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8年07月24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18年5月29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了5个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对标对表推动整改落实

收到审议意见后,市政府责成市文化委牵头,以审议意见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整改方案,进一步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要求,确定了今后五年“推进以文化人,建设书香重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建成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二是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认真履行法律明确的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提供和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并依据法律修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职尽责。三是全面督查整改情况。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全市总体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各部门,按季度进行常态督查。目前,已督查14个贫困区县和3个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区县。

二、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抓好文化惠民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合力。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是坚持整体谋划。坚持全市“一盘棋”,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实到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之中,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的通知》(渝府办发〔2017〕184号),在《重庆市主城区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布点规划》中明确了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中同步规划公共文化设施。二是坚持合力推动。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要求,市级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活动落地见效。市文化委牵头,市级有关部门积极参与,2017年举办全民阅读活动8000场次,重庆电子书阅读指数位居全国第六位,市民综合阅读率达85.9%,高于全国80.3%的平均水平;充分利用文化阵地、文化活动进行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提高了文化阵地使用效率,大大增强了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效果。三是坚持上下联动。在潼南区举办了第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在铜梁区举办了第十八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举办了长寿湖龙舟大赛、彭水县户外挑战赛及石柱公开水域游泳比赛,“科普班车进区县”先后深入大足区、石柱县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南岸区、忠县、丰都县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彭水县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4个项目被列入全国首批试点。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仍显不足”的问题:一是健全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纳入市和区县两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推动财政在公共文化上的支出持续稳步增长,2017年投入资金4.3亿元,较2016年增长19.44%。2018年在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减少。二是加大扶贫投入。统筹市级相关资金,集中用于文化脱贫攻坚。市文化委计划3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三建六送行动”。市科协整合各类资金1000万元,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启动实施“六个一”工程(支持建设一个共享科技馆、建设一批乡村科普e站、扶持一个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一支科技服务团、建设一个农技协联合会、帮扶一批贫困学生)。市体育局落实专项资金640万元,建设贫困村农民体育工程230个。三是抓好资金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绩效评价常态机制,加大项目审计力度,对17个区县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专款专用、公开公正、规范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系数。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一是足额配齐工作人员。督促区县按照国家标准,配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文化机构配足工作人员。重点落实每个村(社区)购买不少于1个文化公益岗位要求,确保到2020年,村(社区)公益文化岗位全覆盖。二是加强人才服务管理。实施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采取“一人一策”订单式精准培养,破解文化高层次人才不足问题,已完成第一批选拔,启动第二批申报,培育了18名“青年优才”。开展文化馆、图书馆从业人员技能大赛3期,培训乡镇(街道)文化专干骨干2期100名,提升了行业人员专业水平。三是创新人才招录模式。根据公共文化人才特点设定招录条件,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成功引进杂技、舞蹈等专业人才近30人。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等5家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才27名。招募240名文化工作者开展基层服务,上挂培养110名区县文化骨干。

(四)坚持文化惠民,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还有差距”的问题:一是建好、管好、用好文化阵地。加快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阵地的服务功能,截至2017年年底,建成892个乡镇(街道)、689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8年度80个乡镇(街道)、250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正在推进之中,计划2020年实现全覆盖;建成惠民电影室内固定放映厅445个、乡镇电影院14个。出台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规范,制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在南岸、长寿、忠县、石柱4个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试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采取“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方式,更好地满足群众看电视、看电影、看书报、看展览、听广播、搞活动等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舞剧《杜甫》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填补了重庆直辖20年以来该奖项获奖空白。电影《血战湘江》、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和广播剧《宝贝回家》3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获得优秀组织奖的省市。《黑暗中的风景》等3部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优秀奖。拍摄了重庆本土电影《幸福马上来》《大轰炸》。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大力扶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评选出一批新闻、文艺类作品和十佳主持人,电视公益广告播出总时长563876分钟。全面完成12套中央和3套本地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31座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22%、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8.96%。开展“渝州大舞台”送演出进基层1000场,组织优秀戏曲院团进校园500余场,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局面。38个区县向社会购买公共流动文化3.6万余场,放映惠民电影12万余场,重庆文博会、西部动漫节、重庆读书月、巫山艺术电影周、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持续举办,呈现出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度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喜人局面。三是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启动重庆智慧文化云建设,构建“一中心三平台”(大数据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产业服务平台、行业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大数据时代文化发展和服务能力,预计今年8月底上线运行。巴渝文化云平台即将上线,利用有线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入户入家。科普文化云已上线运行,实现了科普文化信息资源集成与精准推送。全市演出信息在重庆日报、华龙网、重庆移动电视、重庆文艺广播四大媒体平台及平台自媒体上每日刊播,“重庆演出信息”网站近日即将正式上线,将提供更加便捷的查询和购票服务。

