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发挥其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要素的功能作用,对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互动,助力全国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意义重大。
一、“城市群”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
“城市群”的概念首次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探讨。一般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1个及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城市集合体,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是区域作用程度的体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是区域作用的基本规律,城市是区域作用的主体。
结合城市群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实践经验,概况下来,城市群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一是人口集聚性。城市群基本上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区域,人口密度高、人口规模大且在区域内密集流动,因为只有人口规模超过一定数量才能形成集聚经济效应。二是基础设施网络性。在成熟的城市群内高速铁路及公路、通讯、运输管道、电力通道等基本上形成网络化,为人员、物资、信息流动提供支撑。三是产业发展集聚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竞合发展中功能定位逐渐明晰、产业垂直和水平分工趋于合理,且彼此联系日渐紧密,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带,共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四是经济系统开放性。城市群依托内外畅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具有更强的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更高的经济外向度,是连接海内外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桥头堡。五是城市共生性。城市间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环境保护等都将通过外部效应相互产生影响,因此,城市群发展需要互利共赢的多元化治理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极核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竞争,只有城市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引领更大的区域参与全球竞合。
二、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
截至目前,全国19个重点打造的城市群中有9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成渝城市群最具竞争力,是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成渝城市群经济体量在西部地区领先优势巨大。据统计,全国19个重点打造的城市群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90%以上,城市群是全国经济活动的绝对主体。全国来看,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珠三角、山东半岛等沿海城市群,经济体量较大,均处在第一梯队;成渝城市群居第六位。在西部地区,成渝城市群经济体量最大,占西部所有城市群的36%以上,约是西部地区第二位的北部湾城市群的2.5倍,规模领先优势巨大。
二是成渝城市群人力资本在西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据统计,全国19个重点打造的城市群常住人口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3%以上,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总量居第五位,低于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在西部地区,成渝城市群具有绝对优势,常住人口总量占西部所有城市群的36%左右,约是位居西部地区第二的北部湾城市群常住人口总量的2.2倍,庞大的人口基数将造就成渝城市群人力资本市场优势。且随着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成渝城市群将迎来更大的人口红利。
三是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潜力巨大的城市群。2018年,成渝城市群人均GDP约为5.84万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约为6.47万元),分别约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平均水平的50.1%、52.7%、79.2%、88.5%。而据统计,2018年,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化率仅为53.8%,低于全国59.6%的平均水平。统计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递增1%,经济就增长1.2%,成渝城市群以新型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三、建设成渝城市群,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功能分工与互补。城市群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工体系,以及核心城市间功能上的互补联系。只有合作型的竞争,才能体现城市群的整体力量,才是城市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建议成都、重庆在成渝城市群总体定位下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和细分功能,适当错位,形成发展合力,提升整体实力;周边的绵阳、德阳、南充、资阳、遂宁等次级城市在功能定位上应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互补,主动承担或分担部分发展功能,助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
(二)产业分工与协作。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是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产业集群,国内外发展成熟的城市群正是通过主导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增强城市群竞争力和巩固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影响周边地区发展,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成都、重庆作为城市群内的两大核心城市,处于相同或近似的发展水平和经济阶段,存在产业同构、分工协作不足的现实问题。
在未来发展中,建议正视成渝两地产业同构的现实,实施成渝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在市场内在力量的主导下实现从竞争、竞合进一步走向协同;重点加强产业承接引入环节的协同发展,尽量避免政府政策对企业区位选择的直接干扰,这也是在产业趋同背景下,发挥两市产业竞合正效应的关键。
同时,在城市群内按照各地的优势条件,构筑面向全球的以产业链分工为基础的一体化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消除和缓解城市群内部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盲目竞争关系;强化城市群内部及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协同发展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成渝相向发展。目前,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仍缺乏充分对接;成都、重庆与区域其他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仍在建设中,城际高速网络尚未形成;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两大核心城市间本应获得更好发展机遇的资阳、自贡、内江、遂宁反而成为区域发展的“洼地”。
建议在空间发展上加强规划衔接,合力打造“成渝发展主轴”,促进两大城市中间区域快速崛起,推动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提升。同时,加快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快速轨道交通、城市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流、物流提供便捷通道,促进区域城市一体化、同城化。
(四)开放串联与带动。与长三角城市群串联带动引领沿海、沿江发展类似,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需要发挥枢纽核心、串联带动的作用,协同周边城市群,共同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协调发展。
建议成渝城市群充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铁路港-海港枢纽联动,加强与黔中、滇中、北部湾城市群合作,助推西南地区快速发展;依托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依托蓉欧+构建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强与关中、兰西、乌昌石城市群合作,助推关中、西北区域加快发展;依托沿江通道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助推两大城市群中间区域快速崛起。以枢纽为核心、通道为纽带,做强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助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五)协同发展机制建设。健全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城市群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保障。建议成渝城市群围绕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共保等领域,探索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推动城市群内部及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市场一体化机制,就推进资本市场及技术市场一体化、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探索土地制度一体化改革、共构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等方面搭建平台、形成工作协调机制,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提供环境,逐步推动城市群形成一体化的土地、资本、产权、人才、技术和劳动力市场。
二是探索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成本分担机制推动设施共建,通过建立健全运营管理责任机制推动设施共享。
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公共资源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推动社会治理由单个城市向城市群协同治理转变,构建城市群公共事务协调治理机制。
四是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成立成渝城市群与周边生态屏障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选择嘉陵江、沱江等部分流域开展区域性横向生态补偿试点。
(摘自《成经智库》2019年09月18日成都市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