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的内在关系和工作要求

日期:2018年12月13日 来源:重庆人大

近日,中央政治局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会议上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稳”既明确了中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也突出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10周年,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分化,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在此背景下,如何解读“六稳”,构成了理解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及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  

怎么看:守底线、稳增长及提信心  

“六稳”涉及六个方面,具有内在的重要逻辑。“六稳”本质上就是“守底线、稳增长及提信心”。  

在守底线方面,稳就业是重点。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就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就业压力并没有出现上升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稳就业的重点在下半年,突出了下半年国内外形势变化可能对就业的潜在影响。  

在稳增长方面,主要包括“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等内容。股市、汇市、债市、房市构成了金融稳定的内在挑战。今年以来股市出现低位震荡,汇率贬值的担忧有所升温,去杠杆增大债市波动压力,房地产调控引发房市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稳金融重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避免出现不可控的问题。稳外贸与稳外资重点是应对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挑战,降低外需不确定性波动,避免外资非预期减速或者外资撤离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累计同比增速降至5.5%,创造自1999年来的低点,突出了稳投资在稳增长中的重要性。  

在提信心方面,关键靠稳预期。2016年至今每个季度GDP增速都保持在6.7%至6.9%之间,体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这是在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增长分化的背景下取得的,表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增长潜力,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预期,有助于微观主体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心态,推动投资、消费等稳定增长,反过来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形势新变化的情况下,要引导社会对当前形势的理性判断,形成未来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预期,避免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导致社会对经济形成悲观预期的问题。可见,稳预期、提信心在当前至关重要。  

怎么办:增长动力培育、结构调整及空间拓展  

“六稳”怎么办?必须在增长动力培育、结构调整及空间拓展等三个层面寻求增量机会。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改革红利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增长动力靠什么?虽然社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人口红利助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观点却得到不少人的认同。然而,近年来人口结构正在悄然转变,劳动力总量已经出现拐点,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上升,社会保障及环保、土地等成本出现不断上升的现象,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与此相对应的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产业增长动力减弱的压力在加大。在此背景下,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改革调整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力资本稳步增长,推动创新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改革红利将逐步接替人口红利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由此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  

从经济结构调整看,扩大内需成为稳增长的着力点。国内外形势转变的直接影响是外需的不确定性,稳定宏观经济将更加依赖内需。中国加入WTO以后外需持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内需发挥的作用就相对较弱,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有待挖掘的内需空间较大。投资与消费是内需的两个层面,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长速度虽然有波动,但投资对内需的拉动仍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在力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的空间依然有待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预示拉动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从经济增长空间看,深化开放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中美贸易摩擦没有赢家,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的合作都将受到冲击,如何拓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新空间,成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对此,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正在成为中国创造新的合作空间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自贸区战略,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12个自贸试验区,探索高标准的经贸新规则,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重点开放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促进世界其他国家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投资合作。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自贸区,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进行布局。上述举措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创造新的合作空间,构成了稳增长的新渠道。  

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  

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看,未来应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着力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增长新动力、扩内需,保障就业稳步扩张,守住稳就业的底线。面对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国既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捍卫国家利益,又要注意规避1980年代美日贸易战中日本的教训,即不能采取回避改革而被动放水刺激房地产的做法,应重视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培育增长新动力。一方面,通过改革扩大内需,重点通过改革税收体制机制,未来逐步构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以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此同时,推动社会保障体制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让民众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的环境,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劳动力、资本及土地等要素的高效配置,通过改革释放稳增长的新红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着力激活存量资金,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稳金融、稳投资的目标。一方面,近年来全国财政每天在央行国库的现金存款余额达到3万亿人民币左右,除了保障日常财政支出需求而必须保留适度资金余额外,其他大部分资金应通过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存量资金,让闲置在央行国库的财政现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投资消费等活动提供新增资金。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强化金融监管,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以避免资金体外循环,降低套利套汇空间,激活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增长。与此同时,必须关注房地产走势,避免资金非理性大规模流入房地产,真正促使资金流入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实现稳外贸与稳外资的双重目标。针对外部形势的变化,外需的发展在WTO的框架下已较难取得大的进展,应该更加注重做实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目前美洲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有欧盟经济一体化,但亚洲仍然没有自贸区。中国通过积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及RCEP的谈判,推动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并最终实现亚洲或者东亚经济一体化,可以在增量上提升国际贸易投资空间。围绕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拓展外需空间,降低国际形势变化对外需的影响,实现稳外资与稳外贸的目标。(摘自《学习时报》2018年11月09日 陈建奇 文)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