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8年08月07日 来源:重庆人大


关于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民宗侨外委

 

内容提要:市人大民宗侨外委近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调研,提出了加大统筹组织协调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等建议,为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为深入了解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情况,准确掌握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加快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根据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工作安排,开展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情况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精准施策,民族地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扶贫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5月,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个少数民族区县,共有幼儿园583所,在园学生9.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88所,在校人数368235人;普通高中16所,在校人数65079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人数24545人;高等职业院校2所,在校人数4545人;在校和在园学生总数达55.4万,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完备的教育体系,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接近全市平均水平,部分民族区县已经达到教育扶贫攻坚阶段目标,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坚持聚焦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和市级建设资金28.1亿元,用于中小学校园安全、初中改造、营养改善计划食堂建设、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寄宿制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学前教育推进等工程,新、改、扩建校舍面积160.4万多平方米。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06年以来,市级设立基数为300万元的市级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并保持每年10%的增长;“十二五”期间,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委投入民族教育专项资金4493万元,用于改善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挥民族地区重点学校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数字校园”“三通两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形成面向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卫星教育网络,及时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中小学。

(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落实。全面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努力保障不让民族地区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认真贯彻《关于完善建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政策的通知》规定,摸清建卡贫困户学生底数,建立建卡贫困学生库,一对一实施精准资助,努力消除“因学致贫”。截至2016年9月,全市安排各类资助资金56.23亿元,惠及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38万人次(不含高校学生);市级预算建卡贫困学生资助资金4020.42万元(高中及中职),直接资助民族地区16314名建卡贫困学生,其中高中9849人,中职6465人。

(三)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坚持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薄弱环节来抓。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增加投入、扩大资源、补充教师、提升质量、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初步构建起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幼儿园督导考核评估机制和“三类”(贫困、残疾、孤儿等)资助体系,“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入园贵”有所改善,学前3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75%。认真落实幼儿园管理、幼儿园等级评估、普惠性幼儿园认定等管理规定,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四)中小学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牵引,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劳技)、科技活动六大功能室建设工程,较好改善了教学条件。2013年以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划片招生”的政策,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和乱收费行为,民族地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左右。全面推进体育、艺术、科技实验活动(简称“2+2”项目),实施以社会实践教育为重点,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为抓手的“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捆绑发展”计划,让全市最优秀的高中学校和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结对子,让优质学校向民族地区高中学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团队,提升民族地区高中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比如重庆一中等4所优质学校分别对口帮扶秀山“领雁工程”学校,县域内13所城镇优质学校与13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捆绑发展,通过互动交流、捆绑考核、共同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投入专项经费,支持民族地区建设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市级精品选修课程,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

(五)现代职业教育有力推进。坚持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来抓。大力推进黔江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设立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结束了我市民族地区无高校的历史。积极发展县级职教中心、示范型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多功能的职教中心,现在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分别建成国家或市级重点中职学校,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1.2万余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6万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调整专业结构,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014年,秀山自治县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2%、专业对口率达到91.8%。近两年,黔江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大优秀教师的选拔力度,实施“三区支教”“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仅2016年,就选派优秀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1769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各级教育培训均向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倾斜;主动与西南大学、主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合作,重点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的校长、骨干老师、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了重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加快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有效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尤其是对照教育扶贫目标任务,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扶贫总投入不足。近年来,全市民族地区财政都实现了“三个增长”“一个提高”。但由于财政总量较小,属吃饭财政,学校硬件建设主要靠区县自己筹集。“市级统筹、区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对几个贫困县来说,压力很大,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域或中心城镇,城镇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较齐全,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但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学生人数较多,“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据调查,彭水自治县城区学校85%以上的班都属于于85人以上的超大班额。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有的学校只有几名学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等级不达标。不少学校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馆还不达标。据调查,彭水自治县生均校地有29所小学不达标,5所中学不达标;生均校舍31所小学不达标,6所中学不达标;生均运动场47所小学不达标,10所中学不达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紧缺,尤其是缺少音体美英和综合实践等专业的教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年龄偏大,制约和影响了教师队伍梯次配置、接续发展;部分中青年教师考虑到家庭实际困难和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不能长期坚守在农村偏远学校工作。

(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器材落后,实习基地缺乏,师资力量较弱,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和扶贫攻坚总体任务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教育扶贫工作的建议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脱贫攻坚五年规划,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完善建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政策的通知》等政策规定,对加强我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起到了政策支撑作用。为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针对性解决我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期实现教育扶贫发展目标任务,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加大统筹组织协调力度。市政府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教育扶贫发展的主体责任,健全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及时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均衡发展等突出问题,增强抓工作的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研究制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对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予以专项支持。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予以倾斜支持。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民族地区统筹财政保障民族教育支出需要的能力。整合存量财政资金,支持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突出“短板”。

(三)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成立民族高等院校,组建重庆民族学院或重庆民族大学,设立重庆市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健全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为重庆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石柱自治县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县的带动作用,优先为村小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优先补充双师型教师和农村音体美等学科紧缺教育人才。完善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支持有关高等院校在民族地区实施专科定位、师范定向、全科定性、小学定点的教师培养方式,为边远学校补充教师。加强教师培训,突出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五)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抓好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工作,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底数,完善贫困户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及时调整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情况,确保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全面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逐步对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将教育扶贫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尤其是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