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9年11月25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

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关于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

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年9月23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情况的报告,市人大民宗侨外委会同市人大农委成立调研组,分别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黎明、夏祖相带领指导下,于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赴渝东南民族地区五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了脱贫攻坚情况调研。调研组分别在黔江区,石柱、秀山、酉阳、彭水自治县召开5次调研座谈会;深入到18个深度贫困乡镇,通过走村入户、现场查看、召开院坝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实地调研;7月下旬,在市人大机关召开市级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了市扶贫办等15个部门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市人大相关专委会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基本情况

我市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心地带,包含黔江区和石柱、秀山、酉阳、彭水4个自治县,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6%;总人口24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61%;少数民族人口177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1.3%。渝东南民族地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五区县均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区县,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较大、发生率较高。2014年底有贫困村480个,占全市贫困村总数25%;贫困人口38.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23.3%;贫困发生率13.7%,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倍。截至2018年底,还有未脱贫摘帽贫困县2个;有贫困村15个,占全市贫困村总数45.45%;贫困人口41355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29.7%。

2017年8月,我市按照“三高、一低、三差、三重”的标准,精准识别了分布在14个区县的深度贫困乡镇18个,总面积2348.1平方公里,总人口31.25万人。18个深度贫困乡镇均处于我市武陵山和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1个,占深度贫困乡镇行政村总数的53%;有贫困人口10259户39608人,贫困发生率10.42%;其中,有17个乡镇的贫困发生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15个乡镇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所在区县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仍有1786户579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比全市高2.05个百分点。

渝东南民族地区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是我市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要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7年7月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截至2018年底,渝东南民族地区累计实现10.06万户41.1万贫困人口脱贫;黔江区,秀山、石柱自治县3个“国重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465个贫困村整体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7%下降到1.64%。截至2019年7月底,18个深度贫困乡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810人,实现85个贫困村整体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8.24%下降到2.13%。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基本解决,“三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市委、市政府以上率下,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出台我市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完善政策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担当。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带头抓脱贫攻坚工作。严格落实市负总责、区县抓落实的责任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部门联动攻坚、干部驻村帮扶的责任体系。22名市领导亲自担任指挥长定点包干深度贫困乡镇,常态化开展调研指导、督查巡查。市级部门深入开展行业扶贫,18个帮扶集团牵头部门选派18名副厅级领导担任深度贫困乡镇驻乡工作队队长,选派65名驻乡工作队员、88名驻村第一书记,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克坚中之坚。区县同步落实“双组长制”,贫困区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进一步压紧压实乡镇和村社抓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和直接责任,促进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

(二)加大政策倾斜,强化投入保障

给予渝东南民族地区倾斜支持。2018年,共安排民族地区五区县转移支付近200亿元,占民族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2017年以来,安排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9亿元,落实市级以上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3400万元,市级少数民族卫生补助费1060万元。落实中央民贸民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2017-2018年共贴息7928万元。设立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贷款贴息资金,每年切块下达区县2500万元。2018年,市政府出台优化区县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将民族地区五区县年度帮扶量从9080万元提高到17350万元。

给予深度贫困乡镇倾斜支持。从2018年起,市级层面连续三年每年为每个深度贫困乡镇新增补助2000万元。支持深度贫困乡镇开展农业保险,2018年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资金1.4亿元。18个深度贫困乡镇规划项目已开工建设1911个,累计完成投资75.4亿元,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3%、83%。

(三)着力做好“三保障”,强化解决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两不愁”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民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43元,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52元。针对“三保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把就学、就医、住房、饮水、兜底保障等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底线来抓。

1.教育扶贫方面

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没有因缺资金失学辍学现象。彭水自治县建立五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制定“一人一案”措施,保障非贫困失学儿童入学,同时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民族地区现有学校1104所,其中中职11所、普通高中16所、义务教育中小学483所、幼儿园594所;18个深度贫困乡镇现有学校46所,其中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7所、公办幼儿园8所。民族地区除彭水外均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督导验收,18个深度贫困乡镇学校20项底线条件均已实现达标,基本做到“义务教育有保障”。

2.健康扶贫方面

将全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实行“两升两降一取消”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倾斜性措施。设立4亿元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建立商业保险兜底保障机制,形成“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医疗保障体系。截至2019年6月底,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自付比例分别为9.09%、8.75%,特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为8.6%、11.50%。实行重病兜底保障机制,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兜底保障人数分别为52435人、3682人,保障率均为100%。依托医保报销系统建立了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平台,“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院范围扩大至贫困区县的所有医保定点公立医疗机构。