(五)推进融合发展,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一是不断扩大购买服务范围。由主要购买文艺演出逐步扩大到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包括购买公益岗位、民营书店阅读服务、社会团体艺术培训、讲座等。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集团积极参与重庆读书月活动,轨道集团、民营书店、邮政公司、律师事务所、专车公司、银行等53家单位也深度参与。二是健全鼓励扶持机制。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捐资捐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市文化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渝文委发〔2018〕46号)。三是推动与文化消费有机结合。健全落实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文艺院团提供公益性演出。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企业发展互利共赢。据统计,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参与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拉动消费50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政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围绕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两大工作面”,大力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文化滋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围绕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大力传承巴渝特色文化,用文化滋润重庆城市的内涵和品质。一是大力建设书香重庆。出台《书香重庆建设意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持之以恒抓细抓实。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公共阅读网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24小时图书馆,支持民营书店做优做强,建设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书店,开展市民诵读大赛,办好重庆读书月活动,营造城市浓厚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重庆最美风景线。二是彰显城市人文之美。提升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扎实开展“一岛两江四岸”文物保护修缮,推进钓鱼城、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展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完善国家、市、区县三级非遗目录,打造非遗生产性活态保护利用基地。以大足石刻、川剧、当代艺术、渝版图书为重点,强化文化品牌输出。通过开展“重庆文化周”“巴渝风情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巴渝文化影响力,展示文化之韵、人文之美。三是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12字深刻内涵,大力培育新时代重庆人文精神,使之成为重庆最重要、最基础的软实力。大力营造“行千里、致广大”浓厚人文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市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加快完善乡村文化阵地。坚持建管用结合,以新理念规划建设乡村文化阵地,重点做优做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承担起乡域内文化传承、组织、统筹、延伸等职责;做精做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人口集中居住区建设以文体广场为主的小而美、实用性强的文化阵地。加快现代文化阵地建设布局,通过“互联网+文化”渠道,为基层群众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现代文化服务。二是切实提高“送文化”质量。由群众点单,政府组织配送,并进行监督考核,进行满意度测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改革惠民电影放映方式,建设乡镇(街道)固定放映厅,实现从站着向坐着、从室外向室内、从分时段向全天候观看过渡;抓好片源及时更新,优化片源结构,提高教育引导性。将农家书屋纳入全民阅读体系整体打造,改革农家书屋配送方式、管理模式和开放方式,发挥好保障基层群众阅读权益的作用。加大优秀原创剧目赴区县巡演力度,让更多市民能欣赏到高雅艺术。三是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广泛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传统节庆的浓厚氛围,让乡愁乡情长久。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度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思路,设立广场舞、合唱节等系列群众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赛事,让乡村大地一年四季都充满欢歌笑语。抓好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广泛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现代乡贤、回乡返乡下乡文化人才,培育和壮大义务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四是坚决打赢文化脱贫攻坚战。落实好“六大攻坚工程”(文化阵地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文艺创作生产指导扶持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培育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素质提升工程)和“三建六送行动”(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电影院或室内固定放映厅,送设施设备、送文艺演出、送电影放映、送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送图书、送培训),确保到2020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保障,贫困地区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三)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作用。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严格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推动各级政府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政府预算,探索创新激励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政策,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三是提升队伍素质。进一步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招录、培训、聘任、考核、晋升政策,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吸引各类文化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四是完善法制保障。加快推动《重庆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的出台,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全民阅读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规体系。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