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推进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1年5月24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推进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03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在全国列第7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在全国上升到第15位;同比增长8.1%,列全国第7位,比我市城镇居民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7、1.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4.63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49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现按要求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从政治上认识和整改《审议意见》反馈问题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整改工作的思想自觉。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把审议市政府乡村产业振兴推进情况作为2020年监督工作重中之重,对其开展把脉问诊、精心指导,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实干担当精神和依法履行政治监督职能。《审议意见》反馈的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提出的建议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对推动解决制约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认真对待,把人大监督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把推动问题整改作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应有姿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要求上来,以此为契机推进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强化责任担当,以上率下高位推动整改。在市委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指导下,市政府把乡村产业振兴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唐良智市长于2021年1月5日专门就抓好《审议意见》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作出批示,先后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政府工作报告和1月27日、2月18日、3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系统安排部署乡村产业发展工作。市政府组建由李明清副市长任组长、11个市级部门为责任单位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审议意见》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并2次专题调度问题整改工作。同时,市级建立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参与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聚合形成组织有力、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格局。各区县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一体推进问题整改。
(三)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逐步改进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发展倾斜。制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逐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抓好地方专项债券、乡村振兴一般债券发行工作,重点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超50个。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目前在保余额219.6亿元,在保户数11.03万户。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实施细则,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快推动《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立法。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整改工作落地见效。建立清单管理机制,将《审议意见》反馈的六大方面细化分解为43项整改任务清单,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定时间、定任务、定责任,确保项项有整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建立现场会议推进机制,今年相继召开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现场推进会议,时序化安排推动。建立督查指导机制,将《审议意见》反馈问题整改纳入乡村振兴专项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区县,督促限期整改。建立考核机制,将乡村产业振兴纳入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用严格的考核推动真抓实做、取得实效。
二、坚持以深化实施“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一)压紧压实责任,巩固提升保供产业。严格落实“米袋子”党政同责、“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抓紧抓实粮食、生猪、蔬菜“三张任务清单”,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今年以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一季度小春播种面积556.5万亩,同比增长1万亩;油菜籽391.4万亩,同比增长4万亩。蔬菜保供能力增强,一季度实现产量636.8万吨,同比增长3.8%。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121.87万头,同比增长23.8%;能繁母猪存栏114.94万头,同比增长28.5%;出栏534.14万头,同比增长35.2%。
(二)深化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区县比较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重点培育柑橘和柠檬、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十大特色产业。2020年,十大特色产业累计达310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积极推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累计制修订农业农村地方标准579项,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区221个、“三园两场”857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72万亩,主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产品累计达568个;重庆名牌农产品总数达483个,绿色食品品牌总量全国排位第5名。8个特色农产品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
(三)加快推动“接二连三”,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融合发展关键,突出抓好项目策划、龙头培育和园区创建,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提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做靓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特色“地标”项目、多元素“地域”产品。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610.33亿元,同比增长29.7%;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299.18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09.5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四)实施“三级联创”,加快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的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突出“生产+加工+科技”内涵,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2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推动每个区县建设1—2个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达到75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今年3月份,我市成功申报创建万州、丰都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庆三峡柑橘、长江上游榨菜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三、坚持以绿色为本底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产业
(一)在“绿山”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行“林长制”,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累计营造林1717万亩,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经果林100万亩,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三年行动任务。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提升至64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位居西部第四位。
(二)在“净水”上狠下功夫。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市1.75万余名河长常态化巡河82万余人次。我市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紧扣保护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强力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已全面完成国家核定我市5342艘渔船、10489名渔民的退捕任务,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突出抓好8万亩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有序完成1亿吨池塘尾水治理任务。
(三)在“减量”上狠下功夫。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立规模种植主体减量清单,推广配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以及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减肥减药技术措施。近3年化肥农药年均使用量分别下降1.5%、2.1%。截至2020年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5.1%,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2.8%。
(四)在“治污”上狠下功夫。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三区”管控,科学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2%、99%、100%。全市禁养区面积调减2158平方公里、占比下降到16.4%。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沿带动、全域整治”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9.9%、82.9%。
