,高铁离我们越来越近。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推动黔江经济社会乘“高铁东风”快速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组建调研组,通过对内与发改委、交委、旅游局等部门研讨交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对外赴湖南省怀化市和贵州省黔南州、遵义市考察学习等方式,对“黔江如何应对高铁时代”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考察地的经验和教训

总体看,高铁经济对大家都是一个陌生的课题,所到之地均未在高铁来临前做“未雨绸缪”式的准备,多是高铁到来后“见招拆招”式的应对。具体讲,三地分别处于高铁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遵义市,仅有一条渝贵高铁,于2018年1月建成投用,应对高铁时代挑战,很朦胧;怀化市,沪昆高铁于2014年12月建成投用,怀邵衡快铁、张吉怀高铁开工建设,应对高铁时代挑战,才起步;黔南州,贵广高铁、贵阳枢纽白云至龙里北高铁联络线、沪昆高铁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6年建成投用,应对高铁时代挑战,较成熟。于黔江而言,就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复制,只能从它地的经验和教训中探索出一条应对之路。

(一)经验

全面贯通,突出重点,着力处理“外”与“内”的关系。怀化市,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在利用铁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外,根据功能布局按时序争取沪昆高铁、怀邵衡快铁、张吉怀高铁建设,促使铁路网由原来的“大”字型发展成现在的“米”字型,交通枢纽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一举成为国家定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内,围绕高铁站场布局高铁新城,以怀化市“十三五规划”等法定形式,将34平方公里用地规模、34万人口规模、“一核三轴六组团”发展模式、“宜居、宜业、宜游”奋斗目标等定位明确下来,着力打造城市名片,展示对外开放形象。

精准定位,优势互补,着力处理“长”与“短”的关系。黔南州,自认为“进入总体适应阶段”。与高铁开通前比,该州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据了解主要得益于扬长补短,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扬长方面,依托地理优势、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收到了“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特别是抓住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望远镜主体工程落户平塘县的机遇,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点带面,让世界瞩目黔南。高铁就像传送带,为黔南送去了源源不断的游客,2017年该州实现旅游收入855.23亿元,同比增长41.82%,跃居贵州全省第三。在补短方面,围绕产业转移承接,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多式联运、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生产要素向黔南集聚。据了解,这里以前大部分客商来自重庆和四川,高铁开通后,80%的客商来自广州和深圳。

顺其自然,动中取静,着力处理“流”与“留”的关系。遵义市,坚持市场导向,力求从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中,查找自身不足,寻觅发展机遇,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关于“流”,他们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考察组一行乘坐了一趟渝贵高铁,亲身感受了一把。在“人潮涌动”中,有的去购物、有的来旅游、有的谈生意、有的访亲戚…各取所需、怡然自得。事实证明,不过多地干预反而让这个城市更具活力。关于“留”,他们认为“愿留才能留得住”。该市在渝贵高铁开通后,对人员流动情况进行了盘点,作出了大力发展避暑休闲地产的决定,在聚集人气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重庆到遵义购房人数同比增长20%。

(二)教训

预计不足,一些项目建成即过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县级高铁站站房面积为3000平方米,地市级为5000平方米。怀化市,经多次向铁总争取,才将怀化高铁南站站房建设指标上调至15000平方米,在当时看来是超前的。但实际上,该站投用第一年人流量就饱和了,现在面临改扩建问题。他们坦言,还是当时预判不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没把事办好。事实告诉我们,前期调研要更扎实一点,眼光要再放长远点,否则将会造成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支撑不够,一些愿景美好难实现。黔南州尝到高铁的甜头后,没有及时夯实基础、扩大自身优势,而是“大手笔”的谋划、“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财力难支”“效果不佳”。该州围绕都匀东站布局了高端商务中心,虽然适度拔高定位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但由于缺乏高端要素的集聚且未充分考虑高铁快节奏的流动特点,导致投入产出失调。据了解,目前国内有明确定位的近30 座高铁新城和新区中,有20 座都提出发展商务中心、高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功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国家发改委今年就此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高铁车站周边区域整体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对高铁建设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还不深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潜藏着一定的社会经济风险。

