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测评做“减法”是为民生做“加法”

日期:2020年07月22日 来源:重庆人大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据央视报道,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以往,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摊贩等内容都是文明城市测评考核的重要指标,是各参评城市开展创建或保持工作的着力点。如果上述指标不过关,城市往往要丢掉很多“文明分”,因此,占道经营等现象在各地都是敏感话题或争议话题。即便舆论对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行为或业态多有包容、支持之声,但多数城市依然没有放松管限。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期间,仍有一些地方秉持保守管理理念,选择犹豫、观望、沿袭旧例。  

据报道,有个别地方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了“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城市良好市容秩序”,在疫情高峰过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启动了全面取缔占道摊点店外经营和早夜市大排档行动。与之相反,四川成都等地对临时占道摊点、流动摊贩等开绿灯,如此大胆尝试突破常规的做法,被视为难能可贵的“城市良心”。  

此次中央文明办对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做出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导向意义。在今年的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中删去“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内容,意味着在文明城市考核验收工作中原则性地取消对上述业态的负面评价,也意味着对成都等地绿灯模式的认可。  

这对于摊贩、进城售卖农产品的农民、相关企业以及城市管理者而言是一种减压,城市管理者无需再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卡,可以在明确责任、规范管理的前提下为这些业态留出合理生存的空间,而摊贩、农民、企业的生存权、发展权也就有了更多保障。  

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业态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拉动消费,有助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与发展,有助于保障民生,给民众生活带来诸多方便,颇受民众欢迎。以成都市为例,目前,成都市已经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成都市对摆摊设点开绿灯的效果显著。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文明城市考核对占道经营做“减法”,就是为民生做“加法”,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需求,符合多维度的民生需求,符合中央的“六稳”“六保”政策。不仅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指标应该减去“占道经营”等内容,省级、市级文明城市的测评指标也应该对应减项。  

各地应该积极顺应这一导向,在日常城市管理过程中,对城市环境和市容秩序重新制定标准,对“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业态重新定位,重新设定管理服务目标,并因势利导,为这些业态创造更宽松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0年05月28日 李英锋 文)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