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共下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一盘棋”
川渝两地4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54.5亿元!
在今年5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第三次党政联席会后,川渝两地举行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落地,川渝两地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方面又迈出一大步。
自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川渝两地频繁互动,双方全方位协同之路正不断走深走实,都市圈相向发展,毗邻地区深化合作,辐射带动全域发展,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一盘棋”态势清晰可见。
2020年,川渝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较2019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
统一谋划一体部署 推动成渝全方位协同发展
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肩负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筑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国家使命。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一盘棋’‘一体化’,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省市分别召开省委、市委全会,出台《决定》,制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专项规划或方案。
两地还分别审议通过重庆、四川“十四五”规划建议,其中突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引领,以此统揽两省市“十四五”各项重点工作。
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要求,双方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设立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7个联合专项工作组。
在体制机制推动下,一年多来,川渝之间各部门、各市州区县、各领域,频繁开展交流、互动、签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层级之宽、范围之广、密度之高、气氛之热,前所未有。从2020年1月以来,重庆、四川召开了3次党政联席会议,3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8次联合办公室主任调度会议。
各级各部门的合作更是全面开花。据统计,自去年1月3日以来,两地已有10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主要职能部门、重要开放平台、重点合作市区(县)互派挂职;两地有关部门、市区(县)已签署合作协议248份,平均两天就“握手”一次。
“第三次联席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该负责人介绍,前两次会议主要聚焦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方面的研究谋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而此次会议既研究了有关文件,听取了重点合作平台进展汇报,还举行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成果更丰富。
“未来,随着各项协议的落实落地,两地协同发展将更加紧密,完全可望实现后发追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实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跨越。”该负责人说。
都市圈相向发展 构建“双核”同频共振新格局
纵观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2020年5月以来,重庆接连分区域召开3场高规格座谈会,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指导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主城都市区扩容,围绕“强核提能级”做优中心城区,“扩容提品质”做强主城新区,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将主城都市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
“‘一区两群’初看是重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实际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顶层设计大框架下,重庆谋划推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是重庆把国家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的系统部署。”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区两群”新格局的确立,其与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呼应,成为推动重庆与成都相向发展的重要推力,已逐步构建起成渝“双核”同频共振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如今,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分类指导下,各地发展方向更清晰、发展任务更明确、干事创业激情更加彰显。
中心城区围绕“强核提能级”新要求,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沙坪坝区发挥16所高校和300余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平台集聚优势,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不断壮大以“芯核器网服”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全力打造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主城新区围绕“扩容提品质”,当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涪陵优结构促转型,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新城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龙桥、白涛、清溪园区供应链产业链加速延伸,产业集中度达90%以上。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则认真践行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的重要使命。奉节实施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水利工程质量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三个大会战”,实现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一大突破”;通过深度挖掘诗歌文化、军事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在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上下功夫。武隆加快了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出研学旅行、文创娱乐等新场景新业态,养生养老、运动康体、旅居康疗等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还通过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和AR、VR等技术运用,提升了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2020年重庆、四川两省市经济增速达到3.9%、3.8%,分别高于全国增速1.6、1.5个百分点。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经济增速均达到4.0%,双核引领发展态势明显。
共建毗邻地区十大平台 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我们是2020年9月开始进场施工的,预计在今年底会完成项目建设并投产。”5月25日,在川渝高竹新区,中科先行(广安)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的建设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公司负责人何红波几乎常驻于此,督促项目建设进度。
川渝高竹新区是目前川渝两省市共建的唯一一个跨省市新区,自2020年11月25日,广安、渝北两地抽调人员到岗到位以来,新区开发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签约入驻产业项目141个,其中投产项目58个,在建项目15个,拟开工项目24个,形成了“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川渝毗邻地区地理相邻,历史人文相近,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川渝两地加强区域联动步伐,将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作为“重头戏”,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首批9个功能平台。在随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又增加了一个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
作为川渝目前唯一的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自2020年12月正式获批以来,潼南与遂宁携手,在全域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亮点频频。
双方共签订“1+N”合作协议58个,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任务,策划32个重大项目,梳理36项共同对上争取重大政策,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国土空间规划率先获批;开行公交化列车,增加定制列车3班次;潼荣高速公路潼南段建成通车;合潼安高速重庆段一期开通运营;遂潼快捷通道潼南双江至玉溪段建成通车;开通跨省城际公交和跨省农村客运班线,10万沿线居民出行更加便利。遂潼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园储气调峰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遂潼示范项目建设;联合推出红色文化、古镇休闲等10余条精品线路,共同举办菜花节、柠檬节、荷花节等特色节会,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特色节点等。
此外,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各大平台,也全部启动方案编制,先期围绕自身定位,在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化发展平台协同联动,实现异地入学、就医、就业一体化等方面积极探索。
“相信,随着各大平台的日益完善,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将更加紧密,成为川渝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更多可行路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记者 王翔 摘自《重庆日报》2021年06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