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强市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0年09月09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强市工作情况的

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0年3月25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强市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会后,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市政府把落实审议提出的问题整改、建议贯彻作为推动人才强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唐良智市长亲自部署,屈谦副市长多次组织市委人才办、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部门专题研究,明确整改责任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抓落实,扎实推进人才强市各项工作,全市人才数量进一步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和不足整改情况

(一)关于“人才结构不够优”的整改情况。一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基地稳定支持改革试点,新增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4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96家。新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渝建设研发机构31个、累计达到65个。实施研发投入激励方案,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等政策知晓度和享受面,科技型企业达到16918家、增长53.4%,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3100家、增长24%。二是大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促使7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引进北京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合举办二级学院6个,累计建成“协同创新中心”48个,新增ESI学科排名前1%学科10个,其中重庆大学工程学进入前1%,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的工程学首次进入前1%。支持高校牵头实施国家或市级科研项目2041项、财政资助7亿元。三是深入推动产教协同发展。围绕智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高水平新工科高校4所,启动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群30个,立项建设43个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学生规模达到25万人以上。出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校企合作实施办法,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示范性职教集团20个、“双基地”120个,新增“双师型”教师2463名。出台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24条措施,下派各类专家人才3000余名,为基层一线培养、招募紧缺人才4000余名。

(二)关于“政策落实有差距”的整改情况。一是唱响“重庆英才”品牌。成功举办2019重庆英才大会,180余名全球知名科学家、大学校长、“独角兽”企业负责人等重要嘉宾和1.5万余名优秀人才参会,现场约引进紧缺优秀人才683人,项目248个。二是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活动。实施海外引才专项行动,开展“千名博士重庆行”“民营企业引才服务月”等活动140余场,全年引进紧缺优秀人才7000余名。三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1+10”分类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单列评选。畅通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353名特殊人才获得高级职称。完善市属高校绩效考核及分配办法,20项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67家试点医院医务人员待遇年均增长10%。

(三)关于“人才政策待完善”的整改情况。一是整合推出重庆英才计划。制定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5个子项目实施方案,评选首批重庆英才389名、团队95个。二是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5年共同出资2亿元,启动实施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设立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三类人才项目,为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开辟专项渠道。设立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布局自主权。给予37所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00万元,用于自主布局研究重大项目。2019年全市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奖数量和等级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是推动人才政策科学化。推动补齐青年人才“塔基”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塔尖”政策,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竞争力。

二、工作建议贯彻落实情况

(一)关于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是树立正确导向。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全过程,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举办全市人才工作骨干培训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把好工作航向。二是压实各级责任。研究起草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引育、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指导。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探索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全面总结宣传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人才工作成就,推出“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设立重庆“名人堂”,出台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加强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切实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二)关于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培养产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再教育深造、委托培养、定期培训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出台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挥国家级服务专家基地示范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家服务活动。二是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高校与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二级学院,开展专本贯通、分段培养智能产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大力培养大数据智能化人才。三是着力培养紧缺实用人才。精心实施乡村人才“虹吸”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工程等“四大工程”,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分别建立本土人才库并实行定期动态管理。探索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创业街)、首席专家工作室(专家工作站)、农学博士(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人才平台。深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

(三)关于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加强人才计划管理。启动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工作。鼓励区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开展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人才目录编制。研究完善重庆英才管理办法,及时启动第二批重庆英才计划遴选支持。二是拓宽引才引智渠道。推动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依托笔电、软件、芯片、手机、装备等招商机构建立引才小组。通过惠普、思科、京东方、海康威视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吸引海外高层管理研发人才来渝。引进紫光、腾讯等世界500强带动企业来渝建立研发中心。研究编制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加快推进两江新区、永川区、猪八戒网络公司3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打造各类创新平台36个,培育引进项目175个,集聚创新创业人才3800余名。三是加大人才激励力度。2019年市级人才投入12亿元,较上年增加20%以上。加大乡村教师、全科医生、农技人才等培养投入力度,2020年起将公办技师学院4—5年学生公用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加大市属高校7个B+以上学科以及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科支持力度。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绩效总量一年一核定,落实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2020年人才项目预算明确各类人才项目绩效目标。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规范体系。一是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一产业一人才计划”,编制全市制造业人才需求指导目录(2019—2022年),引导高校加强“新工科”建设。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专技人才、技能人才评价立交桥,完善科研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机构、学科、人才评价制度。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研究出台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扎实推进3万套人才公寓筹建,加快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开展《重庆市人才工作条例》立法调研。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扎实抓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