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8年11月26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8年9月27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旅发委主任  刘 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市五大经济新增长点之一,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旅游发展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全市旅游工作力度和发展热度前所未有,展现出新起色、新气象。中商情报网发布2017中国最热门的50个旅游城市排行榜,重庆排名第一;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17年10月发布城市旅游影响数据显示,重庆位列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榜首。今年1—8月,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6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1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7%和28.71%。

一是旅游产业呈现“地位提升、规模壮大”的良好态势。将旅游投入总量及增长率、旅游消费总额及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区县党政实绩考核体系,今年又将旅游管理水平纳入该考核体系,推动了区县党政一把手主抓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旅游经济主要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1.3%,领先全市经济增速。旅游投资保持强劲增势,2012—2017年,全市旅游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

二是旅游行业呈现“业态丰富、要素健全”的可喜局面。2012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精品景区提升和市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成功打造推出了南川金佛山、酉阳桃花源、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云阳龙缸等一批精品景区;创建命名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5个,其中仙女山度假区获批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南川金佛山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全市世界遗产达到3个。全市A级景区达到236个,比2012年净增106个,5A级景区由3个增加到8个。全市旅行社达到622家,比2012年净增144家;出境游旅行社95家,新增62家。全市星级饭店达到21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8家。建成温泉旅游景区36个,获“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称号。五星级及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内河邮轮达到27艘。全市旅游业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要素更加健全。

三是旅游经济凸显“拉动强劲、支撑有力”的突出效应。全市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旅游增加值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达6.92%,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对服务业拉动作用更加显著。近五年来,我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3.5%。据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庆期间乡村旅游大数据报告,重庆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之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示范点2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4个、名村7个,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30万人,其中带动农民就业100万人,带动33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全市脱贫攻坚进程。

四是旅游市场呈现“繁荣有序、安全满意”的积极形象。持续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旅游品牌形象,在央视和美国ABC电视台推出重庆旅游形象片,“四季重庆”旅游宣传不断深入,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宣传推广持续深化,重庆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旅游环境集中综合整治,持续加大“春季行动”“暑期整顿”“秋冬会战”力度,突出抓好“一日游”“三峡游”“两江游”“出境游”等系列整治,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机制运用,有效推动市场环境明显好转,旅游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围绕国家战略,强化全景式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国家战略。5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把旅游产业发展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陈敏尔书记多次就旅游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唐良智市长亲自担任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研究、部署、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为全市旅游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组建成立重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及16个配套方案,构成“1+16”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推进水利与旅游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了《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等10余项旅游专项规划和《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15个市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各区县编制印发区县旅游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细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任务,促进规划实施落地。系列旅游实施方案、专项规划构建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有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全市上下重视旅游、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思想共识、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全市旅游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强化全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旅游星级饭店、公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其他相关要素等业态建设,着力提升星级饭店服务功能,加快推出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主题乐园、特色小镇、专题实景演出等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或挂牌,支持社会资本以PPP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旅游总投资达到5448.86亿元,其中:2017年达到1821.18亿元,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长481%;65个重大旅游招商项目进行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2259.9亿元。今年上半年,重大旅游招商项目签约金额达到235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重庆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成功在纽约时报广场开展重庆旅游推广活动。持续举办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节,策划举办不同主题、不同系列的“四季重庆”旅游推广活动,强力拉动旅游消费。积极开展“走出去”推广活动,先后赴64个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举办系列推广活动。促进中新项目务实合作,与新加坡国家旅游局、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与新方众多旅游机构建立常态联系,推出“重庆—新加坡打包旅游产品”,通过产品打包,带动国际游客畅游重庆。联合携程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由携程作为执行单位开展“再游长江·归来三峡”主题推广活动,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招募。推出《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名录》、“重庆好礼”APP,在全国各类旅游商品大赛上获金、银、铜奖40多项,其中今年获奖17项。全市先后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0余条,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消费和旅游扶贫。5月以来,重庆一举成为全国第一网红旅游城市;携程集团大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在全国热门收费景区(适合亲子游的乐园和涉水景区)排行榜中,重庆黑山谷风景区位居第四;在“2018暑期国内景区人气”排行榜上,重庆长江索道景区位居第三;在国内暑期跟团游人气目的地排行榜中,重庆位居全国第十;重庆还成为全国暑期红色旅游第四大目的地。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最新发布《2018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重庆从排名第十上升到第五名。据《中国旅游大数据》显示,重庆进入全国酒店类住宿业规模十大城市,酒店类住宿设施排名全国第一,客房总数列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排名全国第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旅游业逐步从以景区为主体向全域、全要素转型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

