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2020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2020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0年9月27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重庆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国家恢复经济的政策机遇、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建设科学城的发展机遇、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全力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新支撑”、现代化城市的“新样板”。坚持积极有为、有保有压的财政政策,提前谋划,主动作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半年来,高新区全面落实人大预算备案审查意见,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面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一)1-6月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在疫情冲击及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9亿元,同比下降7.3%,为年初预算的49.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3亿元,同比下降10.7%,为年初预算的4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33.3亿元,同比增长74.1%。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0[按照体制,目前高新区无本级基金收入,均为上级补助。上半年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总计41.9亿元,其中,基金补助收入为15.7亿元(含抗疫特别国债10亿元),债务转贷收入26.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实现32.8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40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0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45.5%。
需特别说明的是,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今年财政政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和创新,截至6月底,市财政下达高新区各类直达资金20.6亿元,其中特殊转移支付1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0亿元,其他各类民生资金0.6亿元。
(二)1-6月预算执行特点
1.财政收入回稳向好。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及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影响,税收下降幅度远超预期,财政减收与增支的矛盾突出。3月份以来高新区加快复工复产复市和援企稳岗稳产保供,抢抓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西永微电园月度产值创出历史新高。4月份以来财税收入逐步回稳向好,区级税收降幅由最大38.5%收窄至10.7%。
2.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7亿元重点支持学校、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强弱项补短板促公平;全力促进科技创新,投入6.4亿元重点支持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项目前期工作及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等;全力扶持产业发展,投入5.8亿元支持援企稳岗稳企保供和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保障社会民生,投入1.2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备案审查意见情况和财政工作情况
(一)坚定不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激活市场活力。建立跨部门单位沟通联系机制,精准开展政策培训,开展“一对一”疫情防控政策辅导,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减免税费超过4亿元,预计影响区级税收减收0.7亿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发展科技金融,打造科学之城。以高新金服为抓手,聚集金融资源,补短板、优服务,促进企业平台融资逾5亿元,推进成立300亿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基金,20亿西南首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中企云链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完善高新区供应链金融,弥补高新区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空白,优化传统金融机构资源配置,协调7家银行网点升格和新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精准发力落实“六稳”“六保”
一是建平台保居民就业。建立重庆高新区精准就业平台,实现成渝人才数据共享,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升级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目前已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40万元,保障群众劳有所得。二是知民意保基本民生。建立“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的多重医疗保障体系,提档升级医疗设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病有所医;计划投入财政资金25.1亿元,率先启动重庆科学城第一中学、重庆科学城实验中学等10所公办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回购幼儿园10所,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立临时救助、老年关怀、残疾人补贴等民生政策,保障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三是抓服务保市场主体。落实市二十条和高新区14条助企政策,开通疫情防控金融绿色通道,协助企业申请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资金、争取贷款支持,协调解决海鸥铸造等企业账户冻结等问题,支持企业渡难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新办企业提供免费印章,实现开办企业零成本。
(三)多措并举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一是提高站位推进资产债务划转。以讲政治、顾大局为出发点,全面推动划转工作清单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实现资产债务交接平稳、承接顺利。二是立足全局研究财税体制。稳妥推进国有公司和镇街权责划分,深化与建设、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积极研究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强化税源征管,优化税收环境,确保地区税收稳定。三是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支付、会计核算、过紧日子等出台规范性制度文件13个,完善信息管理系统20个,实现了财政资金从预算编报、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的全链条制度化、信息化管理,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全面开启内控内审。将内审、内控、财政财务监督三项职能结合,建立财政、主管部门、各部门单位三个层次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明确监督边界,理顺监督关系,对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日常监督与定期监督相结合检查机制,每年对30%以上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三年全覆盖;对高新区直属国有企业实行每年监督检查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机制,搭建预算评审、过程跟踪、结(决)算审计全流程监控平台,确保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020年重庆高新区安排财政财务收支检查项目28个、国有企业内部检查项目5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23个,政府投资项目根据实施情况滚动开展监督检查。五是着力加强国资监管。高新开发集团通过AAA评级,争取市财政50亿元资金支持,首期到位30亿元,组织开展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改革方案及国有投资资金平衡方案编制等工作;统筹国企融资,开展国企考核,拟定国企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等;推动国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融入全市国资国企大数据监管平台,提升国资运营管理水平。
(四)纵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保证高新区体制调整工作顺利开展,夯实绩效评价工作基础,转发了市财政局绩效管理系列制度,加快制定重庆高新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确保在2022年底前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二是全面开展2020年预算资金绩效自评工作。25家部门单位启动了2020年预算资金绩效自评,由预算资金主管部门及使用单位分别作为绩效自评工作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同步推进中央和市对高新区转移支付资金、高新区本级预算资金的全面自评,自评结果将作为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部门资金管理水平。三是试点开展2020年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拟推荐创新服务中心牵头的科技创新专项政策开展重点评价,待机构比选后实施。四是启动高新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紧紧依托财政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嵌入对应系统,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目前已完成采购流程并已入场建设,预计填报2021年预算前上线运行。
(五)多管齐下加强政府债务管控
一是守风险底线,保资金链条。科学指导国有公司安排资金计划,提高融资效率,保障融资有序。二是降融资成本,优债务结构。规范高新区融资审批流程,明确融资基准条件和相关管理权限,指导融资上款,深化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促成长期限低成本融资,有效拓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融资渠道。三是禁资金沉淀,促使用效益。截至6月底,市财政下达高新区一般债券17亿元,专项债券26.2亿元,已全部安排用于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开发大建设大投资中的引领作用。
总的来说,上半年财政运行平稳,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高新区财政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需要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总量还较小,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等领域的投入还不够;财政管理还较粗放,资金使用效益还不够高;多元化筹融资渠道不够顺畅,社会资本参与科学城建设的程度还不够高。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财政高效运行,发挥更大支撑引领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始终把“开源”“节流”“保重”“增效”“风控”的理念贯穿到财政工作全过程,不断优化预算收支管理,激发财政资金活力,助推科学城建设按下加速键、跑出加速度。
(一)加强收支管理。一是大力组织收入。坚持稳存量、促增量、减到底、征到位,全力以赴抓收入,力争完成全年目标。二是强化预算编制。完善人员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准确性。三是做好支出控制。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开支,加快搭建绩效评价体系,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最急需最重要的领域。四是严格财政监管。健全财政审计监督管理体系,促进部门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强化监督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力维护财经秩序。
(二)力抓资金筹集。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大力争取国家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资金,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20亿元,配合相关部门抓紧项目策划,加强项目包装和储备,尽最大可能争取政府债券资金支持。二是找准切入点,破解融资难,加快建立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深化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有效防范资金链接风险。
(三)加快国资改革。一是深化国企改革。全面摸清辖区经营性资产情况,优化企业功能定位,利用好高新开发集团AAA评级优势,加快融资进程,发挥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和引领支撑作用。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尽快完成覆盖财务、产权、投资、“三重一大”等全面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搭建,加强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加强监督考核,激励公司高效运作。
(四)完善科技金融。优化升级高新金服,促进市政府尽快出台《重庆高新区关于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办好重庆国际创投大会,完善上市挂牌工作机制,重点关注4家已进入通道企业,重点储备一批科创企业。强化防非处非各项工作,全力抓好非法金融活动的信访维稳,优化金融生态。
(五)全力支持创新。配合有关单位共同完善高新区产业政策体系,促进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尤其注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引进,支持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集聚,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助力“十项重点任务”。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