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

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17年11月27日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研究,逐条抓好整改,确保审议意见落到实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审议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技推广法)作为“七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意识,增强农技推广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根据这些意见,重点改进4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农技推广法作为农业法治宣传“七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把农技推广法作为《重庆市农业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农技推广分类管理原则、推广机构公益性服务职责、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法律地位、推广机构队伍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工作规范、农技推广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确保农技推广法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和农技人员的法治意识。

(二)将农技推广法作为区县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农技推广法的宣传教育,纳入今年区县农业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加强建立农技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农技人员推广先进技术专项经费、基层农技人员福利待遇、农技推广机构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及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未履行农技推广工作职责、截留或挪用农技推广资金的法律责任等方面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增强区县农业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农技推广法的执行力度。

(三)将农技推广法作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中,增设农技推广法教育培训课程,让农技人员知晓自己具有推广先进技术、开展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义务和法律责任。通过对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促进农业先进技术在农村基层有效推广落地。

(四)将农技推广法作为农业系统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邀请农业部专家进一步作好政策解读和学习辅导,举办学习研讨班,专题学习研讨农技推广法。利用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开展丰富多彩、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系统普法考试等方式,持续向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开展宣传,使农技推广法精神要义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重视农技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农技推广工作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二、关于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和管理

审议意见提出,要落实农技人员编制和优化结构比例,规范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根据这些意见,重点改进4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编制配备。全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配备充足,共计25316人(市级农技推广机构2300人、区县及乡镇农技推广机构23016人),其中种植业6539人、畜牧业5098人、水产业1425人、农业机械2324人、资源环境1195人、农产品质量安全2158人、农经1422人、其他5155人。在保障编制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结构,区县农技人员高、中、初级技术岗位比例由1∶4∶5调整到2∶5∶3,乡镇农技人员由0.2∶3∶6.8调整为1∶5∶4。今后,将进一步优化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确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

(二)规范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重点抓好两项制度建设。一是建立推广责任制度。根据基层农技人员不同岗位,确定岗位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划定服务范围,量化工作指标,实行分片分工推广责任制。要求农技人员每年进村入户指导时间不少于100个工作日,重点开展现场指导、技术培训、政策咨询和信息发布等服务。服务对象填写评价意见,作为年终考核评价农技人员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三方绩效考评制度。建立由区县农业部门、所在乡镇政府、技术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制度。按照农业部门30%、乡镇政府30%、服务对象40%的分值权重,对农技人员进行“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农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技术职称晋升和年终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三)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根据工作实际,完善了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基层农技人员评定高级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专业知识。要求基层农技人员编写1种以上经采用的农业(畜牧、兽医)技术培训教材以及解决技术问题的专项调查报告、技术分析报告和农技推广项目研究报告等专业技术综合材料,避免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技术岗位编制。二是突出工作业绩。要求基层农技人员根据专业分工,指导服务粮油作物需达到5万亩以上,蔬菜和经果作物需达到1万亩以上,畜禽养殖需达到10万头(只)以上、辐射带动养殖农户1万户以上,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所在单位、农业部门和服务对象认可,促使农技人员认真尽职履责。三是突出科技成果。对农技人员获得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农牧渔业丰收奖,取得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发明专利,在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长5%以上的,优先评定高级技术职称,激励农技人员潜心从事推广工作。

(四)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按照“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的总体要求,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今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074人,其中参加市级15天脱产培训607人,区县5天脱产培训5467人。计划利用3年时间把全市基层农技人员轮训一遍,重点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攻关、蔬菜高效栽培、水产生态养殖、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农艺融合、鲜活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业信息化运用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农技人员服务效能。同时,所有农技人员手机均安装了“中国农技推广APP”,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全国先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推广运用信息,随时更新专业知识。


三、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审议意见提出,要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肥料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规定。根据这些意见,重点改进4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由市农委印发《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意见》,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计划到2020年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00万亩。今年制定粮油、蔬菜、畜牧和经果等农作物地方标准50项,力争到2020年地方标准达到500项,基本建立起农作物生产地方标准体系。今年建设蔬菜、畜禽、水产和茶叶标准园60个,建立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体系,入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力争到2020年农作物标准园达到500个。今年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00个以上,力争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总量稳定在3000个以上。

(二)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今年在巩固水稻、玉米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的基础上,加强蔬菜、经果、薯类和杂粮配方施肥,全市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总体覆盖率提高到83%。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生态防控先进技术,新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9个,推广示范面积14万亩,辐射带动140万亩。今年农药使用量1.76万吨、同比下降3.3%,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27.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绿色防控覆盖率25.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计划2018年油菜种植率先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2019年水稻和玉米种植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2020年蔬菜和柑橘种植化肥农药使用实现负增长。

(三)加大农业生产源头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建立化肥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制度,防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和水产养殖用水达标排放率力争分别达到85%以上。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监管,完善农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大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严禁不合格产品和违禁产品进入市场。积极建立农药、种子和兽药质量追溯体系和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销售试点,加大农业投入品信息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农业生产源头安全。

(四)加强农业执法监督管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重点治理高毒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突出问题,严惩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经果、茶叶和中药材等农作物生产,严查兽用抗生素、禁用化合物用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严厉打击制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查办督办各类高残留农药信访举报案件。今年对农药市场和农药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收缴百草枯、甲胺磷、毒鼠强等禁用和限用农药9.07吨。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普及化肥农药等农资识假辩假知识,提高农民群众质量安全意识。


