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中国经济韧性强成色足潜力大

日期:2021年03月18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衰退等严峻考验,中国经济以较高的抗压应变能力,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的答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自身复苏带动世界共同复苏,与世界更加融合、共谋发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经济发展迎来“暖春”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三季度同比增长4.9%,四季度同比增长6.5%。  

“这一超出市场预期的总量增速,配合结构性改善,标志着中国经济已基本回归新冠肺炎疫情前的运转常态。”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全年2.3%的经济增速预计将使中国位列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  

结构性改善同样值得关注。程实认为,从结构层面来看,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升至2019年3月份以来的峰值,标志着供应链的修复基本完成,有望在全球疫情回潮的背景下维持供给侧的出口优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较三季度提升3.7个百分点,表明需求侧的修复正在逐步摆脱上半年相对滞后的状态。  

在民生层面,得益于“六稳”“六保”政策支持,单位GDP增速对就业、民生的托底作用有所加强。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2019年同期持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过了2017年至2019年的年均增长目标,表明疫情对社会民生的冲击在消散。  

程实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巩固。  

展望下一阶段,程实表示,居民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加速回暖有望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从居民消费来看,2020年12月份就业数据与上年基本持平,这将促使居民消费信心延续2020年8月份以来的上升趋势。从制造业投资来看,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重归近年来的高位,较2017年至2019年均值水平的增幅进一步扩大。截至去年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新订单指数维持高位,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则从近年来的低位逐步反弹,主动补库存趋势渐显,叠加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向好预期,有望推动制造业投资渐次反弹。  

程实预计,中国经济将迎来“暖春”。一方面,消费、投资加快复苏,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这将为中国经济增添更多活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政策将保持平稳有序,不会出现“急转弯”,这将为2021年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  

消费增速将持续提升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降幅进一步收窄。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2020年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总体规模超过去年同期,未来消费市场会延续向好态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表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速达到4.7%,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达到2.1%,这进一步夯实了居民消费能力,为未来消费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0年,国家出台了许多促消费政策,消费市场不断回暖,但有观点认为消费数据离公众预期仍有差距。对此,赵萍表示,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市场影响深远,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特别是对于服务消费来说,因为服务消费具有社会性、服务性、聚集性的特点,疫情防控要求一些服务消费场所控制人数、控制上座率。同时,需要人员流动的跨地区服务消费也受到疫情抑制。这些因素都拖累了消费增长,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但从发展态势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未来将会逐步进入正增长区间。  

展望2021年,赵萍认为消费市场会持续处于回升态势,增速也会持续提高。“受2020年翘尾因素影响,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总体增速会远高于2020年。”赵萍表示,配合疫苗接种和天气逐渐转暖等因素,未来消费增速将会进一步提升。  

赵萍认为,2021年消费走势受到多重利好因素影响,有望持续提升。  

第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给2021年消费市场的供给端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有利于消费潜力释放。  

第二,创新的提升。2021年,企业创新的信心指数将不断提升,配合新基建等硬件投资增长,2021年创新引领消费增长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继续举办进博会,进一步降低关税等,都将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  

外贸稳中向好有支撑  

2020年,我国外贸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挑战与压力,取得了明显好于预期的成绩,在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抢眼。  

“中国外贸有三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二是全球防控疫情给外贸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三是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中欧班列等外贸新业态逆势而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分析说。  

杨长湧表示,2020年前10个月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14.2%,为近50年来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最高值;进口份额达11.5%,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高值。此外,口罩等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既保障了全球抗疫需要,也成为我国外贸企稳向好的有力支撑。  

“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我国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扎实、创新动力强劲、市场充满活力、政策保障有力,无论是疫情还是反全球化逆流,都只会造成暂时冲击,动摇不了外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杨长湧说。  

对于2021年我国外贸的发展趋势,杨长湧表示,虽然我国外贸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机遇也在增多,外贸继续稳中向好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备有利条件。  

一是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可期,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外需环境较2020年有一定程度改善是可能的。  

二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凸显,境外订单预计加速向我国汇聚。同时,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进一步激发庞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加之促进进口的政策举措持续落地实施,将吸引更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  

三是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预计保持较快增长,在稳外贸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是我国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签署RCEP、积极考虑加入CPTPP、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等一系列开放举措,将为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一季度至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速分别为-3.9%、-1.3%、-0.6%、2.1%,全年增速实现了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党中央果断决策,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扩散,同时采取强有力的“六稳”“六保”政策措施,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让经济迅速活跃起来,稳就业保民生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一季度-6.8%的谷底逐季走高,四季度攀升至6.5%,有效保证了企业经营正常和就业岗位稳定,有效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2.1%,基本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而且呈现出逐季增长恢复的势头。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近六成的工资性收入恢复较快,实际同比增长4.3%。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率先恢复生产经营,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政策切实发力,有效带动了就业和收入增长。”刘向东表示。此外,上调养老金、退休金标准,加大社会救济、临时救助等措施,使居民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  

刘向东表示,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四季度同比增长7.1%,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0%;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前11个月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这些都为维持居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国消费也在稳步恢复,有效地带动了服务业增速回暖,大大增强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为居民增收提供了重要基础。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巩固现有政策成效,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刘向东说。  

(摘自《经济日报》2021年01月20日)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