(五)在“循环”上狠下功夫。着力推进璧山、开州、武隆等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建设。强化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近3年累计回收废弃农膜22314吨、肥料等包装物1306吨。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7%以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0万亩,建成种养循环养殖场2.5万个。
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100+N”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协调组织在渝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进入科技部农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工作体系。成功创建全国农业领域首个、重庆市目前唯一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强化“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先后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重庆市畜牧产业创新创业联盟等5个联盟,正在筹备建设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水产创新联盟。选育水稻、油菜、果树等主栽作物品种200余个,高温伏旱区优质稻品种选育、芥菜种质资源研发、加工辣椒品种培育等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建立世界最大的柑橘良种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每年发布主推技术100项,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覆盖率达90%以上。2020年底,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分别提高到60.2%、52%、96.5%、50%。
(二)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深入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益农信息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个区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6个区县成为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在重庆建成落户,正在筹建国家级重庆柑橘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和智慧农业“四大行动”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和农业机械智能化、质量安全管控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今年力争启动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重大专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提效、农民增收;启动一批农业人工智能项目,重点开展农业智能感知、农业生产AI决策、智能控制与执行三大关键共性技术集成与原始创新,加强农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和农业物联网智能示范。
(三)加大农村人才培育。以在乡、返乡、入乡“三乡”人才为重点,以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为抓手,加强农村各类人才培育,在南川区河图镇建成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1.1万人、家庭农场3.1万个、农民合作社3.66万个、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75家。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制定《重庆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动重庆市农业学校、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的转型升级,整合筹建重庆农业高职院校,已将两校合并升高职纳入重庆市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适时推进。
五、坚持以农村改革为牵引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活力
(一)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丰富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截至2020年底,全市流转土地1529万亩、流转率达到44.1%,适度规模经营1279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37.5%。出台《重庆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及《入市交易规则》等,夯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基础。永川区、大足区、梁平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慎实施。
(二)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系统总结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稳妥扩大改革试点,涉农区县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乡镇全域推进,2021年力争扩大到全市20%左右的行政村。多元化培育农村“三变”改革实施主体2000多个,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合股联营等方式深度参与改革,撬动社会资本20.5亿元,103万农民成为股东。
(三)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9033个村、78888个组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资产350亿元,899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登记赋码,占比99.6%。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实物产权进场累计挂牌交易农村实物产权 73.02万亩、43.95亿元,惠及农民 16.61万户。
(四)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持续分类改造建设基层供销社,累计改造恢复乡镇基层社754个,占涉农乡镇总数的94%;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5112个,覆盖63.9%的行政村;发展农民合作社2.8万个,基层供销社与农民合作社实现股份、产业融合2600余家,155万农户加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累计为农民合作社等涉农经营主体发放小额贷款122.5亿元。
(五)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形成了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服务创收型、项目拉动型、资金合作型等“六型”发展模式。全市有经营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8801个、占比达98.5%,计划今年底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六、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力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
(一)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着手编制市、区县两级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市级及区县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库。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一季度,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32万亩。以江津区、潼南区、合川区、荣昌区、渝北区、永川区等为重点,按照千亩级、万亩级、十万亩级规模整村整乡连片推进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2021年将在全市29个区县改造面积10万亩以上。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全面推广土壤改良、深耕深松等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
(二)扎实推进农村交通、水利设施建设。以乡村产业路、旅游路、便民路为重点,今年规划实施“四好农村路”3000公里,一季度已完成农村公路689公里。加快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等重点项目,已开工梁平龙象寺等4座水库,截至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3.75亿元,超计划153%。全面推进32个大中型灌区建设,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6年的0.4844提高到0.503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资76亿元,巩固提升1442万人饮水条件。
(三)大力推进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我市成功列入国家首批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试点省份。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区县级物流节点达1680个、乡镇配送站891个(乡镇农产品集配中心131个),覆盖率达97%;建成产地集配中心150个和农产品冷链项目158个。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今年一季度共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和菜市场206个,市场经营环境大幅改善。开展标准化智慧化菜场建设试点,支持33个城区菜市场开展“网上菜场”建设。
本次审议充分说明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工作监督有力、指导有方,对提升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向市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地感谢。下一步,我们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产业振兴牵引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精心编制《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紧扣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探索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文旅融合等发展新路径。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四川携手共建现代高效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二是扎实开展脱贫区县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保持扶贫产业政策稳定,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扶贫产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区县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三是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在深化结构调整中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拓展农业功能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四是大力营造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氛围。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