管理不善,一些乱象丛生引民怨。由于缺乏综合性、长效性管理方案,遵义高铁站周边无序拉客、乱停乱放等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文明城市形象。且站场位居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城市成熟区域向新区发展的交会点,距老城红花岗商业核心仅4公里,对周边的噪音污染、电磁干扰等,影响了居民生活品质,一度时期投诉不断。目前,该市主要通过教育引导与重拳出击相结合整治周边秩序,长效性管理方案还在深度调研中。

二、高铁对黔江的潜在影响分析

高铁兼具速度和运力,将通过同城效应、圈层理论、空间重构等,影响黔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看,有利有弊,并未形成一致性的带动影响。

(一)同城效应——合作与竞争

高铁建成后,从黔江出发,将半小时到渝东南各区县,1小时到重庆主城、万州、恩施、铜仁等地,2小时到张家界、广安等地。高铁沿线城市时空距离的显著缩短(见表1),既为相邻城市打破行政界限抱团发展创造条件,也将触发城市间资源争夺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同城效应”加速了人员、信息、技术、资金、物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和分工的优化,为各地区深挖特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便利,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实现协调互补发展。

另一方面,“同城效应”也将使原先拥有的发展机遇和交通优势不再独有,从而加剧沿线资源禀赋类似、产业结构相似区县的同质化竞争。以渝东南为例,我们现有条件比较相似(见表2),为承接更多产业、吸纳更多人口、集聚更多要素,各地将使出浑身解数。武隆提出了融入“高铁时代”建设中国武隆国家公园的设想,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酉阳正在研究“高铁来临旅游怎么办”课题,提出了处处是桃花源的概念。若不加强统筹,各唱各的戏,同质化在所难免且会越演越烈。

表1:高铁通车前后与周边城市联系时长对比分析表

916462829655316636

916462829655316637

表2:渝东南各区县主导产业现状对比

916462829655316638

(二)圈层理论——集聚与溢出

高铁将打通黔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捷通道,进一步推动黔江区由相对落后闭塞地区走向对外开放前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黔江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且劳动力富足、土地价格较低,比较优势一经高铁放大,对重庆主城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落户的吸引力必将进一步增强,推动黔江加快形成与区域性交通枢纽相适应的产业集聚地。一是依托渝黔通道,积极对接成渝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其在渝东南片区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二是依托黔恩、黔湘、黔贵、黔张常等通道,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渝新等重要国际大通道,有利于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增强跨区域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依托黔万通道,加强与关中城市群合作交流,有利于畅通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但与重庆主城等地相比,黔江在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文化氛围、城市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可能会加快原有的资源要素以及主要消费力流向重庆主城等中心城市。此外,由于黔江区常住人口偏少、市场容量偏小,加之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见表3),也可能进一步加速资源要素向周边城市流动。

表3:武陵山片区六城市2016年经济指标对比表

916462829655316639

(三)空间重构——拉动与错失

有学者认为,高铁站场及其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不仅将直接改变站点城市的空间结构,高铁客流终点的非均衡分布也将派生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需求,进而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从黔江来看,高铁将放大市场调节作用,催化黔江区城市空间加速向东部、南部区域拓展,逐步形成“一主两副,带状整合”的城市空间格局(“一主”即以正阳组团为核心,“两副”即以老城组团和舟白组团作为城市副中心),使城市功能得到有效整合和提升。同时,高铁站点就在新城,不仅会带来高铁及相关配套项目建设的巨量投资,直接拉动新城GDP增长,也将推动创业就业和产业发展,对新城经济形成长久的支撑。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新城目前承载大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是用地条件不佳,土地总体开发程度不高而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剩余适宜开发土地面积较少(见表4)。二是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基本上自成体系,相互衔接配合较差,“零换乘”尚未形成。三是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较大,特别是商业设施分布较散、规模不大且未形成明显功能分区,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表4:渝东南各区县适宜开发土地面积表

