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0年09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0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0年7月28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董建国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0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1—6月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市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疫情防控巩固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提振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历史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加强调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群策群力狠抓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特别是3月下旬以来,全力抢时间、赶进度、补损失,密集召开数字经济、服务业大会和外资外贸、大健康、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房地产和建筑业等高质量发展系列座谈会以及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研究出台一揽子对冲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运行1—2月承压下行、3月起逐月回升,上半年GDP增长0.8%、较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呈现企稳回暖、韧性增强、动能集聚的良好态势,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明显。

经济加快恢复性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呈现“V”型反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创2018年以来单季新高,连续3个月保持在9%以上,带动上半年工业增速从年初全国倒数第2位回升至第12位。其中,电子、医药行业率先实现正增长,拉动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投资从1—2月负增长44%拉升至上半年增长0.2%,基础设施投资6月增速达到28.7%,创两年以来单月新高。社零增速逐月加速回升,从1—2月低于全国4.2个百分点转变为上半年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8位。

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数字经济加速壮大,新经济新业态逆势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无人银行”等智能化应用新场景以及区块链工程师、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疫情防控助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上半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超过10%。

涉企政策落实落地,市场预期不断改善。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经济循环加快恢复,出台“支持中小企业20条”“支持企业40条”等暖企纾困政策,为企业减负超过300亿元。先行指标和实物量指标恢复较好,工业贷款余额、铁路货运量分别增长8.5%、8.6%。新设立市场主体22.6万户,增长12.6%。

市级重大项目“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年度市级重大建设项目924个、总投资2.72万亿元、计划完成投资3445亿元,3月初即实现续建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复工复产,二季度完成投资1228亿元、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拉动上半年完成投资176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1%,其中新开工项目185个、占年度计划的50.4%,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近年最好水平。分领域看,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产业、民生、区域协调五大板块各自完成年度计划的60.8%、54.1%、45.0%、45.6%、52.6%。分投资来源看,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52.9%,企业投资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48.8%。

对照年初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计划报告,上半年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开展“定点攻坚”、“百日大会战”、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扎实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查漏补缺,建立动态清零机制。聚焦18个深度贫困乡镇、100个村实施“定点攻坚”,落实资金23.3亿元,实施项目1235个,已完工540个。聚焦2.44万未脱贫人口制定实施“增强版”政策措施,已总体达到脱贫标准。大力推进产业扶贫,2091家扶贫龙头企业全部复工,累计创办扶贫车间320家,开工扶贫项目8766个,认定扶贫产品3031个,销售扶贫产品23.9亿元。一体推进巡视“回头看”、国家考核反馈等问题整改。精心组织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发布市第2号总河长令,持续开展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三乱”整治专项行动。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2%,同比提高9.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69天,同比增加8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4%。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土壤、噪声、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完成率82.2%。三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新组建中小企业债委会1133家,涉及融资余额1195.9亿元。加大金融乱象治理,车险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分别下降4.2个、6.5个百分点。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释放房地产项目资本金和预售资金监管资金109.6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6月份,商品房上市742万平方米、增长9.9%,成交668万平方米、增长4.9%,供需基本平衡。

