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合作侧记
由探亲到携手
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合作侧记
7月23日,随着《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签订,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携手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这次合作原由是什么?为何会选择在法治保障、监督推进、代表参与、理论研究方面进行重点合作?让我们一起解密这一过程。
如何拓展合作深度广度?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部署共同落实建设重点工作。
6月16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作明带队到我市,双方就人大立法工作及区域协同立法有关情况进行交流,达成了基础性共识。川渝两地人大开展协同立法具有良好基础,也是现实需要。
川渝地域相连、山水相依、血脉相连、文化相融。
这次交流既是“探亲”,又“催化”双方共同将合作谋到深处、落到实处。通过这次交流,两地人大在协同立法的基础上,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拓展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随即,两地启动密集合作,相向共行。
从党中央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之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也在开始思考,如何围绕中心工作依法行使职权?
在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形成共识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开始起草双方深化合作的协议初稿。
6月,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具体承办合作协议的起草工作,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合作协议初稿,并征求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和秘书长意见后,形成送审稿提请常委会党组会议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2020年第十四次会议原则同意了合作协议有关内容。
其间,合作协议征求意见稿先后两次发送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沟通、多次修改完善,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对合作协议内容达成一致,并由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分别报经同级党委同意。
在意见征求过程中,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细抠关键点,在对接沟通时电话打得发烫。
在关于加强协同立法方面,两省市人大常委会为了一个表述,字斟句酌,不仅要考虑协议的规范,还要考虑可操作性。
在经过反复的磋商后, 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于7月的主任会议通过了合作协议草案。
为何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
在合作领域上,川渝两地人大主要在加强协同立法、联动开展监督、协同开展代表活动、强化人大制度理论与实践研讨四个方面开展合作。
为何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省(市)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任免权等职权。所以,基于双方的职能职责,经过双方商定,把合作重点放在协同立法、监督推进、代表参与、理论研究上。
“从这几个方面合作,能找到共同点和结合点,以及双方都关注的事情来着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张良皓称,这样的考虑,最终的目的是便于操作,能够真正使合作落到实处。
怎样使合作协议落地,并产生效果?这需要具体项目的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4条战略要求和7项重点工作。所以合作协议里也提出,要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有效推进协作联动。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7项重点工作之首,也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所以合作协议生效后,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在近期也将高标准推动一些项目。
比如,在立法项目上,近期两地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将积极对接,目前已有初步构想。而在监督项目上,两地人大也拟通过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考虑。
如何发力把合作落到实处?
在张良皓看来,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合作,如何发力,需要有具体的合作机制。
所以在合作协议里,就提到了四个合作机制:首先是常委会定期会商机制,两省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每年10月举行会商,不仅要交流上一轮会商确定的合作事项落实情况,也要商定下一年度合作事项。其次是秘书长沟通协商机制,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具体承办合作事项的日常沟通、信息共享、跟踪落实。而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沟通机制,实际上也是为常委会定期会商作前期准备工作。
专委会专项工作交流机制提出,省市人大专委会和常委会办事工作机构立足职能职责,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开展工作。
此外,市州区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对接机制,鼓励两地的市州区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助推所在区域有关合作发展。事实上,目前两地的一些市州区县人大常委会也在加强交流、沟通,有的也签订了合作协议。
“通过这四个工作机制,可以推动合作真正落实下去,产生结果。”张良皓表示。
(摘自《公民报》2020年07月24日 陈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