3.住房安全保障方面

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截至2018年底,民族地区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34万户,深度贫困乡镇实施危房改造5000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动态全覆盖, 2019年民族地区清查出C、D级危房443户,目前已完成改造277户,深度贫困乡镇清查出C、D级危房91户,正在改造中。按照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实施方案, 2019年底将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2020年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支持民族地区2018年完成搬迁任务19050人。建立深度贫困乡镇集中安置市级示范点7个,累计易地扶贫搬迁9991人。巫溪红池坝镇、彭水三义乡结合集中安置,配套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农庄,实现搬迁户就近稳定就业。

4.饮水安全保障方面

截至2018年底,民族地区累计解决11.18万户45.22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集中供水率达到8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不达标降至49户183人。

2016年以来,为18个深度贫困乡镇建成饮水安全工程2269处,基本解决了“有水喝”问题。截至2018年底,18个深度贫困乡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

5.兜底保障方面

对符合低保、特困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保障性兜底。截至2019年6月底,民族地区低保兜底保障扶贫对象5.33万人,特困供养1214人,临时救助914人次,切实兜住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18个深度贫困乡镇低保兜底保障扶贫对象7561人,特困供养485人,临时救助289人次,做到了应保尽保。实行“分户计算制度”,将未脱贫贫困户中的重病、重残等特殊贫困人口实行单人户纳入低保保障。

(四)着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强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1.产业扶贫方面

一是发展扶贫增收产业。编制了“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纲要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规划纲要,按照主导产业规划,发展形成一大批有规模、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如石柱中益乡形成中药材、干鲜果和乡村旅游三大扶贫长效产业体系,云阳泥溪镇形成以黑木耳为主的“三土”主导产业体系。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贫困区县创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5个、示范村点254个;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石柱、酉阳等贫困区县举办22期鲁渝协作非遗扶贫培训班,建成18个非遗扶贫工坊和苏州大学驻酉阳苗绣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如彭水三义乡培育发展“五小”非农经济和“五小”庭院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黔江金溪镇村(居)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在贫困区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60家,创建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470家,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四是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行土地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丰都三建乡全域推进“三变”改革,8个村(社)分别组建专业合作社,实施产业项目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为18个深度贫困乡镇量身定制“产业脱贫保”,承保贫困户9803户。民族地区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粮经比由以前的8:2左右,调整为现在的2:8左右,石柱中益乡、云阳泥溪镇调整为1:9,巫溪县天元乡调整为0.9:9.1。

2.就业扶贫方面

为贫困区县集中开展“百企进村送万岗”等招聘活动1000余场次,组织2.2万户企业入场招聘。开发农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人员1736人。选择20所优质技工院校与贫困家庭对接,动员贫困家庭“两后生”免费接受技工教育。组织贫困人员参加就业技能、特色工种和岗位适应性培训9477人,转移贫困人员到山东就业616人,山东帮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928人。截至目前,民族地区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率分别达到69.2%和71.3%,比全市水平分别高1.5和3.6个百分点。

(五)切实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方面,民族地区已初步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骨架。建成高速公路528公里,对外出口通道5个,普通公路总里程29626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15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网人口密度111公里/万人。长江和乌江河流航道完成整治总里程210公里。目前,秀山至松桃、石柱至黔江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黔张常、渝怀铁路二线涪陵至梅江段正在加快建设,渝湘高铁主城至黔江段已开工建设,黔江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在建设。能源方面。规划新建及改造民族地区农网改造工程10千伏线路469.7公里,配电变压器434台,低压线路894.8公里,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高。涪陵白涛至彭水至黔江至酉阳页岩气支线输气工程加快推进。水利方面,黔江罗家堡水库、彭水龙虎水库和阿蓬江黔江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彭水靛水新城乌江滨江段防洪治理工程等项目正在建设。环保方面,争取中央补助资金9510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完善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了2.7亿元市级以上资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

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共安排交通建设项目52个计842公里,已开工项目44个计757公里;安排通组公路2234公里,已完成1863公里。927个村民小组已解决通达,通达率97.3%;837个村民小组已解决通畅,通畅率87.8%。153个行政村已经实现通客车,行政村通客车率91.27%。实施农村水土保持、小水电扶贫等水利工程项目489个。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新建及改造配电变压器301台,10千伏线路413公里,低压线路681公里。实现4G网络信号全覆盖,87个行政村人口聚集区光纤覆盖。

