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工作报告热点中感受重庆发展新脉动

日期:2021年03月18日 来源:重庆人大

备受关注的重庆“两会”刚刚闭幕。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1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面向“十四五”、聚焦2021年,在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更新、改善创新生态等热点,得到了舆论的热切关注。重庆日报梳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八个热点,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以期与读者一同在政府工作报告热点中感受重庆发展新脉动。  

热点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谢涛表示,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改革科技计划体系,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优化以创新要素为核心指标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价值信用授信额度,扩大科技企业在创新资本配置中的主导权。要支持创新领军企业牵头在渝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市中长期产业竞争优势。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以规上企业为主体引进或共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力争“十四五”实现大型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全覆盖。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既让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需求通过政府层面“揭榜”予以解决,又让企业创新主体“挂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攻关。  

热点2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要求和路径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苟文峰认为,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这既是川渝两地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重庆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重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担当和新使命。  

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一是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个方面,川渝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系统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局。二是以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为先导,加强政策协同对接,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新机制,大力推动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平台建设,争取重点突破,尽快形成点上的区域协作示范效应。三是强化我市“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川渝协作示范的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热点3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多措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黄庆华分析,“十三五”以来,我市服务业经济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多措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引导现代服务产业集聚,促进现代服务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促进要素高效流动。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服务于制造业。聚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坚持扩大内需基点,全域提档升级现代商贸业态,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渝消费。持续发展现代文旅产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攻坚景区运营管理难题,有效整合景区资源,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文旅城建项目。要积极落实文旅产业的各项帮扶政策,包括落实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加大对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持等。  

热点4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打造三大旅游品牌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鹏认为,打造三大旅游品牌要以新理念为指引,以特色化为手段,以大发展为目标,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大空间格局。强化大都市“两江四岸”主轴功能,做靓长嘉汇、艺术湾等新名片,构建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带,打造“三都”“一城”“一中心”。加快大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大都市的红色文化、巴渝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大三峡的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和移民文化,大武陵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大区域融合。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文化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热点5探索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探索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的三个维度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郭春甫认为,“十四五”期间,努力探索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需要从优化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认同等层面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优化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应用“渝快办”“渝快政”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推行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安全“一屏通览”、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智慧化应用平台,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优化各类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增强群众对智能化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加大智博会宣传力度,继续扩大各类数据体验中心、智慧公园的开放力度,增强群众对智能化社会治理的感知和认同。  

热点6提升开放通道能级  

以四大举措提升开放通道能级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表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重庆要加强通道能力建设、强化通道间互联互通。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大力发展陆空联运,拓展“卡车航班”等联运模式。依托团结村等铁路物流基地,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渝新欧)高效衔接,提升东盟国家经重庆至中亚、欧洲的联运服务品质。提升通道对外开放水平。建立高能级口岸平台,加快建成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优化上海—重庆水水中转转关模式,促进企业在重庆就近清关。促进通道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通道与产业融合、推动通道与贸易融合、推动通道与金融融合,不断丰富陆上贸易融资方式。  

热点7推进“四山”保护提升  

推进“四山”保护提升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国川认为,护修复“四山”自然生态环境,是重庆的千年大计。要推进“四山”保护提升,突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打造城市绿肺、市民花园。  

要把修复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进一步完善“四山”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分区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持续开展“四山”矿山综合治理、水环境系统修复、国土绿化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要推进“四山”范围内城区、景区和社区融合发展,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要进一步丰富“森林公园”场景,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要求,加强森林绿化和精细化管理,推进绿化、彩化、香化和美化的有机融合,打造市民花园。  

热点8启动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  

共建双城经济圈“零碳无废城市”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代春艳说,2020年11月13日,重庆、四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签订合作协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源头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无废城市”建设与二氧化碳减排行动具有一致性。川渝在共谋“无废城市”共建方案时,要协同碳中和行动与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零碳无废城市”。  

要完善管理机制,共建“零碳无废城市”管理协同链。集聚科技人才,共建“零碳无废城市”科技攻坚链。创新金融工具,共建“零碳无废城市”金融生态链。要建立健全双城经济圈资金投入机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发挥财政金融引领作用,为“零碳无废城市”共建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  

(摘自《重庆日报》2021年01月28日)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