916462829655316641

三、应对高铁时代对策建议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不容小觑。唯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扩大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思路决定出路,多想一小步,前进一大步。一是改变“寄希望于别人”的观念。全国高铁开通最早的也不过10年,加之各地先期条件不同,要想走“考察、学习、模仿”三部曲,完全复制经验,几乎不可能且效果肯定不佳。必须勇于变革,敢为人先,要放眼高铁沿线区域甚至黔江辐射区域来进行整体谋划,借“多规合一”之机,优化完善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改变“等、靠、要”的观念。高铁不是“普惠”式发福利。谁起步早、行动快、措施好,谁就能抢占先机、加速发展,否则就会“被遮荫”“被屏障”“被虹吸”。如果不提前谋划,扎实做好前期准备,高铁带来的“大水”就会冲垮我们临时修筑的“小堤”。要加大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布局,确立高铁经济核心区、带动区和辐射区,通过高起点功能定位、高水平城市规划、高标准产业布局,将高铁经济打造成黔江区新名片。

(二)抓住时间节点。站在新时代起点,时间再次开始。唯有以时间节点为坐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才能击鼓催征稳驭舟。一是夯实高铁规划建设阶段基础工作。要打好 “规划”牌、“发展”牌、“感情”牌,从股道、调车线、停车场、候车室、售票厅、调度楼等高铁站必备要素的规划设计开始,全程介入,做好衔接,确保最后批复的方案更利于黔江区长远发展。要充分发挥建设时期投资刺激作用,配套布局工、农、商、学、医等相关产业,实现“借鸡生蛋”。二是抓住高铁先通的黄金期实现跨越发展。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正在建设的黔张常铁路和即将开工的渝湘高铁先修至黔江,也就是通车后的3—5年,黔江既是目的地也是始发站,我们将优先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要趁此机会,大量承接发达地区优质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大手笔实施新城建设,集中展示黔江形象,为加快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升枢纽能级。交通枢纽是高铁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借鉴怀化经验,夯实交通基础,将黔江真正打造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一是进一步提升枢纽的区域通达能力。通力合作,争取省市层面支持,着力打通黔万、黔贵、黔湘、黔恩等通道,加密、加频、加快与周边区域城市、省会城市以及“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高铁联接。二是完善多形式立体化综合交通组织。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注重各类交通方式的联接,推动实现多式联运发展。三是注重内部交通路网的改造。要加强乡镇之间、景区之间、产业园区之间以及乡镇与主城之间连接路的改造,提高农村公路组组通深度,打通“最后一公里”,统领全区迎接高铁经济时代的到来。

(四)补足工业短板。从黔江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8:52.1:43.1,工业仍然是短板,必须要找准主攻方向,全力发展实体经济,为高铁时代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是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聚焦正阳工业园区,依托清华大学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广东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单位,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建设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研发基地,构建产学研全链条,积极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尊重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立足黔江实际,突破发展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新材料、轻纺服装、节能环保、卷烟及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配套等六大骨干产业,形成“1+6”工业产业体系。三是扶持壮大现有工业产业。要积极向上争取,协调解决烟厂易地技改和高档烟生产指标问题,夯实经济支撑。要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帮助三磊玻纤等现有骨干企业渡过难关,扩大产能,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做大旅游蛋糕。从黔南州实践看,高铁对旅游业的带动是最为直接和明显的,黔江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区位优势等方面与其相似,发展旅游既得天独厚也顺理成章。一是加速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要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在规划、产品、业态、服务、品牌上下功夫,打响“峡谷峡江”“生态民族文化”“避暑纳凉”“科普研学”四张牌,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全面建成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全力推动濯水国家5A级景区创建。虽然黔江区已有4A级景区7个,数量居全市第二位、渝东南首位,但没有一个5A景区,难以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引领效应。要对标对表,深入开展自查,精准施策,及时解决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要找准突破点,精致策划,深耕细作,增加景区厚度。比如,人为的“世界第一”很容易被人超越,但天生的蒲花暗河难以被人复制。要加强衔接,主动汇报,争取市级层面支持和推动濯水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三是巧借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域旅游。黔江于发达地区,整体就是乡村。要紧密结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序推动芭拉胡、神龟峡、三塘盖等景区建设,推动小南海世界地质公园创建,适时启动仰头山、灰千梁等旅游资源开发,强化设施的“巴渝风”、产品的“乡土味”、项目的“黔江范”,增文气、添魅力,搭建起全域旅游的“四梁八柱”。

