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9年07月18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19年5月27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政府副市长   陆克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18年9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落实,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统筹开展整改工作

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整改工作,唐良智市长第一时间提出工作要求。市政府将审议意见整改作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位推动、深入研究,以务实举措确保审议意见所提问题和建议落到实处。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认识整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审议意见整改工作。认真落实陈敏尔书记关于全市旅游工作“卓有成效,方兴未艾,望再接再励,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上再下功夫、多见成效”的批示要求,把审议意见作为重要遵循,针对性谋划、系统性研究,狠抓整改落实。

二是以主动的担当意识部署整改。市政府诚恳接受审议意见所提问题和工作建议,细化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层层压实整改责任。唐良智市长担任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亲自部署、纵深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市“一盘棋”布局、各地“车马炮”落子,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让八方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三是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抓好整改。由市文化旅游委牵头抓总,锁定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健全完善文化“六大体系”,突出打好旅游“五张牌”,把审议意见全面融入全市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全局之中。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等市级部门和单位对照分工狠抓任务落实,按要求向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主动推动“旅游+”“+旅游”,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良好局面。市政府办公厅将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纳入跟踪督办内容,定期研究通报,确保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二、靶向施策,大抓特抓旅游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针对审议意见提出的“统筹规划不合理,各类规划衔接不够”的问题,坚持以全域旅游为统领,强化规划统筹,努力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到规划上,不断提升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开展了《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并及时组织实施了规划修编。启动了《重庆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研究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目标定位、空间体系、目的地体系、产品体系、推广体系、投融资体系与保护利用体系,全面谋划新时期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以编制《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为契机,开展重庆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研究,确保文化旅游有机融入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

二是推动多规合一,促进规划统筹协调。编制形成《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初步成果,立足自然、人文和建设本底条件梳理,提出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并将打好“五张牌”体现到规划中。同步建立了市级、区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市级层面以市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集成包括旅游规划在内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全域、全要素、全口径的“一张底图”。区县层面综合平衡并落实环保规划、产业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空间诉求,将各类专项规划统一叠加形成全域“一张底图”。将国土空间“一张蓝图”作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的统一底图,确保文化旅游项目纳入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做到项目与用地协调,项目与红线“绝缘”,推动各类规划有机衔接。

(二)狠抓产品开发,提升供给质量效益。

针对审议意见提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业效益不高”的问题,狠抓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全力提升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打造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聚焦“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重点推进实施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都市旅游、世界温泉谷、立体气候四季康养等四大项目集群。将300多个未落实用地空间的旅游项目纳入新总规,全市55个涉旅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北碚区温泉健康小镇、綦江区旅游特色小镇等6个重大招商旅游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二是实施旅游景区提升行动。扎实抓好涪陵武陵山、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古镇等5A级景区创建和神龙峡5A级景区复牌,开发打造一批新景区景点,2018年以来完成创建A级旅游景区30家,其中新增4A级景区12家;全市5A级景区接待游客1465.31万人次,景区门票总收入11.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4.96%。全力推动李子坝、磁器口、长江索道等“网红景点”旅游品质提档升级,推动洪崖洞等智慧景区建设,直接带动全市旅游整体升温、加速发展。

三是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实施考评命名、提升创建、规划新建“三个一批”旅游度假区工程,2018年新增奉节九天龙凤、綦江横山2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全市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17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2018年全市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127.8亿元,接待游客7061万人天,实现综合收入350余亿元,旅游度假区正逐渐成为引领全市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柱。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聚焦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扎实推进主城区7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修缮保护,完成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品质提升和歌乐山革命遗址片区环境整治。国泰艺术中心、重庆马戏城等文旅融合场馆陆续开放,火锅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新馆、重庆建川博物馆建成开放。修订完成全市景区导游词,使新版导游词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料。先后打造N18园区、501基地、中复北仓、艺渡创等文创集聚区,建成文创园区37个。成功推出奉节《归来三峡》等文旅演艺节目;川剧《江姐》、话剧《红岩魂》巡回展演,掀起红色旅游热潮。组织开展“重庆文旅融合发展全球金点子大赛”作品征集活动,收集作品1180篇,为全市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素材。针对国内外游客和重庆市民量身打造了一台国际制作、国际水准的都市驻场演出《魔幻之都·极限快乐Show》,已于今年5月19日正式推出。

