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科技创新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8年09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科技创新情况的报告

——2018年7月23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委科技工委副书记  徐  青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科技创新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2017年7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治理体系,着力强化区域创新发展的技术、资本、创新生态三个关键支撑,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了较快进展。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364.63亿元、同比增长20.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7%、同比增长0.15%;专利授权量达到3.48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25件、同比增长31%;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连续两年居全国第8位,西部领先。

(一)统筹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坚持“以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扣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统筹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和实施路径。一是找准科技创新切入口。编制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从战略层面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科技工作。二是研究优化创新生态对策举措。根据全市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安排,市政府成立调研组,围绕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和优化创新生态等主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和创新政策清单、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方案、科技体制改革要点等重要调研成果。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提高新区发展水平,带动九龙坡区、北碚区、江津区和璧山区打造西部“智能谷”,串联沿江城市打造长江经济带创新大走廊,塑造大创新、大开放、大发展格局。

(二)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围绕全市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通。一是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百千万”工程,大力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今年上半年,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1354家。累计达到8079家,较2017年年底增长20.1%。二是培育引进研发机构。实施研发机构培育计划,与中科院、工程院以及部分军工集团和知名高校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高水平大学、研究院落户我市。累计培育引进研发机构1463家、新型研发机构58家。三是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实施系列人才建设专项,加强科技改革和政策支撑,“近悦远来”人才环境加快形成。“两院”院士累计达到16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576人,培育科技创新、科技创投、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09人和“双创”示范团队212个。四是推动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启动科技研发重点专项,安排经费5.5亿元,实施集群科技项目1520项。研究编制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启动联合微电子中心(UMEC)建设项目,组建技术创新联盟10家。打造了两江新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永川国家机器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南岸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智能化特色园区;引进培育了浪潮、秒银科技等一批云计算大数据龙头企业,形成了盼达用车、猪八戒网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分享经济业态。五是推进科技支撑民生持续改善。在诊疗技术、健康管理、医疗器械、中药种植、平安城市、智慧社区、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社会民生重点领域累计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30余项,建立示范基地30个,研发集成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与创新产品300余项,惠及群众超过1000万人。大力实施科技精准扶贫,开展“千村特派员专项行动”,选派科技特派员2000余名,实现深度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全覆盖;加强渝鲁科技扶贫合作,市科委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科技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正在推动相关合作项目落地。

(三)深化科技体制管理改革。

深化科研项目、科技经费、科技成果、科技平台、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其中3项改革试点全国率先突破,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一是深化产业技术创新科研管理改革。产业技术创新由以往的项目管理调整为政策引导,政府主管部门只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方向,企业或者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自主选题、自由申报,真正将项目决定权、技术路线选择权、科研经费使用权与研发成果收益权全部赋予企业或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二是深化科技金融管理改革。强化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做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资本支撑。目前,三支引导基金直接参股组建子基金累计到达72支、规模205.8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820个、投资金额120.45亿元。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依托“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建立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并率先开展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探索构建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模式。目前,已有283家科技型企业获得3.7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完善科技创新板运营机制,挂牌企业达到223家。三是深化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选择西南大学、市中药研究院等1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前或立项之初,由科研团队与单位之间以及科研团队内部签订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开展项目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真正注重研发质量与市场效益的责任心,提高了科技研发的质量和效率。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强化部市合作、区域合作、市区(县)协作、部门联动,聚焦盘活人力资源、激活微观经济、促进创新创业,构筑一流活动载体,打造统一创新品牌,营造浓厚创新氛围。一是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积极与科技部、中科院等合作,争取联合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市科委与四川省科技厅签订科技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由市科委牵头,区县共商共推重大科技创新事项会商机制,帮助区县及高新区落地合作项目130项以上,总投资超过270亿元,布局研发机构40家以上。加强部门联动,市科委、市环保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进原则,建立工作联动机制,联合建设创新平台、实施科研项目、培养创新人才,共同推动行业科技创新。二是优化双创平台布局。在科技研发环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先后整合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3103台(套),开设科技服务店铺472个,初步实现全市10万名左右研发人才在线协同创新。在成果转化环节,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正式运行,累计建设各级各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众创空间30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7家。2017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交易成果2097项、成交额117亿元。在产业培育环节,累计布局建设高新区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4家,全市科技创新园区达到34家、市级特色产业基地达到52个。三是营造“双创”氛围。推进两江新区、永川区、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等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九龙坡区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举办知识产权周和创新创业活动周、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节、“创客中国”重庆市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地区赛等创新创业活动。整合科普资源,建设市级科普基地147家,并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规模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为龙头,组织开展“科普嘉年华”“科学之夜”“科普班车进区县”等系列特色科普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五)拓展开放创新格局。

加快推进国内外协作,军民融合协作,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拓展科技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一是引进一批高等院校和新型研发机构。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正在选址启动建设,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中科院大学重庆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西部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重庆,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利时鲁汶大学等签约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成功引进德国大陆集团、荷兰恩智浦等国际知名企业来渝设立研发中心。二是布局一批海外研发机构。中匈(重庆)、中德(重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挂牌运营,以东风小康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相继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军味浓、层次高、效果好、影响大,参展参会代表团216个、机构1012家、项目2037个,成功签约项目483个、达成意向项目252个。组建首期50亿元的重庆市军民融合创投基金。重庆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发布项目5536项,其中,1500余项技术成果开展了前期对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全球性、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创业活动品牌,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载体虚化、活动形式单一,高校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资源开放共享度较低。二是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和配置力度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全市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高水平科研机构布局较少,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不多。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加快推进部市合作。

周密筹备、高质量开展市政府与科技部第五次部市会商,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重大布局,整体思考科技创新思路,突出解决具体问题,补齐创新短板,提升创新能力。

(二)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主体。

继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加快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今年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4000家,总量突破10000家。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储备库,开设独角兽企业培育绿色通道,加大技术创新和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合作,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面向大数据、智能化等重点产业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探索国有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平台专项支持等多渠道投入方式,打造形成聚焦一个产业、聚集若干研发主体的集群型高端研发机构。通过撤、并、转等方式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力争在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汽车、超瞬态物质、干细胞、动植物基因、超声医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布局有所突破。全年培育和引进科技研发平台200家,其中,新型研发机构30家左右。

(三)着力推动高新区提质增效。

研究重庆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运行机制,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发展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政策措施,支持培育引进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支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聚焦渝西片区,推进工业园区化、产业高新化,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重庆科学城咨询论证并启动建设。

(四)高效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创新科技重大专项生成、决策和推进机制,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每年遴选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特别是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并重,以项目化推动攻克重大关键技术,着力在数据挖掘、物联网芯片、认知计算、生物特征识别、深度学习、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更快更好地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

(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逐步实现工科院校的全覆盖,着力构建“创新+投资+孵化”模式,加快搭建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载体。打造统一的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分类分层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地方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六)大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对标对表中央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统筹推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金融、科技平台、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等综合管理改革;重点推进科技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技机构评估“三评”改革;进一步探索推进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和科技成果产权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同时,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政策,强力推进政策落地,持续完善股权投资体系、债权融资体系、众筹募资体系,打造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和中国创投峰会品牌,构建技术与资本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快形成以资本吸引技术、聚集人才的创新路径。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