四、关于促进“产学研推”深度融合

审议意见提出,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产学研推”协作创新机制;要加大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这些意见,重点改进4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产学研推”协作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推”两种协作创新方式。一是建立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集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农技推广总站和市畜牧推广总站及46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学课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和农技推广骨干共计416人,建立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和荞麦8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构建科技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运用为一体的协作创新机制,破解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突出问题。其中,草食牲畜创新团队研制寄生虫病和小反刍诊断标准,山羊疫病死亡率降低了60%。二是建立“院—地(企)”科技合作新模式。市农科院与永川、潼南、城口等10个区县,开展“院—地”科技合作,建立永川茶叶、潼南蔬菜和垫江粮油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转化运用农业科技成果40项,推广Q6优28、渝糯7号和渝香203等新品种278个,推广轻简高效栽培、病虫生物防治、鲜活农产品初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67项。市畜科院与重庆隆生、69原种猪场、日泉农牧等56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院—企”科技合作,优选出黔江生猪、南川蜜蜂、云阳肉牛和武隆土鸡等地方优势资源畜禽品种。

(二)推广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推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农作物有害生物信息监测和畜禽水产智能化养殖。巫溪、城口、石柱等10个区县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信息系统,预警监测面积100万亩,增加经济收入近3亿元,薯农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长寿、江津、忠县等11个区县建立柑橘传感灌溉信息系统,推广运用面积144.7万亩,每亩平均增产209公斤。培育发展农村电商平台230家、农村电商市场主体2.5万余户,电子交易额达到240亿元。到2020年,力争全市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0%,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生产智能化水平达到30%,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覆盖面达到50%以上。

(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创新试点,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水肥一体化、抗旱抗逆和绿色环保关键技术,集成保护耕作、秸秆还田、轮作休耕先进技术。推广“稻渔同田”“鱼菜共生”生态种养型,“畜禽—沼液—蔬菜(经果)”生态复合型,“秸秆—饲料—畜禽—经果”生态结合型综合配套技术。今年推广鱼菜共生8万亩、稻渔同田10万亩、低碳循环流水养殖20万亩。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启动江津、南川、梁平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黔江、长寿、合川和荣昌畜牧养殖绿色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新建生态示范区县10个、生态示范乡镇100个、生态示范村1000个。

(四)集成应用农产品储藏加工技术。创新农产品新型非热加工、绿色多能干燥、高效分离提取、长效减菌包装和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分离技术,开发新型发酵食品、调味品、保健功能食品和生物保鲜剂。集成应用蔬菜、柑橘和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烘干、净化、分级、保鲜、储藏等初加工技术。榨菜创新团队推广应用青菜头采后贮藏保鲜关键技术,简易包装常温贮运达到10—30天,0—1℃冷藏贮运期达到95天,解决了制约青菜头不能贮藏保鲜长途运输的技术难题。到2020年,力争全市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5%,副产物综合利用率50%。


五、关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审议意见提出,要研究对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扶持政策,引导市场要素进入农技推广服务领域;要支持工商资本和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大学生村官和种养殖大户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根据这些意见,重点改进3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化服务组织从农业生产关链环节向全程化社会服务转变、从小规模服务向大规模服务转变、从兼业化经营向职业化经营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大学生村官、村社干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已培育发展服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群众口碑好、收费价格合理和有跨区域作业能力的服务组织3200个,其中农业专业技术协会1192个、农资供应及农产品销售协会1173个、农机合作社836个。

(二)制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政策。市农委印发《关于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做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通知》,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安排市级以上财政资金1.33亿元,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加强社会化服务质量跟踪问效,将农户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建立农民满意程度与补助资金挂钩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有序的发展。

(三)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升级。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完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实现两个转变升级。一是由粗放服务向精准服务转变。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吸纳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农技推广人才参与社会化服务,增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实现由代耕代种代收粗放服务向推广先进技术精准服务转变。二是由传统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依托“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服务,实现实时服务、在线监控、定向分发和定制服务。


六、关于加大农技推广保障力度

审议意见提出,要确保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逐年增长,逐步提高科研经费投入;要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待遇;要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示范有基地;要加强农技推广资金监管。根据这些意见,重点改进4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财政稳定投入机制。今年,财政预算安排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金7.63亿,较去年增长10%,2018年将稳中有增。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关于“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相关规定,保障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保障农技人员推广工作经费。全市19个市级农技推广机构、348个区县农技推广机构、1699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都已纳入市和区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区县农技人员年人均工作经费6764元,乡镇农技人员年人均工作经费5926元。今后将进一步督促区县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根据服务规模、服务效果,合理确定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经费,保障农技人员积极有效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三)努力改善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在大力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办公用房、服务装备、培训教室、交通工具和试验场地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进一步改进基层农技人员试验工作条件。今年争取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6290万元,较去年增长70%,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8个、累计将达到715个。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示范有基地、培训有教室的“四有”目标。

(四)加强农技推广资金监管。严格要求农技推广补助资金只能用于农技推广项目补助,严禁将项目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和“三公”经费等方面支出。将农技推广补助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每年开展抽查审计或专项审计,有效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对于截留或者挪用农技推广项目资金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下一步,市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农技推广法,切实抓好农技推广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