(六)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

去年底,中央第四巡视组对我市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并反馈意见,指出我市脱贫攻坚存在4方面13项问题。市政府及其部门和有关区县按照市委提出的56条、175项整改任务,落实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推动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动”整改落实。截至今年7月10日,已完成整改104项,正在推进整改71项,完成率为59.43%;28213个对象化项目化问题,已整改12803项,完成率为45.4%。针对2018年国家脱贫成效考核指出的59个具体问题,提出133项整改措施,逐项挂单整改,截至今年7月10日,已完成整改具体问题29个、完成率49.2%,完成整改措施83项,完成率为68%。

三、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随着脱贫攻坚逐步向纵深推进,攻坚难度递增,也要清醒认识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较重

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全部处在国家武陵山和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一是脱贫摘帽、出列、销号的任务较重。截至2018年底,民族地区的酉阳、彭水还未整体摘帽,贫困发生率分别为3.08%、2.45%,15个村未整体出列,11262户、41355人未脱贫销号。18个深度贫困乡镇还有6个村未整体出列,1786户、5798人未脱贫销号。其中,酉阳车田乡、巫溪红池坝镇贫困发生率为 7.93%、5.2%。二是稳定脱贫难度较大。经过多轮奋战,已做到贫困户能扶已扶、能脱已脱,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截至2018年底,民族地区五区县有6365户因病致贫,占56.9%; 有754户因残致贫,占6.69%;有672户因缺少劳力致贫,占5.96%。同时,有232户、881人返贫。18个深度贫困乡镇因病、因残、因缺少劳力致贫分别占到57.78%、10.4%、4.2%。三是收入差距明显。2018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6元,民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9143元,比全市少7243元;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人均可支配只有9952元,收入最低的城口县鸡鸣乡仅有7279元。

(二)“两不愁三保障”仍需持续巩固深化

教育扶贫方面。一是调研中发现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控辍保学成果巩固难度较大。二是少数地方在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上还存在一些不精准、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对跨区域跨区县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三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基础设施滞后,生均公用经费不足,彭水自治县还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督导验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大班额较为普遍,部分幼儿园户外活动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健康扶贫方面。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因病致贫返贫占比高,酉阳自治县因病致贫9927人,占比53.5%,因病返贫48人,占比41%;彭水三义乡因病致贫229人,占比66.57%;武隆后坪乡因病致贫70人,占比47.3%。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能力不强、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突出。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有13个村卫生室未达标,有4个村卫生室无执业村医,有50个乡镇卫生院无全科医生。民族地区为保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自付比例不超过10%,利用贫困区县涉农整合资金,建立了10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的健康扶贫基金进行兜底。今年市级将“医疗保障”纳入负面清单事项,并规定纳入2019年度整合方案的资金不得安排用于负面清单事项,区县反映健康扶贫资金筹措压力比较大。

住房保障方面。截至目前,民族地区还有192户C、D级危房没有完成改造,其中,石柱自治县39户、酉阳自治县58户、彭水自治县95户,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贫困户建房面积超标和建房负债过高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整改起来还有相当难度,目前整改速度慢,畏难情绪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出台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饮水保障方面。一是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自然条件差,如奉节平安乡、彭水三义乡、酉阳浪坪乡等几乎全境为灰岩地层,容易发生季节性缺水问题。2018年,有7个深度贫困乡镇不同程度受到季节性缺水影响,少量工程出现断水现象。二是供水保障总体水平较低,建成的饮水工程中,简易工程1269处,占工程总量的56%;村民自建饮水设施和直接饮用山泉水的人口有8.04万人,占乡镇总人口的26%。三是运行管护是农村供水的薄弱环节,除乡镇水厂外,其他供水工程以村社及农户自主管理为主,水费收取率很低,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知识,难以形成可持续的长效运营机制,常常造成“管理型”缺水。

兜底保障方面。兜底保障离精准救助要求还有差距,仅凭申请家庭主动申报、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入户调查、邻里走访调查了解,精准度还不够高。

