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人大常委会: 聚焦民生持续发力 监督实效不断增强

日期:2019年03月08日 来源:重庆人大

近年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教育、文化旅游、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持续监督,收到良好效果。他们的做法,可供借鉴参考。

一、以优化校点布局为重点,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存在的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适龄青少年就近入优质学校难、部分优质学校还存在择校热等问题,区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一是开展《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执法检查。督促区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年度教育经费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加强拆并校地的置换利用,增加中小学规划建设面积和规划生均占地面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42中综合楼工程、复旦中学运动场综合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实施《渝中区非户籍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积分试行办法》,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场馆面积、标准班额比例。二是推动加快校点布局优化调整。督促区政府制定《渝中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6—2030年)》,区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就校点布局优化调整作出决议。2018年,对区政府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督促区政府建立完善校点布局重点项目协作机制,全区共有10个校点布局年度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37亿元,已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22亿元;一般项目投资3160万元。三是抓好学前教育专项工作评议。通过集中调研、随机暗访、“第三方”社会调查等方式,督促区政府将2018年新增9所公办幼儿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将公办园每年生均公用经费补贴标准由800元上调至1100元,普惠性民办园每年生均财政投入标准由1050元上调至2000元,2019年上调至3000元,将民办教师纳入三年一周期培训范围。

二、以母城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为重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全区共计拥有文物藏品数量342348件,市级以上重点文物65处,已开放博物馆(陈列馆)数量21处。自2012年渝中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关于规划建设重庆“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决议》以来,区人大常委会有序推进决议贯彻实施。

一是强力推动“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建设。督促区政府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启动了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项目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法国领事馆、药材公会、江全泰号、聚兴诚银行等文物已纳入保护,湖广会馆协调区、老鼓楼南宋署衙遗址公园、九开八闭老城门等项目加快推进,十八梯等10个传统风貌区、鲁祖庙等10个山城老街区、金汤街等10个特色老社区陆续启动规划建设。二是开展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督促区政府全面开展文物领域安全大排查,抓好文物隐患排查工作。修缮保护了中苏文协、郭沫若旧居、大公报旧址、东华观藏经楼等10余处文物建筑,完成重庆谈判旧址(怡园)、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旧址、湖广会馆提档升级等布展工程。编印《重庆母城老地图》《重庆母城历史文化丛书》《母城记忆》等,加大对母城文脉的挖掘、弘扬、传承力度。三是开展“文化产业和博物馆群建设工作”专题调研。督促区政府摸清底数,加快编制博物馆建设规划,出台《渝中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办法》,实施巴县衙门等文物修缮工程,开展美国大使馆旧址、抗建堂旧址等布展工程,加快推进巴蔓子墓展示提档升级工程并策划巴蔓子陈列馆建设。2019年1月16日,区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决议。

三、以贯彻实施“两小”条例为重点,推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区人大常委会连续十年追踪监督食品安全工作,共开展了4次执法检查,8次视察检查,6次工作调研,2次专题询问,3次听取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一是开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督促区政府定期组织餐饮行业、企业经营者召开联席会议,签订责任书,建立食品经营者诚信管理、网络食品安全交易等一系列监管制度;建立12个快检工作站,及时调整了4个所办公业务用房,将12台执法车辆全部配备街道监管所;大力推广“明厨亮灶”电子公示平台建设,成立全区首批14个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站。二是推动《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有效实施。督促区政府制定相关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食品小作坊登记、小摊贩备案制度,落实食品安全生产、生产原料购进使用、索票索证和生产人员佩戴健康证上岗等制度。三是抓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督促区政府重点围绕创建工作和“两小”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对标对表、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加强协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渝中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考核细则》等。在全市率先引进第三方检验机构成立了西三街驻场快检实验室。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