五是抓好全域旅游发展。完成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市级初评工作,力争今年成功创建1—2个。支持武隆区开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成效。立足延长旅游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深入推进旅游与交通、工业、林业、航空、医疗、体育、教育等融合发展,开发培育一批交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工业旅游示范项目、森林康养基地、低空飞行旅游示范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基地等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培育增长新动能。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鼓励发展新型住宿业态,全市已评定星级农家乐1734家,市级农家乐集聚区达到54个。积极发展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在磁器口、解放碑等景区开发一批品牌夜市,举办夜市文化节,打造重庆夏季消费城市名片;积极推进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已发展16家企业23家退税商店。201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43.5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消费增势强劲,对住宿、餐饮、会展、交通运输等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加强。

(三)强化宣传营销,营造全民兴旅氛围。

针对审议意见提出的“宣传营销不足,全民兴旅氛围不浓”的问题,进一步聚焦“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品牌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创新手段、多措并举,持续加大重庆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力度。重庆连续2年位居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发布的“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旅游城市”榜首,成为新兴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红之城”,重庆在抖音平台的城市形象短视频中以113.6亿次的播放量位居全国第一。

一是切实加大旅游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重庆市旅游条例》等涉旅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工作,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把普法融入旅游管理服务;每年举办2期旅游普法执法培训班,在各类旅游培训项目中,安排涉旅法律法规培训内容;以文化、旅游、广电融合为契机,将文明旅游、遵纪守法纳入全市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范围,录制《旅游购物,拒绝套路》警示短片,在全市“3·15”网络晚会播出;积极参加“阳光热线”和网络访谈,向广大网友宣传理性消费和依法维权的法律法规和常识。向游客发放《旅游维权手册》《出行提示》等,每季度召开旅行社会议,持续提升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和游客依法维权的能力。在执法用法环节,健全法律顾问制度,提高办案质量,近3年来办理的200多件旅游行政处罚案件无一被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市旅游监察执法总队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2017—2018年度全国文化市场十大案件办案单位”,所处理案件入选“2017—2018年度全国文化市场十大案件”。

二是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推动重庆旅游推广营销融入全市对外推广战略,借助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重庆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依托市领导出访,先后赴白俄罗斯、俄罗斯举办“2018重庆文化旅游日”等活动。在重点客源市场开展驻地式宣传营销,目前已在洛杉矶、纽约、明斯克、澳门等主要客源地设立了15个重庆文化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引进中美友好协会在重庆设立办事处,与泰国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泰国—重庆旅游文化互动推广活动,先后与50多个国际友城、“一带一路”和“南向通道”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旅游交流合作,实现产品互推、游客互送、成果互惠。

三是全方位多渠道拓展宣传营销。在央视投放了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依托中国国际电视台、美国ABC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加坡电视台等海外媒体深度宣传推广重庆旅游形象。与携程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拓展入境游市场。连续2年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庆典中举办重庆旅游推广活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举办“赏两江璀璨夜景,记者水陆空带你重庆跨年”,央视记者直播重庆跨年夜夜景,观看量达到74.8万。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地区)以及广州、青岛、成都等国内城市开展专题旅游推广营销活动40余场,参加各类旅游展会10余个。修订并印发了《重庆市“十三五”旅游营销奖励办法》,制定实施了《2019年重庆市入境旅游区域市场拓展方案》,将重庆境外客源市场细分为“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港澳台”五大区域市场以实施精准营销,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撬动境外旅行商推广销售重庆旅游产品。

四是大力营造全民兴旅氛围。开展“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全市38个区县和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以拍视频、讲故事等方式,开展“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3大活动,通过市级主流媒体、网络官方渠道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充分展示重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风物、人文风韵、城乡风貌之美,调动广大市民宣传旅游、传播文化的积极性。组织重庆原创舞剧《丽人行》走进西安开展快闪推广活动,“重庆丽人行”话题浏览量超1.6亿次。成功举办第九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全球旅行商大会、文化惠民消费季等文化旅游节会;围绕唱响旅游“四季歌”,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歌乐山国际慢城漫游节等50余项区县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参与度,增强了旅游氛围。

(四)突出改革推动,健全完善融合机制。

针对审议提出的“协调机制建立运行不到位,部门合力未形成”问题,结合全市机构改革,纵深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形成共抓旅游的良好氛围。