(二)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系统谋划,召开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全市动员大会,成立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以及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2020年重点任务、工作机制等重要文件。开展集中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深入合作编制《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布局行动方案(2020—2025年)》。联合推动一批重大项目,与四川共同研究确定2020年两批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31个,总投资5562亿元,在建22个。密切川渝互动往来,印发《关于推动与四川毗邻区县加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四川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169份,切实推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共同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1+5”合作协议,开通首条跨省城际公交,成渝中线、渝西高铁完成可研审查,渝万高铁全线可研批复文件近期将提交国铁集团党组会审议,成南达万高铁正在开展可研修编,兰渝高铁完成境内段可研编制,渝宜高铁完成勘察设计招标,渝贵高铁近期将完成境内可研初稿编制。二是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召开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座谈会,“一区”做大做强,“两群”做特做优。主城都市区明晰定位、突出重点,上半年投达产重点工业项目占全市93.6%,两江新区直管区和重庆高新区分别以4.8%和4.7%的经济增速领跑全市。主城新区工业快速恢复,10个区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三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编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实施方案》《2020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改革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夏粮实现丰收,生猪产能提速恢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大,已开工项目274个,施工面积占年度计划的53.6%。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有序推进康明斯大马力发动机、海装风电、ABB搬迁技改等重大项目建设,召开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获批筹建国家汽车摩托车发动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八大支柱产业6月当月增加值增速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产业二季度增加值月均增速达17.5%,电子产业上半年累计增速达8.6%,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110.6%,成为支撑工业回升的主要动力。工业效益明显改观,停产半停产规上工业企业中75家经营好转,规上工业利润与上年持平,增速较一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一季度的21位上升为第5位。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重庆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召开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启动市级数字文化产业园布局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等产业增速分别为39.7%、8.9%、11.9%,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取得新进展,联合微电子中心国内首发180纳米成套硅光工艺设计工具,全市首个保税研发检测项目中国天利保税检测中心正式投用,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正式揭牌。比亚迪20GWh动力电池、万凯年产12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材料、潍柴高速发动机及旧厂区迁建等百项重点项目如期投产。重庆国际生物城上半年完成工业投资增长71.2%,北大医疗创新谷建成投用,博唯生物HPV疫苗等重点项目临床试验加快推进。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召开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服务业逐渐恢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0.5%,较一季度提高3.9个百分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7%,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增长13.2%。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发展,三峰环境集团成功上市,新安洁新三板精选层过会,三峡银行获批上市,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进入创新层。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服务,中银金租落地,小米消费金融、农商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实现开业运营,盛宝金融科技公司落户签约。四是深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5万亩,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新改建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面积62.9万亩,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1640万亩,大力推动建设柑橘、花椒、茶叶产业数字地图和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累计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个,“三品一标”达65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3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达590个,“巴味渝珍”授权农产品459个,以“巴味渝珍”为引领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建成。黔江区等6区县入选商务部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4.9亿元、增长20%。五是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消费升级行动计划,落地落实消费扩容提质政策措施,市区联动发放消费券带动消费超过10亿元。启动主题汽车消费季等促销活动,出台鼓励汽车“以旧换新”、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举措,二季度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2%,长安汽车新款车型月销量过万,长城炮等地产车销售火爆。依托淘宝平台举办直播带货6.3万场,网络消费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40.7%,同比提高29.3个百分点。启动第五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暨2020年夏季旅游发布活动,推出100余项主题活动。

(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狠抓“两新一重”建设,加快推动投资放量,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投资增长0.2%,高于全国平均3.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升16.3个百分点,恢复性增长态势显著。一是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紧扣改善农村民生,整治提升农村旧房4.4万户,农田宜机化改造12万亩,新建“四好农村路”5999公里,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300公里,804个乡镇、8029个建制村全部开通农村客运,提前实现通客车率100%的目标。有序推进深度贫困乡镇重点项目,18个深度贫困乡镇累计开工规划项目2145个,完工1912个,完成投资75.11亿元。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加快实施,实施棚户区改造1.64万户,利用城市边角地规划建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60个,完成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投资985亿元,占年度计划50%。二是大力促进重点领域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1%,成为上半年稳投资的主动力。在建道路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1亿元,占年度计划52.6%,在建轨道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51亿元,占年度计划55%。工业投资下降4.4%,降幅进一步收窄。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工业投资亮点,占制造业投资比重28%,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6月单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均实现正增长。三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组织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视频连线活动,出台《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储备重大项目375个(已开工项目154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截至目前,在建项目174个、总投资2120亿元。新建5G基站3.2万个,5G基站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三一集团西南首个智能制造项目、吉利工业互联网总部暨数字化工厂项目落户两江新区。中国电子(重庆)软件产业园落户重庆高新区。四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和资金要素保障。积极承接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审批效能提升近60%,支撑项目投资1062亿元。狠抓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开展存量闲置、低效用地盘活行动,不断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印发《关于下达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规划(2020—2022年)和2020年度投资计划的通知》,进一步强化“项目池”与“资金池”对接。争取国家下达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91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74亿元。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07亿元。争取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跳磴水库、向阳水库和福寿岩水库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2020—2022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启动重庆市域(郊)铁路发展规划及开行公交化列车课题研究,启动广忠黔铁路前期工作,开展涪柳铁路、长垫梁货运铁路规划研究。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等法律法规。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成立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和11个指标专项工作小组,制定2020年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推动出台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及100余项政策措施。二是切实推进实体经济减负降本。上半年累计减免增值税约750亿元,惠及纳税人130余万户。累计为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涉及金额超过1600亿元,转贷近7000笔,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0亿元、缓缴税款超过41亿元。减免企业社保、医保费用超过98亿元,缓缴住房公积金14亿元。通过降低水电气费、减免房租、免收车辆通行费等,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超过35亿元、缓解企业项目开工建设资金压力超过140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公共资源监管改革。统筹推进全市招投标信用系统建设,公开招投标不良行为量化计分63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标准化试点获得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正式启动,使用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系统完成项目招标投标318个。四是推进金融改革。积极创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启动绿色项目(企业)标准制定。常态化推进政银企对接,支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建立制造业优质项目白名单制度。推进基础设施公募试点工作。建立绿色跨境融资工作机制。五是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制定《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基本完成商社集团、渝康公司混改。启动机电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渝富控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六是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非禁即入”。贯彻落实《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提前完成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上半年目标任务。七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已进入市政府审查阶段。启动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持续推进事后“红黑名单”逢办必查和联合奖惩。推进“信易贷”、“信易游”、“信易批”等“信易+”创新应用,丰富信用应用场景。

