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
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年9月23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扶贫办主任 刘贵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民族地区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概况
全市共有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和彭水县,以及1个参照民族地区管理的区——黔江区(以下称5个民族区县)。5个民族区县均位于武陵山片区,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以下简称国重县),共辖18个街道、150个乡镇。2014年末农村户籍人口223.9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8.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7%,比全市14个国重县平均贫困发生率高0.7个百分点。
2017年8月,按照市委及陈敏尔书记要求,参照国家认定深度贫困县的标准,即“三高、一低、三差、三重”(“三高”即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村占比高;“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三差”即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差、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差;“三重”即低保五保残疾等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在全市14个国重县中精准识别18个深度贫困乡镇。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共辖17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91个,总人口31.25万人,2014年贫困人口5.6万人。
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视察重庆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围绕“四个深度发力”,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抓好各类问题整改,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减贫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5个民族区县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6万户41.1万人,占全市减贫总数的24%;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7%下降至1.64%,降幅达88%。
截至2019年7月,18个深度贫困乡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810人,实现85个贫困村整村销号,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8.24%下降到2.13%。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开工建设1911个,累计完成投资75.4亿元,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3%、83%。
(二)“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到位。5个民族区县“两不愁”问题解决较好,2018年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26元,同比增长9.38%,增幅比全市高出0.3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8月,核查发现的1051个“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完成整改812个,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在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完成率达到54.9%,其中黔江区危房改造已全部完成。
18个深度贫困乡镇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52元,同比增长12.3%,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没有因缺资金失学辍学现象,除91户住房正在进行C、D级危房改造,其余均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三)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黔江区扎实开展稳定收入保障行动,率先在全市出台《关于创新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2019年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培育创业典型50名,开展各类培训4000人次,开发贫困人口就业公益性岗位500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1000人。石柱县大力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2019年实现与山东省有关方面互访26批次;协作编制《石柱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康养园总体规划》,储备项目69个8.43亿元(含山东省资金1.2亿元左右);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38个2.03亿元;累计争取帮扶资金4600万元,安排项目34个;向山东转移就业141人、销售特色农产品200余万元;双方实现人才交流42人次。秀山县狠抓乡村治理,制定《乡村治理实施意见》,将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其中,通过村民自治形式,持续开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整治行动,人情往来回归正常,乡风民俗焕然一新。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机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实现卫生保洁常态化,人民群众精气神明显提振。酉阳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加强原有特色产业基地管护、促进提质增效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进培育农业企业12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26家,大力发展青花椒、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今年新发展青花椒3万亩、油茶3万亩、茶叶5万亩、中药材1万亩,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青花椒基地21万亩、油茶基地22万亩、茶叶基地7万亩、中药材基地27万亩,全年各类特色产业基地可达130万亩以上。彭水县建立五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制定“一人一案”措施,分段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学生26991人、2392.24万元,确保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教育保障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7%。目前,“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排查发现的138名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已入学103名,剩余35名厌学少年儿童正在开展劝返工作,同时对残疾少年儿童落实了送教上门。
(四)18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围绕“四个深度发力”,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工作落实,18个深度贫困乡镇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15公里,实施对外交通项目建设25个,开工里程达446公里,下达乡镇客运站建设计划18个,建成8个,投入使用3个,172个行政村中已通客车153个。统筹整合各类水利项目资金6.4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水土保持、小水电扶贫等水利工程项目489个,新修人畜饮水池1141口,5.8万贫困人口受益。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及改造配变301台,10千伏线路413公里,低压线路681公里。建成4G基站293个,实现4G网络信号全覆盖,87个行政村人口聚集区光纤覆盖。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调整优化粮经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所有深度贫困乡镇经济作物占比均超过50%。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1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97个,引进龙头企业118家,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7000余户。量身定制“产业脱贫保”,全面覆盖贫困人口产业发展风险,承保贫困户9803户,已支付赔款24.17万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98亿元,近6000户贫困户获得贷款支持发展扶贫产业。三是扶贫政策和扶贫机制落地见效的效益发生深刻变化。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7个,吸纳贫困人员就业541人。开发农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人员就业1736人。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送教上门政策落到到位。所有贫困村均有标准化卫生室和合格村医。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打造集中安置市级示范点7个,累计实施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9991人,实施危房改造5000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四是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健全村规民约,设立乡贤讲理堂、成立道德评议会、组建村民议事会,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开展脱贫攻坚“红黑榜”“五好家庭”等评议活动,推荐市级道德模范候选人18名,开展“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活动200余场次,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21所,组织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培训1200余人次。开展驻乡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履职情况专项督查,倒排确定深度贫困乡镇所辖村后进党组织25个,将贫困村全部纳入后进台账管理,实行挂单整改。分级分类组织区县领导、扶贫干部、驻乡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等3.6万余人参加专题培训。通过第三方评估,18个深度贫困乡镇贫困群众参与度为91%,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为96.8%。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有序,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一方面由于地处偏远,受运输成本制约,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销售流通不畅;另一方面缺乏乡村经理人才带领、电商平台和特色产业技术服务,“接二连三”不发达,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链、价值链不长。
(二)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农村“三变”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部分产业短期内难以见效,贫困群众入股分红难以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且缺乏启动资金。虽然各地均以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推进产业发展,但合作社基本为大户投入或农户集资,集体经济投入较少、占比不高,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部分政策落实仍有差距。小额信贷获贷率不高,5个民族区县和11个深度贫困乡镇小额信贷贫困户覆盖率不足50%,金融助推深度贫困脱贫攻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住房保障还有差距,5个民族区县和4个深度贫困乡镇安全住房保障率未达到100%。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8个深度贫困乡镇特色产业贫困户户均投入不足1万元,6个深度贫困乡镇主导产业未实现对贫困人口全覆盖。
(四)项目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政策存在冲突。部分建设项目受自然保护区政策影响,无法正常实施。在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中,万州区龙驹镇、云阳县泥溪镇、彭水县大垭乡、秀山县隘口镇、石柱县中益乡、丰都县三建乡和奉节县平安乡7个深度贫困乡镇属于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46.9万亩。经初步统计,在自然保护区内的规划项目122个。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
(一)着眼大力培育长效扶贫产业。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定位,宜果则果、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精准确定特色产业与项目,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旅游+”“生态+”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创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力度,鼓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人才回乡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同时,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切实避免盲目跟风式的“一哄而上、一拍而散”。
(二)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三变”改革,通过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互利共赢模式,不断拓展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产业空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积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实际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和经营方式,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明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持支持政策一段时间稳定不变。探索推广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保底分红等带贫益贫机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完善致贫返贫保险保障机制,加大针对贫困边缘人群保险产品创新力度,健全“精准脱贫保+防贫返贫险”等保险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深度贫困乡镇“产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促进逐步致富。
(四)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加大脱贫攻坚项目前期论证力度,进一步规范规划审批程序,针对部分建设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及时调整项目规划,确实无法避让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内建设的项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程序进行审批。同时督促相关区县加快调整脱贫攻坚规划,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环保双赢。
(五)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接。将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点、振兴点。同时,更加注重扶贫措施的环境友好性和建设乡风文明社区文化,切实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六)全面开展扶志扶智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财力向脱贫任务较重的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倾斜,打好扶志扶智歼灭战。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大力塑造和宣传“第一书记”、扶贫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产业扶贫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助力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