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强市工作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人才强市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年9月23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 陈元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市人才强市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部署和陈敏尔书记要求,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事业用才、政策引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为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提供重要支撑。截至2018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27.6万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29.6%;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86.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0%;高技能人才99.7万人,占技能人才的27.7%。其中“两院”院士16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14人、“万人计划”人选100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10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44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
(一)围绕统筹协调,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唐良智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文容和副市长屈谦任副组长,统筹推进人才强市工作。二是完善人才政策。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市级部门配套印发了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配套方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人才政策体系。三是强化目标考核。建立考评机制,将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级部门及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制定了市级部门季度考评细则和区县年度考核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二)围绕“高精尖缺”,加强高端人才引育
一是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施国内外科学家引育工程,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以联合办学、协同创新、“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及团队,全年新增“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52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61名。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主办2018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引进高层次人才268人、项目163个,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成果最好的国际性人才交流盛会。开展“博士渝行周”“民营企业引才服务月”“海外优秀人才(项目)对接会”等系列引才活动200余场,全年引进紧缺优秀人才6523人。设立海外引才联络站、海智工作站69个,聘用“引才大使”10名,推进人才引进常态化。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着力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3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7个;新设市级专家工作室41个,累计遴选支持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62个。
(三)围绕产业发展,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一是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实施“渝商名家”成长行动,举办市属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家赴德国专题培训班、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等高层次人才培训,全年培训市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500余人、民营企业家700余人。二是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需求,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培训计划(2018—2020年),培训2000余人次。围绕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全年培训中小企业人才近2万人次。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新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32个,全年培训急需紧缺专技人才3000余人。三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市政府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举办“巴渝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120场次,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2000余名。加强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建设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国家职业训练院、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51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选拔培训基地13个。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等试点,培养产业人才8321人,占全国41.6%。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培训技能人才10万余人次。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重庆培养的技能人才赢得4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创历史最好成绩。
(四)围绕行业需求,加强实用人才开发
一是实施青年人才筑梦工程。新增就业见习基地926家,发布免费创业工位5000个,吸引13.5万名青年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6个,新招收博士后442人,出站留渝比例达73%。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计划”,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7个,择优资助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177个。二是加强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万名社工专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人才3000余名,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达到5.5万人,同比增长22.43%。围绕重点学科、创新平台,聚焦一流团队和人才,实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开展教师团队培育,全市专任教师达到35.6万名,同比增长2.1%。实施医学“领航人才”“枢纽人才”“守门人才”三大工程,着力打造高端引领强、中端支撑稳、基层网底固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全市现有卫生人员27.3万人,同比增长7.06%。优化整合文化旅游人才项目,分层次遴选培养支持领军人才、青年优才、后备人才,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人才项目,全市现有宣传文化人才15.4万名,旅游人才17.7万名,同比增长6.8%、8%。推动高校金融基础学科建设,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人才孵化平台,加大金融人才培育力度,全市现有金融从业人员31.8万名。三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建立“产学研、农科教”农技推广联盟18个,培育发展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100个。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引计划,全年回引优秀本土人才8893名。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2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统筹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科技扶贫千村特派员专项行动、医学守门人才培养工程、“首席规划师”等项目,每年选派近4000名专业人才赴基层服务。
(五)围绕激发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赋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建立“基数不变、存量整合、精准投放、保障急需”的编制管理新模式,盘活市属高校周转编制近3000个。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公立医院中选取部分单位开展岗位聘用考核试点,在岗位聘用中实现“能上能下”。二是创新人才评价。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研究设置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标准10个。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出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向各级用人单位下放评委会组建核准权和职称评审权限。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推进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将科研项目决定权、技术路线选择权、科研经费使用权与研发成果收益权赋予企业或产学研协同创新团体。探索实施国有企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实行人才特殊报酬单列清单管理。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明确了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市外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绩效支出、引进博士学位一次性人才补助收入等项目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事业单位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六)围绕“近悦远来”,加强人才服务
一是推动人才政策兑现。市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总计投入9亿元用于各类人才开发。优化“鸿雁计划”政策,享受对象由研发类扩大到管理类人才,兑现时间由“来渝1年后兑现”调整为“先兑现后清算”。优化引才认定程序,全年认定高端人才204人、兑现奖励2750万元,累计认定人才1200余人、兑现奖励2.1亿元。二是加强人才安居保障。出台人才安居政策,全市已筹集人才公寓5000套,为集成电路人才定向配租房源2.1万套。三是强化人才服务。建立人才“近悦远来”服务机制,构建多级联动的人才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新设专家服务基地7个,积极打造综合性院士专家服务平台。建成市、区县“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落实人才服务专员1200人,为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针对高端人才住房、子女优先入学、家属优先就医、就业等方面,实施人才服务证制度,全市已发放人才服务证1095张,提供服务7000余次。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人才强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审视我市人才发展情况,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人才结构不够优。目前在渝“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与周边的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份差距较大,高端人才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国家级人才平均不足1人。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技术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据测算,2019年大数据智能化等重点产业人才缺口达5.8万人。二是人才平台不够多。受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影响,我市大校、大院、大所较少,“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分别只有2所、4个,中央部门所属在渝院所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均少于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份。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偏小,居全国第17位。三是重才氛围不够浓。人才引育主要靠政府引导,用人主体引育人才积极性不高,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不够。部分用人单位仍存在重物质激励、轻人文关怀的倾向,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有待强化。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市委工作部署,以此次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计划实施,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强化重点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今后5年重点支持培养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000名,培育创新创业示范团队500个。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育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巴渝工匠”计划、“渝商名家”成长行动、青年人才筑梦工程、乡村人才振兴工程等人才项目,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队伍,加强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重点支持重庆大学培养1000名博士后。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今后3年培养职业技能人才150万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达到20万人。
(二)积极引进各类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完善引才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加大投入,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高质量办好中国国际智能博览会、重庆英才大会,搭建紧缺优秀人才引进平台。制定重庆英才引进培育奖励办法,激励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引育人才。出台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办法,加快建设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海内外优秀科学家来渝合作创业。
(三)优化人才发展平台
依托两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区。促进在渝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建设超瞬态物质科研等大科学装置,争取布局信息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大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发展平台功能。
(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加大人才专项经费投入。研究制定新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推进《重庆市人才工作条例》立法,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大力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高校试行编制周转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周转制度,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能上能下”改革试点。制定事业单位公开选聘工作人员办法。推进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改革人才薪酬分配机制,动态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管理,推动人才与创新创业要素对接。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出台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五)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落实“人才贷”金融政策,优化人才金融服务。高质量办好创新创业赛事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制定人才安居保障政策,配置3万套人才公寓。切实推进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便利化改革落地见效,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提升人才环境国际化水平。制定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强人才爱国奋斗精神教育,大力宣传人才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