(三)坚持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全产业发展。近年来,市政府着力推进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业态。一是推动重庆温泉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世界温泉之都”的品牌效应,与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联合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已确定在重庆设立“世温联”亚太办事处,成立国际温泉与气候养生研究院,明确在重庆举办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研讨会。二是大力开展旅游休闲营地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服务旅游的水平。冷水、武隆、大路3对服务区荣获“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称号,冷水自驾营地被评为中国高速公路第一自驾营地,餐饮、住宿、房车车位等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建设25个露营基地,5个纳入国家重点项目。三是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旅游。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生态康养和休闲避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重庆市健康旅游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健康旅游发展路径,提出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打造旅游产品。目前,垫江县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牡丹樱花世界等4个中药生态旅游观光园,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南川区金佛山药用植物博览园,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成为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建立医养联合体479个,医养结合经验入选世卫组织经典案例。云阳、石柱、涪陵、武隆等地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基地养老、生态养老、康复养老,健康养老新业态不断涌现。四是推进低空旅游发展。出台通用航空机场布局意见,编制通用航空规划,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新建永川、万盛等一批通用机场,不断满足高端旅游需求。积极发挥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战略优势,推动低空旅游基地建设,依托机场快速路、渝邻高速、机场专用线、绕城高速和快速路为主的交通网络,依托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航空产业园项目,进一步推进小型飞机、直升机、水上飞机、飞艇、热气球、滑翔伞等低空旅游产品研发。打造推出武隆、奉节、巴南、巫山等区县航空产业园或低空旅游飞行营地项目,积极发展城市、峡谷、水域、田园等飞行体验观光旅游线路。五是推进体育旅游发展。重点布局主城休闲体育旅游中心、渝东北水上运动娱乐、渝东南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的空间格局。六是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带动示范效果明显;改造工业旧址用以发展旅游,改造“贰厂文创公园”用于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利用重钢整体搬迁的工业遗存和展陈物件,打造重庆工业历史和建设成果的工业博物馆,并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工业遗产;通过运用声光电效果,模拟还原涪陵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原有部分功能,让游客在原生态基础上感受到更多视觉、听觉所带来的综合性体验;引进社会资本打造重庆建川博物馆,通过对重庆建设工业集团生产区改造,把24个防空洞打造成8个博物馆聚落,成为全国首个洞穴抗战博物馆。

(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完善工作,推进旅游支线机场、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体系、旅游厕所工程、旅游休闲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建成各类旅游厕所2546座,其中新建1931座,改建615座,超计划完成237座,累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投资9.32亿元。积极协调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开行旅游观光巴士,大力发展都市旅游观光巴士,着力构建都市旅游观光巴士网络,目前主城区开行观光巴士线路11条,投入运营车辆34台,累计运送游客约24.49万人次;大力发展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市级旅游集散中心7个,开发旅游产品78个,旅游线路143条。智慧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成立重庆市旅游数据中心,顺利完成所有4A以上旅游景区视频接入,在35个景区景点试点推行客流实时监测与分析。旅游人才培养不断加强,目前我市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登记在册导游12000余名,全市旅游专业院校、旅游职高及旅游职业培训机构达到72所,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4.2万余人。建立了长江邮轮旅游、“两江游”、集散中心、观光巴士、汽车营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批交通旅游信息化共享平台。