一是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按照全市机构改革统一部署,组建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成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唯一一个委员会,唯一一个在名称中有“发展”的省级文旅部门,推动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做到文以旅传、旅以文兴。全面推动机构改革红利向基层延伸,全市各区县均成立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切实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让诗与远方深度融合。有序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着力整合文化、广电、旅游、文物等执法队伍,更好发挥综合执法效能。

二是切实加强整体联动。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规划管理、旅游投融资改革、旅游服务监管、旅游宣传5个专项组,各区县分别成立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旅游综合协调职能。强化市级部门联动协作,农业、交通、经信、教育等部门分别研究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16个配套实施方案,市市场监管局与市文化旅游委协同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年建设工作,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三是大力开展联合执法。发挥联合执法在旅游市场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重拳整治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周边、洪崖洞、磁器口古镇景区市场秩序,实施长江索道、两江游、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实名购票,增强游客体验度,有效杜绝“黄牛”“羊儿客”拉客现象,有力维护游客权益和旅游秩序。坚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利剑行动”为依托,大力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018年受理旅游投诉案件同比下降40.72%,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健全旅游大安全工作格局,严防重特大涉旅事故发生,全市旅游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无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五)狠抓配套建设,促进旅游服务提升。

针对审议提出的“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全面梳理游客痛点,及时回应游客期待,加快构建高品质、人性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完善“快旅”交通设施建设,目前正全力推进郑万高铁、黔张常铁路、重庆西站二期等在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渝西高铁万州至安康段、郑万高铁巫溪支线、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前期工作。提速高速公路建设,全市重点景区所在区县均已实现快速通达,从主城出发基本可实现4小时通达景区所在县城。目前,正加快研究推进巫开高速、两巫高速、秀龙高速、秀印高速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加快民航建设,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前期工作已启动,巫山机场已全面建成并完成校飞任务、已具备通航条件,武隆机场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有望2019年年底建成,全市已形成江北、万州、黔江、巫山、武隆“一大四小”民用运输机场体系,投用两江新区龙兴通用机场,建成永川大安通用机场,推进万盛江南通用机场建设,潼南、开州、石柱、忠县通用机场已完成选址。巫溪通用机场已纳入全市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提速实施“最后一公里”通畅工程建设,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市179个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由县城至重点景区、重点景区之间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提速农村通组公路建设,县城到主要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路况有效改善,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撤并村通达率100%,着力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深度,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服务乡村旅游发展能力,“城景通”“景景通”旅游公路建设持续完善。

二是抓公共服务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观光巴士、集散中心、汽车营地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枢纽建立了游客咨询中心39个,主城区开行常态化旅游观光巴士线路13条,先后建成市级旅游集散中心7个、区县旅游集散分中心22个,开行区县旅游线路143条,跨区域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建成旅游汽车营地25个,各区县拟建、在建旅游汽车营地180个,运营游轮游船38艘,运营低空旅游飞机18架,水陆空一体化旅游交通格局逐步形成。印发《关于开展城市道路设施标志标牌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城市道路和公路标志标牌及旅游公共区域标识标牌、交通导览图进行整改提升,对新增改建的旅游标识标牌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安装、统一监管。逐步搭建起重庆旅游“三平台”、“三矩阵”和“一终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稳步推进,2018年以来建成旅游厕所1315座,累计完成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773座,累计投入资金近14亿元,今年还将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940座。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开展文化文艺活动1000余场,持续推出旅游优惠政策和惠民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128家A级景区免费向游客开放,49家国有A级景区降低门票价格。举办出境(赴台)领队人员、服务礼仪接待人才等各类专题培训30多期次,组织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斩获19项大奖,其中金奖3个、银奖9个、铜奖7个。全市新增旅行社27家,总数达到580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智慧旅游研究院挂牌成立,旅游大数据建设全面提速,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接入视频监控平台,3A级旅游景区视频接入监控平台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六)加大保障力度,助推旅游项目落地。

针对审议提出的“发展资金不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将旅游发展置于优先保障地位,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保持旅游投入稳定增长。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市级建立5亿元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统筹调度农业产业发展、航空专项等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在旅游厕所新建和改建项目、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项目、乡村旅游公路专项扶持等方面争取到中央资金大力支持。优化融资模式,积极探索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建设。切实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2018年全市成功签约文旅项目109个,签约金额4861亿元;今年将利用西旅会平台,组织策划文旅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吸引各地投资商助力重庆旅游发展。

