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0年09月09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

《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0年3月25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渝人办函〔2019〕39号)要求,市政府组织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国资委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

2019年6月,市人大对《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形成了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评议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唐良智市长第一时间提出工作要求,屈谦副市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审议意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确保整改到位。在整改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研究办理审议意见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对标对表,强化落实。诚恳接受审议意见指出的每项问题,按照整体工作部署,突出工作重点,细化整改措施,及时印发整改通知,明确责任单位、整改内容、整改目标和时限。市政府办公厅跟踪督办,确保能整改的事项尽快整改到位,短期内不能整改到位的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抓好六项具体整改

2019年,我市10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入选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这是重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我市职业院校中,有2所入选教育部“教学管理50强”,2所入选“学生管理50强”,1所入选“实习管理50强”,2所入选“育人成效50强”,3所入选“教学资源50强”,3所入选“国际影响力50强”,2所入选“服务贡献50强”。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院校获中职组一等奖和奖牌总数分别名列全国第七和第九位,高职组一等奖和奖牌总数分别名列全国第五和第六位。

针对审议意见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我们逐一对照落实。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2项措施,促进“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问题解决。一是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2019年我市承办了教育部以“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30多家中央和市级媒体参与报道。承接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议,提升重庆职业教育影响力。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民终身教育活动周等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走进职业学校,了解职业教育,改变认识偏见。二是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按照职普招生大体相当原则,加大中职招生力度宣传力度,2019年完成中职招生15.04万人,完成率123.31%。2019年市属高校录取高职学生18.23万人。目前,全市中职学校180所,具有招生资质的127所,在校生41万余人;全市普通高中256所,在校生60余万人。

(二)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采取5项措施,促进“部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问题解决。一是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市发展改革委落实中央资金2.05亿元,安排市统筹资金2625万元,支持10所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中央资金8000万元,支持渝东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公共实训基地和合川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安排市统筹资金7500万元,支持5所公办高职院校建设学生宿舍。二是进一步规范技工学校管理。制定出台“1+9”配套管理办法,实施技工院校质量提升与年度报告制度和年度检查制度,组织召开思政课座谈会和第一课活动,评选教学教研成果223项,引导技工院校内涵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定期发布过剩预警和鼓励发展专业目录。建设中职市级重点(特色)专业、高水平骨干专业、紧缺骨干专业,全市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率86.4%,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我市重点产业的覆盖。引导高校紧密贴近产业发展,科学设置专业。四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市建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4个、市级76个。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4门、市级60门。五是办好国际国内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并于赛后在全国率先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技能研究院。我市培养选手征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4金4银2铜3优胜共13枚奖牌,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举办“巴渝工匠”杯第六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辐射带动20余万人参赛。

(三)建立健全机制,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4项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问题解决。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出台《重庆市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二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实施职业院校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国培和市培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员轮训制度和定期企业实践制度。三是开展评优评先。评出优秀教师61名、优秀班主任39名、优秀教育工作者33名。四是加大教师引进培养力度。实施高职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双千双师交流计划”。

(四)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认定和培训市场。采取3项措施,促进“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培训市场还不完善”问题解决。一是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署,积极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二是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2019年组织9240名职业院校学生参加15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开展年度检查评估工作,推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专用存款账户制度,整改民办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

(五)推进协同育人,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力度。采取5项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不充分”问题解决。一是开展办学水平评价。将校企合作情况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在院校设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校评价、人员考核等方面提出要求。二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200多所职业院校与5000多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召开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改革经验总结复制推广现场会。三是校企合作项目纵深推进。全市24所职业院校纳入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100所中职学校进行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建设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3个。中高职建设市级“双基地”120个,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20个。四是加强在职职工培训的校企合作。落实规模以上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责任。实施“五领”人才培训助推行动。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专项创业培训。五是建立产教融合工作保障机制。建立服务产教融合工作保障制度。指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参与职业院校质量评价,落实职教师资进厂实践岗位。

(六)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将职业教育配套政策落地落小。采取6项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政策配套和落实还不到位”问题解决。一是完善生均拨款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出台公办高职院校绩效拨款资金管理办法,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37万元,并对医药类、艺术类高校予以倾斜,单独设置上浮系数。3年累计投入1.5亿元,支持100个高职骨干专业建设。出台公办技师学院第四及以上学年全日制学生生均经费补助办法,按6000元/生·年的标准补助生均经费,加大财政对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二是深入开展全市职业教育调研。认真剖析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及时征求有关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意见,跟踪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态,初步形成促进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三是加大对涉农职业学校政策支持力度。对中职涉农专业,实行免学费政策,助学金分配时予以倾斜;对高职涉农专业,在落实学生资助支持政策时给予重点倾斜。四是加强涉农职业培训。涉农职校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社会培训,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五是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扶贫工作重点区县乡镇事业单位就业,按实际学费补偿或代偿,最高可补助24000元/人,每年向基层输送200多人。对定向招收的农村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学费和住宿费,补助生活费6000元/年,年补助近2500人。六是加大财政激励政策支持力度。2019年市财政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计划”投入超3.5亿元,支持校企合作。落实市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对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减免政策。

三、持续推进,不断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下,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继续完善政策法规制度。推进《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保障水平。研究制定重庆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努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制定《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30个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不断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强化产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根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要求,引导职业院校适应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开设更多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领域专业和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专业,进一步引导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三)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修订中职教师招聘管理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创建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扩大中职学校选人用人自主权。进一步强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抓好“国培”和“市培”项目,引导中职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引导教师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进一步落实好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和定期企业实践制度,推动校企人员流动互派。

(四)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制度。打造一批对接我市支柱产业、办学优势明显、位居市内同类前列的专业点,成为国内领先的高水平骨干专业。研究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标准和奖励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将学生顶岗实习和新业态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引导企业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完善用工制度,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乐于在技术技能岗位就业。

(五)加大校企合作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既定的校企合作财税优惠等政策。加大宣传和公开力度,加深职业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财税优惠等政策的理解。尽量减少职业院校和企业政策优惠申报证明材料,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期限。加强绩效管理,落实中央做好绩效管理有关工作精神,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对绩效较差的项目减少预算资金直至取消,并对项目单位一般性项目预算给予惩罚性扣减。

(六)推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分别在2020年、2021年培训50万人次、60万人次。加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19年至2021年累计培养10万名企业新型学徒。加强培训能力供给,将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行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承训主体。做好培训监管,通过购买服务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并及时公开。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