(六)扮靓城市窗口。高铁无疑将把城市的窗口拖到新城,在带来资本、商品、人流汇集的同时,也考验着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和智慧。一是高水平规划高铁核心区。围绕高铁站点及周边区域,按照“交通集散、物流配送、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四大导向,实施功能布局。在高铁站场配套公交、长途车站等,打造区域交通换乘枢纽;在高铁站以北,布局以餐饮、零售、酒店为主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既是购物点也是旅游景点;在高铁站以东,布局以日常生活、休闲娱乐为主的中高端居住集聚区;在高铁站以南,依托工业园区,重点布局产业研发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城旅融合推动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城市中央公园、新城文体中心、影剧院、博物馆、商务会展中心、民族风情城、黔龙凤凰游乐园、原万达地块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实施,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旅游购物街、特色文创街和精品度假酒店,塑好黔江美观整洁、平安文明、服务优质、宜居宜游的旅游城市形象。

(七)建设四大中心。一所学校一座城。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性流量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建设,切实增强自身吸附能力。一是建设区域性流量结算中心。要构建专业化的流量经济平台,引导法律、金融、会计、保险等专业服务机构集聚,针对各类经济流量的聚合提供专业化和便利化的服务。二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要发挥高铁、航空叠加效应,依托高铁,引进快递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快递物流基地;依托机场,聚焦高科技产品、时令鲜花、高档水果等产品,打造空港物流园。三是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要积极扶持中医院、民族医院创建“三甲”,支持民族医院创建国家级示范民营医院,做强龙头医疗服务机构;要全力建设国家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有效提升医疗综合实力,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要从内涵建设、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力,构建全过程一体化育人体系。要着力发挥现有基础教育优势,加强与谢家湾小学、人和街小学、外国语学校合作,大力引进一三八中等名校资源,强力推进“名师名校”工程,确保年年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学府,不断扩大黔江基础教育辐射面和影响力。要立足武陵山主导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建立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社会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搭建起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八)强化工作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高铁经济推进领导小组,提前介入,共同研究应对高铁时代来临相关事项。二是强化机制建设。要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大力推进高铁沿线区域协作,共同编制《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区域产业带、城市带、经济带,并争取将打造渝东南高铁经济带纳入全市重要战略布局。三是强化政策支撑。要清理各类政策,整合各项资源,向有利于产业承接、人口集聚等方面倾斜,既确保重拳出击,也保证有限资源产生更大效益。要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努力把黔江区打造成为扶持条件最优惠、企业经营成本最低、集聚资源要素能力最强的政策绿地、投资洼地,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流、物流、资金流。四是强化人才培养。要通过创环境、画蓝图、建平台、搭舞台等有效途径,多措并举育才、不拘一格选才,着力培养契合高铁经济发展特别是懂流量经济的人才,逐步实现高中低合理配置。五是强化招商引资。要坚持产业导向,建立招商项目库,择优进行招商。要明确招商责权利,做好投入产出分析,不当“冤大头”,不吃“哑巴亏”。六是强化宣传营销。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高铁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营造人人参与、支持高铁建设的舆论氛围。要构建“互联网+创意”的智慧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境内、境外传播,树立黔江特色品牌,展示黔江良好形象。(黔江区人大常委会)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