二是抓好用地规划保障。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旅游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在《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中,从规划保障、指标安排、存量土地利用等各方面对旅游产业用地进行支持,多渠道保障旅游用地指标。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酒店、设施、游乐等用地均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保障,无须购买地票,并全力保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养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通过增减挂钩拆旧建新,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节余指标用于保障旅游项目用地。开展旅游项目土地规划调整,通过规划符合性审查、土规局部调整、土规局部修改等多种方式,点对点保障旅游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全面开展村规划编制,支持区县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结合1000个特色旅游村编制村规划,在村域内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建设空间三大空间,统筹安排农村各类用地布局,落实乡村旅游用地需求。

三、点上发力,逐一落实重点事项

针对审议提出的近期需重点推进和解决的10项重点工作,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强力推进办理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总体进展良好。

一是关于在2019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面启动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招标确定了项目实施主体,编制完成了《重庆市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旅游资源普查技术要求》,已经专家评审通过,近期将印发实施并组织开展全面培训,全面推进普查作业,力争2019年年底完成普查任务,初步形成全市旅游资源数据库。

二是关于对主城区和全市4A级以上景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标识标牌进行整改工作。对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标识标牌系统进行了规范和提档升级,推进景区内部摆渡车、索道、轨道等交通体系建设和提档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如,渝中区政府加大朝天门、洪崖洞、长江索道等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景区安全环境、市容和公共秩序,基本解决景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标识标牌不清楚,景区内外“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主城区旅游景区交通环境提升规划》,对主城区朝天门、南滨路、磁器口、洪崖洞、白公馆、渣滓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轨道站等12个主要网红景区景点制定了“一景一策”的规划方案,对景区景点的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停车系统、步行系统及交通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具体提升措施并逐步实施。

三是关于完善洪崖洞、李子坝穿楼轻轨站、过江索道等网红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在南山、南滨路、江北嘴等地新建改建夜景观景平台,探索开放渝中区超高楼层的观景点等工作。洪崖洞景区按《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完成了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内容的建设,增加安全设施、增设交通工具、加大环境卫生投入,添置了一批旅游厕所、旅游标识,调整了一批旅游业态,加强游客疏导,提升服务品质,切实增强了游客舒适感和体验感;李子坝轻轨观景平台已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该观景平台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中供游客拍照区域面积约84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约1100人游览参观,并同步配建了公厕、管理用房及工具用房等设施,新设置了一批交通设施,解决人车混流、旅游大巴停放问题。长江索道增加了江上投影,增强了游客体验,实现了预约售票,减少了游客等候时间。南山一棵树观景平台对照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提档升级,增加了灯饰,南山九街壹华里新增观渝中、江北夜景观景平台,南山老君洞新开放玉皇楼观渝中夜景观景平台;南滨路新增龙门浩老街夜景观景平台,南滨路弹子石老街广场开设上、中、下三个广场用于观夜景;江北嘴重新设计打造的灯光秀,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充分展示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地域文化和魅力,成为外地游客专门“打卡”地;解放碑WFC超高楼层观景平台投入使用,解放碑联合国际大厦正在打造观景平台。

四是关于加快建设火车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开通轨道交通5号线南段,解决进站出站难的问题。完善火车北站北广场和火车北站南广场的交通指引标识。完善朝天门、洪崖洞、磁器口等热门景点周围交通组织,改善交通拥堵状况等工作。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会、现场办公会研究,多措并举缓解重庆西站“出站难”。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交巡警总队、沙坪坝区政府、重庆西站投资公司等积极行动,采取增建临时人行、车行道,加强运输调度管理等多种措施,正在建设站前广场东、南、北三个方向人行通道,解决旅客步行出站通道不足问题;增加开行重庆西站至重庆北站公交化列车,每天达到15对,同时优化、调整7条公交线路,延长收班时间、布设长途班线、调度出租汽车,加快重庆西站到发旅客疏解;车站南侧正在新建2条分流道路,南北两侧各建一个临时停车区,建成后承担网约车、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功能,减少周边道路交通拥堵。重庆西站现市内有轨道交通5号线和环线两条轨道线路接入,两条轨道在重庆西站段已初步建设完成,待西站全部建成后即可同步投入使用。目前,重庆西站“出站难”现象得到很大改善。朝天门、洪崖洞、磁器口等热门景点由各相关区县编制了交通组织应急方案,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实施,特别是在节假日和人流较多时,严格执行出入口分设,实行单向循环,限制车辆进入,改善交通拥堵,并实行最大承载量的实时预警,增派秩序维护人员,确保游览秩序和旅游安全。

