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坪坝区2018年高考制度改革应对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沙坪坝区2018年高考制度改革应对情况的调研报告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
内容提要: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开展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对2018年高考制度改革的措施、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调研,形成了深入开展调研、出台指导意见、发挥主体作用等三方面的应对思路,并提出了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区管校用”机制、形成区域合力等方面加大统筹,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探索走班试点、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具体应对举措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教基二〔2014〕10号)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以及重庆市教委出台的《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探索沙坪坝区应对2018年高考制度改革措施的新路径(以下简称“新高考”),在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方面走出新路子,实现本次高考改革的初衷。调研组实地查看了重庆市凤鸣山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课程开展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一中、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七中、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的情况汇报,详细了解迎接“新高考”的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一)凝聚共识,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沙坪坝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狠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新高考”改革。在认识上,把改革作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最大化的有力举措。在实践中,将其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和促进高中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到与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引导高中学校和教师尽快认清新形势、熟悉新要求、掌握新动态、发现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全力准备迎接“新高考”,力争2018年实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平稳顺利实施,确保在2021年的首届“新高考”中赢得“开门红”。
(二)突出重点,加大配套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根据改革带来的育人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教研、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沙坪坝区仅2015、2016两年,拨付普通中学4个学区共同体建设经费600万、普通高中市级项目建设经费800万(市级拨付400万、区级配套400万)、区级普通中学三类项目建设经费290万。二是优化校点布局。为了满足新课改所要求的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借鉴已实施“新高考”的上海、浙江经验,经测算,对教室的需求量约为现有行政班个数的1.5倍。对此,沙坪坝区启动重庆第三十二中学老校区建设、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初中部建设、重庆市青木关中学迁建、重庆市天星桥中学内部改造建设、重庆七中校园内部改造建设、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内部建设等项目,以增加教室扩大学生容量。并从2016年起暂停了重庆市第二十八中学办学,将剩余学生整体并入重庆七中统一管理。三是开展专项培训。针对改革所带来的教师可能的结构性缺编情况,区校协同开展教师高考改革专项培训,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具有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中校长团赴上海、杭州进行专项考察学习;区级层面先后组织研究分析考纲考点考题12次,开展高考复习课、讲评课展示14次,邀请学科教学专家举办专题讲座10余场次,组织高考阅卷教师对试卷进行评析1次,组织跨区域高三教研活动4次。
(三)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应对举措。一是深化研修转型。建立以重庆一中、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七中、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为领军学校的四个“中学学区共同体”,形成区教师进修学院、学区共同体、学校三级研修网络。出台《学区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学区共同体建设合作共进文化,努力形成干部互派、师资互动、教研互助、资源互享、文化互融的研修文化。由区教师进修学院牵头,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部城区推进研修转型的实践研究”为载体,组建区校联动的实践共同体,积极创新“研课活动”“微型课题”“教学视导”等教研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探索构建区域科研、教研、培训“一体化”研修的理念系统与操作系统。二是注重课程建设。认真实施市教委普通高中促进计划,目前共成功申报9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18门市级精品校本课程、19个市级课程专项课题,总体数量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实施区级中学(含初中)课程创新基地、精品校本课程、课程专项课题“三类课程建设项目”,计划到2018年,分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建设27个课程创新基地,开发27门区级精品校本课程,完成24个区级课程专项课题研究。三是提高教学效益。区教师进修学院下沉重心,采取集体视导、小分队视导与个人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相对薄弱学校与薄弱学科改进教学。全区所有高中均参与到“卓越课堂行动”之中,坚持“一个范式”(先学后教、互助展评)、“两层内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三种学法”(学生自主探学、学生合作互学、学生展式评学)开展教学,着力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益。
二、存在问题