(六)持续提高内陆开放水平。一是拓展开放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上半年开行870班、货运总值361亿元,分别增长7.1%、47%,开行国际邮包专列14班次、运输国际邮包671箱,分别增长1倍、33倍,均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位。重庆东盟公路班车发车979车次、发运2203个国际标准箱、总货值达到4.8亿元,分别增长135%、135%和122%。“沪渝直达快线”优化缩短长江航运整体时间30%以上,上半年开行398班、运输集装箱8.6万标箱。开通重庆东盟公路班车中亚线。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恢复到80%、排名全国第四。二是提升开放平台。集中开工建设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口岸功能及重点基础设施系列项目,总投资60亿元。果园港鱼嘴铁路货运站集装箱首班班列成功发运,实现“中欧班列+江海联运”重大突破,运行时间较原欧亚大陆桥转海运方式缩短10天。江津综合保税区正式签约项目14个,协议引资52.4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额63.6亿元、增长5.5倍。珞璜长江枢纽港一期、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建成投用,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商品中心成功运营。三是稳外贸外资。召开稳外贸稳外资企业发展座谈会,制定稳外贸、稳外资12条支持政策,为外贸企业争取优惠贷款248亿元,有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外贸进出口由负转正,实现进出口总值2759.2亿元,增长3.5%,较一季度提高17.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5.2%、26.4%、3.7%。出台《重庆市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统筹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出“支持企业40条”英文版操作细则一键查询,便于外资企业及时了解并享受政策红利。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6.3个百分点,FDI位居西部第一。

(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编制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与中科院签订合作纪要,确定共同组建领导小组及推进工作办公室,统筹中科院科技资源在渝集聚发展,按照“1+N”模式共建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签约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对接引进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等创新平台,引进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43个,布局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基地296个(国家级7个),论证遴选在渝高校院所拟落地建设项目44个。二是加快集聚优质创新主体。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突破。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论证,超瞬态实验装置上报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新增科技型企业4120家、总数达21043家。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8家、累计达73家。“一企一策”助推联合微电子中心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200余人。三是提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编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首批73项重大项目,发布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引进高端创新机构7家、累计24家。推动中国农大与渝北区合作,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专家函评。新增綦江市级高新区,获批3家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四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集聚新型研发机构40余家、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43名、先进技术124项。新增市级孵化平台20家、国家级孵化平台17家,分别累计达到375家、75家。实施创投基金投资项目1204个、金额近150亿元,为3791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13.36亿元。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条措施,遴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是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深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完成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评估工作,积极推动广阳岛申报2020年第四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完成营造林任务457.3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71.5%。加快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申报实施11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探索开展河道砂石开采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持续推进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妥善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二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整治完毕205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提前半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整治目标任务。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至76.5%,规模养殖场和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1.2%、100%。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城市排水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94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89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39座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分别超过100万吨、520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完成30座水厂、90个水样抽样检测,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8%,超过国家标准3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三是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出台《关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扎实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加快制定《重庆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深化碳市场制度体系改革,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试点碳市场上半年累计成交量23.37万吨,累计成交金额582万元。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完成气象旅游资源评价清单。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和生态地票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唯一上榜2个案例的省市。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出台社保“减、免、缓”和中小企业援企稳岗政策,同步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城镇新增就业32.1万人,达到序时进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1.98%,较5月初提高24个百分点。二是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有序推进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全部纳入试点。150家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北碚、渝北、万州申报成为国家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大田湾体育场、重庆广播电视发射新塔、重医附一院一分院迁建、市疾控中心迁建工程、重庆中医药学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统筹实施住房保障,新增提供1.04万套公租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分配,提供0.28万套公租房统筹用作安置房。加强人才安居工作,推进出台《重庆市人才安居实施意见》,指导区县和单位累计筹集面向高层次人才供应的人才公寓2万套,向青年人才提供定向配租住房4.55万套。三是及时解决社会高度关切的民生问题。保障“米袋子”和“菜篮子”供给,完成市级冻猪肉储备5500吨,投放冻猪肉1891吨,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79万人次,猪肉价格已由年初的34.5元/斤回落至目前的25.7元/斤。

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经济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但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后续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世界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内外需同步走弱导致经济循环不畅,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