(五)坚持依法兴旅治旅,强化全区域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修订出台《重庆市旅游条例》,创新“1+3+N”旅游管理体制,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旅游环境集中综合整治,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以“不合理低价游”为重点,持续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整治行动,针对“一日游”“两江游”“三峡游”“出境游”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原国家旅游局4次来渝督查检查,对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强化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星级游船等服务质量监管,撤销A级旅游景区资质8家,延期复核星级饭店8家,取消星级饭店资质21家。开通96111投诉热线,组织203家旅行社签订《旅行社诚信经营承诺书》并予以公布,在万州、渝中等地设立旅游投诉现场受理点。“十三五”以来,累计出动检查人员5400余人次,检查旅行社、分社及门市部830余家次,领队导游520余人次,景区80余个次。2016年我市游客综合满意度在全国60个重点城市中跃升全国第一;2017年全市旅游企业检查数量、立案数量和案件办结数量3个主要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市旅游投诉中心受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176件,同比减少152件、全市投诉案件同比再下降46.34%,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水平持续领跑全国,全市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始终把旅游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在全国省级旅游部门率先成立安全处,先后妥善处置“8·8”九寨沟地震游客撤离、导游何永杰在泰国救助游客遇难等多起涉旅突发事件,受到原国家旅游局书面通报表扬;全市旅游安全形势保持平稳,近年来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责任事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旅游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高铁发展相对滞后;邮轮母港缺乏,长江三峡沿线旅游码头建设、“城景通”“景景通”严重滞后;旅游交通集散能力不足,尤其是乡村道路普遍达不到旅游道路等级要求,“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城市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特别是诸多“网红景点”的交通通达能力、旅游接待和服务管理条件都亟待提升。二是旅游产品供给不平衡。一方面,档次低、同质化严重的粗放型旅游观光产品结构性过剩,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市场需求,造成实质性有效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品质高、个性化的精品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红色文化等大量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旅游附加值远没有体现,跟不上游客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三是旅游消费偏低。旅游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休闲度假产品和旅游消费产品开发不够、质量不高,靠人海战术、门票经济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仍是主流,“过境游”“一日游”比重大,消费水平处于全国低位,旅游人均消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涉旅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旅游业与文化、工业、商业、农业、金融等行业的融合还不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综合体项目还相对缺乏。各地旅游业发展依然以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为主,旅游产品串点连线成片严重不足,不易形成符合旅行特点、特色鲜明、方便快捷的旅游线路产品,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难以有效提升。五是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旅游产品单一而且竞争力不强;面向境外市场的宣传营销投入不足、办法不多而且未形成合力;入境游客占总旅游人次的比重偏低,而其中的外国游客占比更低;国际航线不多,国际航线的开通政策扶持不够精准,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还不够。六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差距。高中端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旅游业的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着眼“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全力打好“五张牌”,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做强四大项目集群。一是中国温泉谷项目集群。以建设世界一流温泉旅游城市和全球著名的温泉康养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所拥有的世界级温泉地热资源和己开发的国内一流的存量资源优势,对标世界知名温泉旅游胜地,引进和打造一系列温泉养生国际化旅游项目,通过整合和植入的方式对现有的优质温泉资源进行提质增效,丰富温泉旅游产品的供给品种,提升服务质量和品质,推动温泉与文化、体育、中医等有机融合,高标准拓展温泉景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功能,做强“五方十泉”、做优“一圈百泉”并形成项目集群,使“世界温泉之都”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二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项目集群。以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为目标,着眼加速推进我市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长江游轮旅游国际化进程,突出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和历史文化厚重底蕴,以“壮美长江·诗画三峡”为主题,全力打造以万州为中心的“水、公、铁、空”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好现有长江系列游轮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打造“水上巴士”快速观光游船,开发以“水、公、铁、空”为支撑的“旅游+”和“+旅游”系列产品和项目集群,满足游客对游览时间和品质的不同需求,使长江三峡旅游“水、公、铁、空”无缝衔接,真正实现由“一线游”向“一片游”全面转型升级。三是重庆都市旅游项目集群。着眼“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8D魔幻都市旅游品牌。高水平规划“两江四岸”旅游线路,打造国际一流滨江旅游休闲带国际品牌,精心设计和建设特色鲜明、感染力极强的“两江汇”精品灯光秀,整体营造山水交融、美轮美奂的都市美景。实施“两江游”提档升级行动,建成山水都市旅游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深入挖掘重庆丰富悠久独特的人文资源,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打造主城区大型实景旅游演艺等文旅项目,做深做优都市“网红景点”的人文内涵。以地铁、轻轨、索道、游轮、有轨无轨公交以及直升机等立体旅游交通为依托,串联各个“网红景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集群。四是立体气候四季康养项目集群。以打造四季皆宜的国际一流气候康养胜地为目标,充分利用重庆大山、大川、大库区及优质的生态和气候资源,着眼实现四季康养目标,推动气候养生旅游与温泉旅游、都市旅游、美食、中医、山地运动、民俗文化体验等有机融合,实现由单一的“避暑旅游”向“气候养生”“四季康养”全面转型升级。采取新建和改造并举,将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世界级气候养生项目植入各类旅游度假区、高中低山地休闲度假项目,打造中高端全产业链气候康养服务国际品牌体系和气候康养项目集群,把我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区和目的地。