(一)现有认识水平与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将高考学科与大学专业选择相关联,旨在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成长和高中学校办出特色,“新高考”赋予了高中生对高考学科更大的选举权和组合权。但现实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学生家长等之间联动的力度不够。从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看,尽管2016年出台了《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但针对高考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并未出台,致使对区县具体指导力度不够,使其在具体开展相关准备工作方面无章可循。从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层面看,尚未整体上升到政府行为,由于缺乏指导和系统协调,“新高考”改革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独角戏”,没有整体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应对机制。从学校层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在应对“新高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还存在迟疑和观望态度,主观期待上级和其他学校拿出一些较为成熟的改革方案与做法供其借鉴。从社会民众层面看,老百姓认识偏差,知道要进行改革,但具体怎么改,如何应对,存在心理上的茫然。
(二)现有基础条件与改革需求不相适应。一是硬件设施不足。新课改要求教室量为现有教学行政班的1.5倍,根据调研情况,沙坪坝区现有中学教室资源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以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为例,全校共有教室100间,现已有教学班78个,各类实验室、实作室15间,按照“新高考”改革的选课走班模式,至少需要达到120间教室的需求,现有教学空间不足,教室存在缺口。二是教师缺编严重。总体来看,沙坪坝区现有高完中10所,核定编制3053人,实际在编2658人,缺编人数达395人。个体来看,部分高完中由于优化校点布局、学校转制合并等原因,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改革带来的学生选课走班困难重重。以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为例,由原嘉陵中学、双碑中学和三十二中合并而成,英语、美术学科超编2人,数学、政治、生物缺编6人。(详见表1、2)。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目前重庆市针对“新高考”改革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致使区县在开展准备工作上还无章可循。
(三)现有教育教学困惑与科教文化大区优势不相适应。尽管沙坪坝区已进行诸多探索,但基于行政班为主的文理分科管理模式由来已久,面对改革带来的新课题、新要求,仍面临很多困难。一是课程建设挑战更严峻。改革带来的课程需要更丰富,课程的层次、类型要更多,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求会更高,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会更强,高中学校面临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等学校课程建设的严峻考验。二是教学管理更复杂。改革带来的行政班和教学班双重班级管理模式,选课走班如何组织,行政班与教学班如何并存,教师学科结构如何优化,教学场地、设施等教学资源的数量和结构如何调配等都是面临的难题。三是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好老师”供不应求、“差老师”门可罗雀,势必导致学科教师的不均衡,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高考备考,对于如何引领教师重建自己的专业结构、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一)上下联动,积极应对。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此次改革比历次改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要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理解和认识“新高考”的各种政策、举措,及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新的目标、理念和要求,不断深化对实施“新高考”、改革高中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不断增强应对改革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市区政府要根据改革的新变化新情况,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新高考”教育教学模式下,在校点布局、师资、编制、教室乃至必备的教学设备设施上面临的办学资源短缺问题,具体制定应对措施以顺应改革要求。三是出台指导意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让区县在具体制定应对措施和方案上有章可循;区县政府部门要做好思想铺垫、组织发动、人员培训、舆论氛围的工作,通过科研部门和考试部门的专业力量,探索成立“新高考”研究院,组织专业力量对高考教育的育人模式、课程结构、教育变革等进行指导。四是发挥主体作用。学校作为高考改革的主体,在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深化学本教学改革的同时,要主动挖掘自身办学潜力,优化资源组合,改进评价标准,强化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办学。
(二)加大统筹,综合施策。一是坚持“一盘棋”。区政府要将应对“新高考”改革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统筹财政、编办、人社、教育等部门,尽快开展专题调研,及早梳理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应对举措,重点在经费预算、教师编制、培训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加大支持力度。要加强高中学校教师的引进、管理,尽早尽快解决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高级教师职称比例、名师队伍、专业教师培养上,给予高中学校更好的支持,让高端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三是探索“区管校用”机制。教育科研部门要统筹协调区域师资力量,积极探索区域内师资“区管校用”机制,研制出台高中教师校际合理流动的可操作办法,促进行政区域内师资的动态配置,通过对不同高中学校间学科教师信息掌握和动态调配,为学科教师在高中学生间的流转提供支持。四是形成区域合力。建立区教师进修学院、各学区共同体、各中小学定期研修制度,在加大教学研究力度、协同开发选课走班管理平台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以及改进高考增值型评价办法等方面强化合作共赢。
(三)稳步推进,抓好落实。一是及时出台配套政策。要确保在重庆市高考改革相关具体方案(如选课走班方案、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出台后,及时跟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二是积极探索走班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选课走班试点,由区教育信息中心与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各中学积极参与,协同开发可供使用的选课走班管理平台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为“新高考”改革积累经验。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分类制定并实施2018年新高一教师、学生、家长适应“新高考”的培训工作,密切与区人社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区域内师资“区管校用”的机制,研制出台高中教师校际合理流动的可操作办法。四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专门班子,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借鉴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选课走班等方面的优势经验,引进大学不同专业基础教材作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开发可供学校创造性使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