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发力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日期:2020年06月10日 来源:重庆人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为民生保障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理论研究提供了遵循。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民生保障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作出应有贡献。为此,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做到“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民生发展趋势,还需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底民生保障。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国家利用财政资金直接对贫困人口依法实施的一种基本救助方式,发挥着缩小贫富差距、确保贫困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底线公平的重要作用。社会救助制度有效地解决了生活水平低于最低标准的贫困人口、家庭基本生活问题,在保障民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兜底作用。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要建立稳固的社会救助财政制度,从制度层面上确立救助资金来源,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量,优化救助资金支出结构,增加兜底性民生需求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科学审定救助对象标准,严格划分救助群体范围,适当引入民主机制,监管基层干部权力,将低保发放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公平公正、高效合理地落实低保政策,避免“错保”造成的挤压公共财政资源现象,规避“漏保”引发的贫困人口失去基本生存权的风险。促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同时加强城乡协作,合力将各项救助工作落实到位,创建城乡信息沟通平台,设立全国救助人员信息库,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建立中央与地方责任分担机制,中央政府需承担确立社会救助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统一救助核算标准、制定社会救助运行机制等主要责任,发挥其主导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分担相应剩余社会救助责任,包括监督社会救助制度的总体实施情况,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承担部分财政支出责任等方面。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更充分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业优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必然要求。在经济下行时期,要在减少失业、稳住就业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充分就业为导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社会政策,形成以扩大就业为首要目标的联动机制。加强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提高政府对就业优先政策的执行效率,将就业优先列为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序列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微观管控,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岗位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生产性产业的同时培育多种新型消费行业。落实国家现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等优惠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释放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在经济增长中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扩大就业公共服务覆盖面,为就业困难的重点人群提供全面精准服务,保障人民公平择业、自主择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变传统就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和相对不发达地区就业,到非公有制小微企业中就业。  

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问题上,要努力缩小各地区间公共资源供给差异,公共资源投入尽可能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公共资源财政支出制度,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资源财政投入总量,确保各项财政支出中公共资源占比逐年提高,实施经济发达地区负责落后地区的帮扶政策,重点关注农村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标准,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健全保障公共资源全民共享的法律法规,维护公民依法享有社会公共资源权益,通过法律保障公共资源质量水平,规范公共资源财政支出。建立公共资源配置监督机制,组织内部设立监督小组对公共资源决策的协商、制定、审核、实施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监察,搭建政府与社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拓宽外部社会监督渠道。将公共资源配置水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以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提高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行政执行效力。认识到农村公共基础教育、医疗资源远远落后的现状,提高教育、医疗方面公共资源财政支出比例,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加大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增设乡镇卫生医疗所,调配优质医疗技术人员下乡工作,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改善农村就医环境。升级公共基础性教育资源,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加快各偏远地区教学点开设网络课堂,助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乡镇基层教学,促进乡村教师进城交流,实现城乡师资力量互动。  

(摘自《学习时报》2020年04月15日 于未东 文)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