(三)产业扶贫基础不够扎实

一是人、地、钱统筹不够,整合不够,作用发挥也不够。人的问题。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劳动力比较缺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短缺,产业发展带头人不多,留守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就业意识不足,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难度很大。地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建设项目受自然保护区政策影响无法正常实施。在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中,万州龙驹镇、云阳泥溪镇、彭水大垭乡、秀山隘口镇、石柱中益乡、丰都三建乡和奉节平安乡等7个深度贫困乡镇涉及林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9万亩。经初步统计,涉及规划项目122个。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受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影响无法落地。如万州龙驹镇从山东引进扶贫车间,由于厂房和库房不够而无法扩大生产量,要新建扩建厂房却面临着土地保护问题。黔江金溪镇拟扩建桑蚕饲养车间,由于建设用地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只能放弃扩建项目。钱的问题。现在财政方面的投入已尽力而为,但是业主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贫困群众对信贷的认识不足,小额信贷利用率不高,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小额信贷贫困户覆盖率不足50%。

二是产业支撑还需要大力提升。第一,对产业的确定还不够科学。没有突出产业发展的地域性和特色性,项目存在单一、同质化的现象。第二,产业管护不到位。只重建,而轻管,特别是在农业技术应用和培训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第三,农业“接二连三”不发达。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是我市扶贫产业发展的短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还有差距,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发挥不够好。第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到位。部分地方产业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有8个乡镇特色产业贫困户户均投入不足1万元,有6个乡镇主导产业未实现对贫困人口全覆盖。农村“三变”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部分产业短期内难以见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且缺乏启动资金。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如何分配,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包括现在的“三变”改革试点,资产的性质和资金的投向,基本是企业说了算,农民说不上话,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帮农民说话的分量也不够。

(四)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民族地区对外运输大通道能力有限,与国家快速铁路网络联系不畅,民航航线数量偏少,旅游集聚辐射能力偏弱。高速公路里程较短,面积密度较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为5.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受地理地形条件影响,农村公路建设投资高,难度大,村民小组通达通畅建设任务还较重。“四好农村路”建设筹资压力大,民族地区资金配套本就困难,加之近年来水泥、河沙、碎石等建材价格大幅上涨,成本显著上升,部分区县政府因负债受红线管控筹资困难。石柱中益乡、彭水大垭乡等部分深度贫困乡镇交通项目建设,受自然保护区政策影响,项目推进困难。有的项目推进力度不够,如酉阳浪坪乡至大河口新建工程公路项目(一桥四遂),一期总投资2.6亿元,建设里程5.5公里,由于专项资金缺口大,项目至今未动工。

(五)扶贫干部工作压力较大

在调研中,扶贫干部普遍反映工作压力较大。一是工作监督造成的压力。有的驻乡扶贫工作队反映,各类调研、考核、检查、审计名目繁多,标准不统一,而且次数频繁,两年有100次以上,扶贫干部90%的工作时间都投入到各类反馈问题整改资料报送中,不堪重负。扶贫集团各单位重视贫困乡镇的工作是好事,但有的单位动辄组织十几人、几十人的队伍到乡、村去走访慰问,使乡里和工作队应接不暇。高频率高强度检查、走访、慰问,使乡、村各级干部在工作中畏手畏脚,导致脱贫攻坚“肠梗阻”问题严重,工作效率下降。二是群众满意度考核造成的压力。有的干部反映,部分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有的是因为没有直接享受到好处表示不满意,有的是因为被退出政策享受表示不满意,有的是因为与正在享受政策的贫困户有私人矛盾而表示不满意,泛泛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指标不够科学。三是组织、家庭应给予扶贫干部足够的关怀。很大一部分驻乡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在条件艰苦的深度贫困乡镇参与脱贫攻坚两年以上,他们为此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奉献,希望得到组织和家庭足够的关怀,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做好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加大工作力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

我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如期脱贫、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繁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讲话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聚焦目标标准,压紧压实责任,从严从实从细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思想工作上要再发动、再加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一刻不放松打好脱贫攻坚战。精准施策上要再细致、再用功,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行“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做到精准发力,提高脱贫实效。基础工作上要再细化、再夯实,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意识,认真解决影响脱贫的短板问题和制约性因素。群众工作上要再引导、再加强,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真正把好事办实办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干部作风上要再转变、再提高,严抓“两个责任”落实,严肃工作纪律执行,促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二)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全面摸清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逐项解决,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第一,教育扶贫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要实现办学硬件与软件条件的双重改善。进一步加大力度,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精准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特别是落实好跨区域跨区县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提高市级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承担比例,增加民族地区教育专项支付。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学前教育、乡镇寄宿制学校、职业院校建设,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学生寄宿条件、食堂餐饮质量等,并适当增加生均公用经费。加大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教师选拔培训力度,鼓励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第二,健康扶贫要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走可持续道路。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全面医保体系、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政策的衔接机制,做好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病方便。同时,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强化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第三,危房改造在实现住房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在实用性和宜居性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危房动态监测,摸底排查底数,按既定方案实施改造计划,确保2020年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二是市级出台具体指导方案,切实解决我市贫困户建房面积超标和建房负债过高的问题,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三是改造过程中,要加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配套设施尤其是水电资源建设,着力保障贫困群众居住环境的宜居性和便利性;要充分研究民族地区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通过房屋建设整体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提升村庄整体风貌。

