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市四届人大代表农业专业组视察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关于市四届人大代表农业专业组

视察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7年11月27日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计划安排,9月19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祖相带领市四届人大代表农业专业组,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专题视察,常委会副秘书长屠锐陪同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市农委有关情况的汇报,赴铜梁区、渝北区实地视察了太平镇坪漆村、巴川街道玉皇村、南城街道黄桷门村农民新村、兴隆镇牛皇村、茨竹镇放牛坪村等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自2013年5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明显变化,美丽乡村建设逐步由“一处美”向“一片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由“环境美”向“发展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整体迈进。

(一)突出规划引领,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我市编制了《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实现项目村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四规合一”,防止盲目建设,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同步制定了行动方案、绩效评估办法、金融支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市城乡建委对每个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补助100万元;区县政府整合农林水等部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农村便道、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累计建成村社便道1.75万公里,为原建设计划的145.4%,提前4年实现行政村100%通畅目标,行政村通客车率93.8%,自来水受益村7325个,通有线电视村7376个,通宽带村7646个,近三年改造农村危房25.3万户。针对武陵山区、秦巴山区高山林立,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自然条件恶劣的状况,从2013年起,我市启动实施了50万人的搬迁计划,累计搬迁安置54.17万人。2016年又启动了“十三五”25万贫困人口搬迁计划,先后新建移民新村584个,新建的安置区实现“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休闲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站、农家书屋、幼儿园。搬迁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各区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立足自身发展条件,根据山区、平坝、城郊环境,注重体现巴渝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注意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渝北区认真研究各镇、村之间区位、传统、经济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当地特色,严格控制建设风貌,完成了38个聚居区的提档升级,新建石船镇石壁村等20个聚居区,统景镇成功创建全国建制镇示范点。铜梁区始终坚持把保护原生态和挖掘本土文化作为发展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明确项目规划建设“不破坏山水风貌”“不挖山、不填湖、不砍树”,对山体、水体、湿地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既让人们感受到铜梁的自然生态之美,又让生态成为一种资源,使普通的农产品提升为附加值更高的绿色旅游商品。黄桷门奇彩梦园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加强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局面,各区县大力进行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100个村,重点治理柴草乱放、垃圾乱丢、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合理规划畜禽圈舍和养殖集中区,目前已在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关闭或搬迁841家养殖企业,治理养殖污染69.04万头生猪当量。把畜禽粪便处理和发展规模化沼气、户用沼气结合起来,沼气工程累计达到4824处、农村户用沼气160万户。先后建成农村清洁工程部市级示范村120个、区县级示范村450个。示范村化肥、农药使用量平均分别下降39.7%和38.7%,地膜回收率达到99.6%,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5%。 渝北区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兼职队伍,落实日常运行费用,实现生活垃圾定点收集率100%,处置率100%,污水处理率75%。铜梁区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矿山重披绿装生态修复行动,关闭煤矿21家、非煤矿山企业18家。建成镇级垃圾压缩中转站11座、污水处理厂25个,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全覆盖。

(三)调优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我市始终把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粮油、蔬菜、生猪三大基础保供产业发展水平,突出发展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禽蜂、林业、木本油料、蚕桑、烟叶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全市建成柑橘基地310万亩,榨菜基地160万亩,中药材基地184万亩,茶园面积70万亩;调味品原料面积147万亩;出栏牛、羊、兔分别达到70万头、300万只、5000万只,水产品产量50.8万吨。七大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已达1040亿元。各区县均培育了2~3个主导产业,涪陵的榨菜、忠县等地的柑橘、秀山的土鸡和金银花、奉节的脐橙、巫山的脆李、丰都的肉牛、石柱的辣椒、潼南的蔬菜和柠檬等,成为当地的重要“名片”。全市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30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4个,各示范村至少培育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10个、示范点23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2个;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17个、示范乡镇17个、示范点113个;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000余个,发展农家乐2万余家、休闲果园及农庄7500多个。开展“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收获体验、冬季民俗年节”四季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去年推出旅游线路249条,今年春夏两季推出178条。2016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2亿人次,营业收入349亿元。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及网商主体超过2万户,去年销售额55亿元。荣昌(国家)生猪交易市场电子交易达285亿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猪现货电子交易市场。