(一)外部环境变化加大了发展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外贸外资稳定难度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有所增加。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境外疫情扩散蔓延造成“外防输入”压力较大,多国政府采取货物贸易限制性措施,外需低迷对外向型企业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国家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增加了我市产业链外迁风险。部分外贸企业前期积压订单集中释放后,新订单接续不力问题比较突出。

(二)社会有效需求恢复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消费和投资信心恢复较慢。需求端恢复速度明显弱于供给端,消费总体弱于投资。经济恢复过程中疫情“内防反弹”压力长期存在,对由点及面扩散风险的担忧,将不同程度地引发居民消费心理和企业经营心态的波动,影响市场信心。居民存款余额增长13.5%,快于收入增长。利润下滑限制企业技改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主要表现在复产不达产、经营不增收。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仍在延续,部分行业特别是与终端消费关联度高的行业还在消化疫情带来的需求不振、订单下滑等影响,库存积压明显增多,运营面临较大困难。由于自我积累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中小微企业订单缺乏、营业额骤减问题十分普遍,很多企业反映,资金链吃紧、偿债能力下降严重威胁企业生存。

(四)重点领域风险有所积聚,主要表现在就业和增收压力上升、财政运行压力加大。多数行业用工需求走弱、市场招聘普遍紧缩,隐性失业状态增多,低技能人员失业风险增加。居民增收压力加大,特别是农民工、一线工人收入减少。随着企业利润下滑,市和区县财政收入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五)民生领域仍有欠账,主要表现在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等仍有短板。城乡差距仍在拉大,“一区两群”互联互通水平不高、协调发展机制亟待提升。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污染防治任务较重。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仍有欠账,“一老一小”等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上半年经济活动造成较大冲击,上半年大部分经济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存在较大难度。尽管疫情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我市经济发展“底盘稳”“动力强”“韧性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政策利好看,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中央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等系列政策措施,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为我市经济恢复和提振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从战略机遇看,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合作项目有序推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相关工作已开好局、起好步,将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发展潜力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快建设,“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将为经济加快恢复性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综合判断,下半年将延续加快恢复性增长态势。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抓住用好国家支持的政策机遇、产业升级的转型机遇、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稳住基本面,培育增长点,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一)坚定信心抓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从危机困难中抓住和创造机遇。密切对接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争取将一批关系全局和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政策纳入规划纲要。筹备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9个合作平台建设。编制出台“一区两群”各片区建设行动方案,推动“一区”做大做强、“两群”做特做优。

(二)抓企业稳就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把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作为“六保”的重要抓手,把培育规上企业作为抓经济的硬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停产半停产规上工业企业的困难。在评估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出台“升级版”涉企政策,进一步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引导金融行业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推动应急转贷、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放量。贯彻落实企业家座谈会精神,研究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力度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压减工程建设等领域企业资质资格,深化“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规划用地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实施“以工代训”稳岗计划。引导新职业发展,加强新职业培训。

(三)抓工业经济运行,持续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狠抓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发展节约型、绿色型、智能型新材料产业,推动消费品产业创品牌、拓市场,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补短板,大力引进供应链关键企业。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推进华为鲲鹏计算生态体系、腾讯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中国软件名园步伐,扎实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工业中长期贷款。加快培育引进总部经济和税源型企业。发挥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四)抓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两新一重”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7大板块、21个专项、375个项目。加快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成渝中线、渝西高铁、轨道交通四期规划项目、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等项目年内开工。稳妥推进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持续抓好技改投资,实施一批新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加快国债项目建设进度。

(五)抓扩大消费,积极提升市场活力。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多元化需求,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蕴含的巨大潜力。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和二手车流通。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幼服务。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消费业态,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有序发展。精准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文化艺术等夜间消费业态。

(六)抓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启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加速发展两江协同创新区。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水平。全方位加大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加快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基地落地建设。选择一批有潜力的企业重点培育,支持在科创板上市。

(七)抓对外开放,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提速建设中新互联互通国际超算中心。研究出台稳外贸稳外资的新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保住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开展外贸产品内销活动,简化内销认证流程。高标准筹办2020线上智博会。着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落实、优化完善前期各项政策,坚持稳存量和促增量相结合,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围绕重点支柱产业,积极强链延链补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高标准筹办市长顾问团年会。

(八)抓投融资改革,强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化政府项目投融资改革,深化与国开行、农发行合作,拓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融资。创新市场化融资产品。更大力度推进“三资统筹”,发挥好现有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撬动金融要素。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力度。争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监管质量。

(九)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深化“定点攻坚”和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剩余脱贫任务,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整改各类问题,确保按时对账销号。高质量做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督查,试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坚决防范经济金融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严密防范债务违约风险。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此外,精准扎实做好防汛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