五是关于加强旅游智能化建设。2019年基本建成重庆智慧旅游云,主城区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等工作。“重庆全域智慧旅游云”已初步具备产业运行监测、行业监督管理、应急指挥调度、宣传营销与品牌推广、预订与支付、咨询投诉等服务功能,正加快完善大数据采集、融合、运营功能,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功能。目前正积极推进重庆旅游APP“口袋云”开发,包含旅游统计数据、景区视频实时监控、景区实时路况、天气预报预警、基础资源等模块,将于2019年年底基本完成开发建设。继续推进主城区重点涉旅场所WIFI网络全覆盖,完善视频监控、门禁票务、无线网络等设施覆盖和信息感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设施设备布设,推动旅游发展智能化。

六是关于尽快启动邮轮母港建设工作。市交通局启动编制了《主城区三峡游旅游码头选址方案研究》,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和专家多次论证,提出寸滩和唐家沱两处邮轮母港选址方案,并建议将寸滩作为邮轮母港先期开发的选址位置。目前市交通局已将寸滩至唐家沱河段岸线规划成果纳入正在修编的《重庆港总体规划》中。下一步,市交通局、两江新区管委会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将进一步指导港务集团开展寸滩邮轮母港建设方案编制,待两路保税港区水港功能复制调整至果园港后,适时启动相关建设。

七是关于推进郑万高铁巫溪支线、渝湘高铁主城至黔江段、黔张常铁路、渝怀铁路复线建设。推动大仙女山旅游交通环线、渝东南旅游交通环线、三峡库区旅游环线建设工作。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已启动规划方案研究工作。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已于2018年11月开工,沿线设8个站点,预计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黔张常铁路土建工程、桥梁、隧道基本完成,该铁路总体施组计划于今年9月开始联调联试,2019年12月开通运营。渝怀铁路复线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4%。关于旅游环线,下一步重点完善大仙女山旅游景区公路网络,推进渝东南旅游交通环线建设,实现景区内公路互联互通;重点推进渝东北形成地方公路交通旅游环线,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大昌古镇、潭獐峡、普安恐龙化石基地3个3A级景区由二级公路连接,雪宝山由三级公路连接,渝东北片区的东部和北部的小三峡、红池坝、亢谷、雪宝山之间形成环线,重点景区周边的道路等级和路面状况极大提升。

八是关于提升连接A级以上景区的公路等级,在城区到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开通接驳公交,实现“城景通”“景景通”等工作。全面启动“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升级版”计划,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我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全面提升连接A级以上景区干线公路等级,加速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多开客运专线,实现高效“城景通、景景通”,打造“山水之城”交通旅游体系。目前全市179个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由县城至重点景区、重点景区之间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主城区开行常态化旅游观光巴士线路13条;先后建成市级旅游集散中心7个、区县旅游集散分中心22个。

九是关于市文化旅游委、市工商局、市交通局等部门限期对游客长期反映的朝天门“两江游”市场乱象、市内“一日游”合同欺诈、价格欺诈,渣滓洞、白公馆周边“黑车”“黑导”等问题开展专项联合整治工作。坚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利剑行动”为依托,全面整治旅游市场乱象,成效明显。聚焦“两江游”“一日游”市场乱象,在渝中区设立3个旅游综合检查站,开展联合执法,实行“马路办公”,建立“两江游”联网售票系统,有效遏制“羊儿客”拉客、船票价格混乱等突出问题,有力维护良好旅游市场秩序。针对渣滓洞、白公馆周边“黑车”“黑导”等问题,成立由市文化旅游委牵头,沙坪坝区政府、市交通局等单位参加的市场秩序整治专项工作组,定期研判、集中整治、合力攻坚,“黑车”“黑导”等问题整治取得明显实效。

十是关于支持合川钓鱼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成立了市级申遗工作协调小组及专家组,完成《基于全球视野下钓鱼城遗址遗产价值的研究》等十大课题研究,完成了申遗文本、保护规划、保护立法3大必备要件,钓鱼城遗址实施基本陈列提档升级、石照县衙陈列等7项展示工程,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将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报材料。