(四)丰富文化生活,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区县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互助和睦、诚信友爱、尊老爱幼等文明道德礼仪,破除农村封建迷信和愚昧思想,养成爱科学、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建设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开展乡村干部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其带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完善“一事一议”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日益健全,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得到较好保障。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基层综合文化站1025个、村文化室8220个,广电综合覆盖率100%。武隆区在187个村成立村级道德评议组,负责调解、评议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家长里短”,有效扭转了大操大办、不慈不孝、不讲诚信等不良言行和习气。巴南区、渝北区、合川区等地通过村文化课堂、文化大院、“节用惜福”“家风润万家”等具备道德教化功能、便于群众参与的载体和活动,强化宣传教育,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全过程,提炼新时期的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弘扬文明新风。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逐渐推开,我市广大村庄正发生着可喜变化。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与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一)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心不齐”。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刷白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的地方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不给百姓宣讲动员就开工改造,使部分群众认为这是政府行为、是政绩工程,积极性不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工程未征求农户意见,引发少数群众抵触情绪,对涉及自身的改造项目“狮子开口”、漫天要价。

(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不够”。虽然从中央到市里都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市“双欠”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各级财力普遍紧张,难以足额配套到位。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即使如观光农业等项目也因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工商资本投入。

(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力不强”。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相当数量的村规划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村规划雷同;一些村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够,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没充分展示;有的村崇尚大拆大建,脱离农村实际,城市化明显;有的村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频繁变更规划,存在“边干边改”“一任领导一个风貌”问题。

(四)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劲不足”。部分村因区位、自然、人才条件制约,还未找准发展路子,没特色没规模没竞争力,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还不够,缺乏创业创新人才,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如何因地制宜打牢产业基础、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多数乡村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五)后续长效管理机制“基不牢”。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增加了许多景观和公共基础设施,相应需要养护开支,但多数地方没有落实长效管理经费和后续管护措施,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游客增加,将给农村保洁工作增加较大压力。


三、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在“三农”领域的具体行动,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梦想。近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要牢牢把握“六个坚持,三个不能”的总体原则:坚持以为农强农为核心;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坚持以基础建设为支撑;坚持以环境改善为重点;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促进;坚持以乡村治理为保障。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抛开农业、离开农民;不能走偏路子、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不能千村一面、照搬城市。具体建议如下:

(一)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各级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化对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围绕中央、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形成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调动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切实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和行动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使广大农村居民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增强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和自治作用。引导他们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提升规划水平,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布局。美丽乡村不是建整齐划一的移民小区,不是建千篇一律的现代集镇,更不是单纯建景点,而是要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生态农村。要围绕我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点,结合各村地理风貌、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倡导“融入环保理念改造农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乡愁旅游”“慢生活”等新理念,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切实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推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打造美丽乡村。要增强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长效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动力。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注重农业产业培育,既要发展好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优势项目,更要重视农村电商、农家乐等新业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选好路子,巧借山水,盘活资源,做好经营村庄文章,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变。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落实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等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农民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切实加强对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服务。 

(四)加强人文建设,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美化等外在美,也要注重乡风文明等内在美。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继承、保护和发扬,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等农村文化活动。要继续大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眼于提升农民群众素质,破除农村陋习,大力倡导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新农村精神风貌,给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自治、法治、德治”的丰富内涵。

(五)坚持建管并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靠有效机制来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要逐步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的专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鼓励农民投资投劳。二要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污水、垃圾、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做到有专人来管、有制度来管、有村规民约来管,避免人为破坏、过快损坏。三要完善督查机制。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强化督查、动态管理,扎扎实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