第四,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饮水安全有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饮水工程投资仅相当于“十二五”期间的五分之一,区县筹资压力大,很多工程设施因陋就简,配套设施不全,仅能满足基本达标验收条件。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加大本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质量,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季节性缺水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杜绝“管理型”缺水问题。

(三)继续做好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的大文章

一是发挥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特色就是优势,依托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中蜂、辣椒、蚕桑、中药材、高山果蔬、生猪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增强举措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使“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更加多元、便民、实际,以“+农户”方式灵活运作产业项目。推广特色种植+家庭养殖、劳务收入+股份分红、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多组合多品种产业增收模式。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车间进乡进村,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二是发挥民族文化旅游优势。充分利用酉阳桃花源、彭水蚩尤九黎城、秀山洪安边城、黔江濯水古镇、石柱黄水自然保护区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黔江区板夹溪十三寨、石柱县冷水镇八龙山寨、秀山县清溪场镇大寨村、酉阳县河湾山寨、彭水县鞍子苗寨、武隆天池苗寨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资源,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全域旅游宣传,把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是发挥民族政策扶持优势。充分利用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贷款贴息、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引导支持酉阳酉州苗绣、秀山晶珠苗绣等一批民族文化企业发展,组织专门力量研发、规范土家、苗族特色餐饮品牌推向市场,带动群众致富。

四是研究出台一批新的产业扶持政策。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研究制定企业和农户利益分配制度。研究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有效举措,为贫困地区农业的接二连三提供有效支撑拓展农业保险业,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全覆盖。拓展农业担保业,完善担保贷款融资运行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支撑能力。把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为贫困地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增收。拓展“大数据”运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有效化解气候风险、市场风险,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收益,有效防止大面积返贫风险。

(四)强化基础设施,切实补齐发展短板

继续加强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优化交通投资支出结构,完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力度,明显提升通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石柱至黔江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彭水至酉阳、石柱至彭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区域内“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步建成交通安全、排水、生命安全防护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要以通组路、产业路、村社便道为重点,根据各地区域面积、山川地理、乡村组间实际距离、贫困程度、工作难度等情况,分年度给予差异化支持。加快推进酉阳浪平乡至大河口(一桥四遂)公路项目开工建设。

(五)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积极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一是严把退出关。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瞄准脱贫目标,严把脱贫标准,规范退出程序,坚决防止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搞突击脱贫。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贫困人口退出后一段时间内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二是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加快出台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指导意见,开展健康扶贫与后续脱贫政策衔接、社会保障兜底长效机制、临界户享受优惠政策等研究,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体系。调研中发现,深度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得到巨大资金支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其邻近的贫困乡镇却因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对此,有关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精准脱贫是手段是过程,实现乡村振兴是目标是归宿,做好二者之间的过渡衔接至关重要。要加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衔接、制度衔接、工作衔接,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实现城市与农村均衡发展,达到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四是进一步加强扶贫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我市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扶贫干部(包括乡镇干部和驻乡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宣传、关怀等工作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建强村级组织,培养和吸收农林科技、文化旅游等专业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推选敢担当、负责任、能力强的人担任村组织负责人,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组织成员的待遇。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干部人才生活待遇,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区域内同级干部在经济待遇上基本平衡。本轮深度贫困乡镇脱贫帮扶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工作队、第一书记和乡镇、村干部的先进事迹,有的感人至深。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利将来。对其中表现好且有突出贡献者,要重用提拔。

五是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法治保障。我市于2010年颁布《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为推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扶贫领域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条例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扶贫领域的专门法律,但现行有效法律中,有39部法律的相关规定涉及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扶贫开发投入及扶贫资金监管等工作。此外,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也有大量关于脱贫攻坚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条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最重要的法律依据。要结合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对《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进行研究论证,并为乡村振兴作好立法准备,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