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着眼推动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强市建设,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持续巩固整改成果,深入推进整改工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全力推动旅游工作上新台阶,全面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一是聚焦文旅一体化,打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大融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以发挥“三个作用”为导向,突出红色资源挖掘运用,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制度机制,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深层次融合、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街区、小镇和艺术之乡,升级一批网红景点,增加文化含量,提升旅游品质,持续抓好奉节县建设《中国诗词大会》永久会址工作。全力推动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启动非遗博览园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传播的聚焦区、旅游观光的游览区、重庆文旅的新地标。推动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纳入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推出首批“红色旅游优质服务示范景区”,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升级版。深入挖掘红岩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充分利用红岩精神、抗战文化等重庆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

二是聚焦高起点谋划,打造一体联动、区域互动的大格局。借鉴贵州旅发大会模式,出台召开旅发大会的配套办法,坚持每年高规格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按照3大板块(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4大片区统筹规划,构建区域互动、板块联动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组织编制《重庆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温泉与气候康养旅游专项规划》,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深化与川、陕、贵、鄂、湘等周边省市合作,打造三峡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成渝城市群、大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鲁渝扶贫协作。

三是聚焦打好“五张牌”,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项目。着眼国际化和智能化发展,积极筹建全市旅游股权投资基金,整合全市重点资源,做大做强世界温泉谷、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重庆都市旅游和立体气候四季康养四大项目集群,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拳头产品。突出开放、积聚、融合、创新4个发展方向,分门别类建立文旅产业项目库,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推进机制,加快国家文物保护装备基地、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抓好示点示范创建工作,力争成功创建1—2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推动武隆区和万盛经开区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扎实推进涪陵武陵山大裂谷、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景区、奉节白帝城?瞿塘峡等景区创建5A级景区工作,大力推动钓鱼城、白鹤梁申遗工作。

四是聚焦重庆新形象,打造覆盖面广、多层立体的大营销。着眼塑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重庆旅游新形象,大力实施“百媒”“百城”“百业”推广行动。高水平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全球旅行商大会、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西部动漫文化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长江三峡(巫山)红叶节、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国际研讨会等文化旅游节会。健全完善“1+N+X”的旅游外宣平台,充分发挥重庆旅游国际传播中心、重庆旅游文化交流中心、重庆旅游境外形象店等机构作用,通过演艺会、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让重庆旅游全面融入国际市场。以更大力度的优惠和奖励政策措施,更加充分地调动境内外旅行社组织入境游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全市入境游人数大幅度增长。

五是聚焦游客获得感,打造方便快捷、快旅慢游的大交通。以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全力加快旅游交通项目建设,着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通“铁、公、水、空”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实现“城景通、景景通”。稳步推进寸滩邮轮母港建设,持续抓好朝天门、涪陵白鹤梁、丰都名山、忠县石宝寨、奉节宝塔坪、巫山小三峡等旅游码头建设。持续推进万盛江南通用机场建设,全面启动巫溪通用机场建设,扎实抓好潼南、开州、石柱、忠县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研究推进巫开高速、两巫高速、秀龙高速、秀印高速规划和建设等相关工作。健全完善主城区闭环式旅游观光巴士线路网络,对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识标牌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系统规范,推进景区内部摆渡车、索道、轨道等交通体系建设和提档升级,推进旅游风景道、旅游公共标识体系建设,打造公交专用道、骑行专用道、登山步道等慢行系统,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六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学合理、持久有力的大保障。牢牢把握新一轮机构改革契机,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制度机制,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深层次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应用和决策;加强与文化和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旅游云、山城通、“一卡通”等智慧项目落地运用;利用“人工+大数据”监测手段,实施24小时无缝隙旅游舆情监测,强化网络旅游舆情监控和引导。深入抓好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落实。持续开展旅游标准年建设活动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建立统一的旅游业统计体系、产业核算体系、政府考核体系。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全面加强导游、景区、酒店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突出抓好高层次导游人才培养、引进和保留工作。推动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组建;深化文化市场黑名单、警示名单和红名单分类管理制度,探索试点大型商业演出实名购票和入场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突出抓好旅游市场监管联合执法,全面整治“四黑”“不合理低价游”等重点难点问题,持续保持旅游市场环境健康稳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