(二)以国际化为主线,全面提升重庆旅游的国际影响力。立足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让八方游客来重庆“行千里·致广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走进重庆、参与和分享重庆发展。一是引进国际机构落户重庆。加快“世温联”亚太办事处、美中友好协会亚太办事处、泰国国家旅游局重庆办事处等一批国际机构尽早落户重庆,推动双向旅游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提升重庆旅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筹备召开全球旅行商大会,吸引境外旅行商来与参会。二是开展境外宣传营销活动。将重庆旅游海外推广工作与全市外事交流、人文交流、招商引资等工作相结合,每年举办“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论坛”“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全球旅行商大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推广活动,搭建“国际旅游文化传播中心”,委托专业机构在国际航线所达城市及重要客源地设立重庆旅游文化代表处或形象展示店,形成境外旅游推广强大合力。三是出台入境旅游奖励政策。为尽快做大我市入境旅游总量,加快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结合当前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实际,修订出台吸引力强的《重庆入境旅游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对中新合作、“一带一路”交流、旅游对口支援等设置奖项,调动境内外旅行商的组客来渝积极性,确保全市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快速增长。

(三)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全力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抓住我市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我市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设全市智慧旅游云,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在旅游领域应用全覆盖,全面提升全市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新建重庆旅游股权投资基金。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旅游产业的战略部署,重点支持四大产业集群项目,推动重庆旅游持续扩大投入和产出。二是强化大数据应用。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西南中心),加快区域性旅游数据收集、运用和共享,统筹开发各类涉旅数据,为行业发展和部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推动智能化发展。着眼全市智慧旅游建设相关规划计划,加快推进全市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度假区、旅游城镇(乡、村)视频监控、门禁票务数据接入,不断完善视频监控、门禁票务、无线网络等设施覆盖,以及信息感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设施设备布设,实现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涉旅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产品网络化定制、旅游商品全渠道营销、旅游服务在线预售预订、旅游管理在线实时调度,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全面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着眼打好“五张牌”客观需要,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旅游环境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抓实保障,为全市旅游发展提供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条件。一是抓政策和制度保障。持续抓实抓好《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及16个配套方案的落实落地。扎实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年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全市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二是抓基础设施保障。全力推动邮轮、游艇等港口、码头和航道建设,推动“景景通”“城景通”旅游路建设。坚持以优化服务为重点,持续落实“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识标牌系统进行规范和提档升级,推进景区内部摆渡车、索道、轨道等交通体系建设和提档升级,打造公交专用道、骑行专用道、登山步道等慢行系统,年内实现主城区观光巴士线路全覆盖。三是抓旅游环境保障。抓住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机遇,全面深入整治“四黑”“不合理低价游”等重点难点问题,始终保持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高压态势,不断净化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和环境。深化“文明出游·人人有礼”和“山水重庆·文明同行”两项活动,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旅游安全责任制,突出抓好旅游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住宿安全、景区安全监管,确保旅游发展始终安全稳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