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1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1年7月26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副局长 祝轻舟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2021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858.4亿元,增长20.8%;非税收入356.5亿元,增长3.9%。增幅较大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加之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收入基数较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92.6亿元,增长5.8%。教育、科技、环保、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力保障。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13.6亿元,增长31.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996.3亿元,增长27%,主要是因为“两集中”(集中挂牌、集中出让)供地,首批供地推出优质地块,土地溢价较高。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83.5亿元,同比(下同)下降22.6%。主要是去年同期有抗疫特别国债收入安排的支出,今年无此项支出。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7.9亿元,下降26.3%。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6亿元,下降11.9%。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亿元,增长29.4%。分险种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5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08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2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4亿元。主要是2020年落实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免政策,收入大幅下降拉低了基数。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亿元,增长6.4%。分险种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706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5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0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1亿元。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7.8亿元,增长15.4%。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的调整预算数(若无调整,则为年初预算数,下同)为760亿元,完成预算的56.3%。其中:税收收入296.9亿元,增长25.5%;非税收入130.9亿元,下降2.5%。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4.2亿元,增长25.6%。预算数为1583亿元,完成预算的50.8%。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53.3亿元,增长56.5%。预算数为1028亿元,完成预算的73.2%。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91.3亿元,增长54.4%。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20.4亿元,下降19.8%。预算数为806亿元,完成预算的27.3%。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58.6%。预算数为26亿元,完成预算的30.8%。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3亿元,下降6.4%。预算数为14亿元,完成预算的14.3%。
二、上半年财政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符合预期,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全市财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预算决议和市人大财经委审查意见要求,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1—6月,下达中央直达资金264.5亿元到区县基层,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通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提高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到100%,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等措施,1—6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126.5亿元,社保降费12.7亿元。积极争取政府债券额度,上半年发行政府债券1011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券362亿元用于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649亿元用于支持存量债务化解和到期政府债务偿还。
(二)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支持科技创新30条财政金融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科技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10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支持方向和支持方式。市级财政每年新增1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引导创新主体增加研发投入,支撑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在“十四五”末达到2.5%。组建“重庆科创投”,通过整合分散资金、新增财政投入、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实现财政和金融互动,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出台“支持制造业23条政策措施”,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企业智能化改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等关键领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实施。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川渝财政合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生态环保等重大事项落地。实施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支持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推动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特色发展。投入15亿元,支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筹集市级以上财政资金540亿元,支持广阳岛、西部科学城、“两江四岸”核心区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提升。安排市级以上财政资金38亿元,支持脱贫区县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调整优化过渡期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84亿元,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动川渝跨境流域水污染治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实事,推动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投入26亿元,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政策,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投入163亿元,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及时兑现各阶段学生资助和生均经费,高中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增加300元/年,稳妥推进39所“公参民”学校治理工作。安排15亿元,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拨付16亿元医保基金,落实新冠病毒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80元。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4.5%,确保养老金足额发放。安排48亿元,推动城市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安排35亿元,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孤儿救助等兜底保障工作。继续推动文体事业发展,支持开展市第六届运动会等活动。
(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通过对支出标准的审核,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完成2020年度绩效自评,实现全市220家一级预算单位和1200余个项目全覆盖,持续完善分行业、分领域的绩效指标标准体系。有序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完成新系统的预算模块上线,扎实做好执行、采购等模块联调测试工作,以信息化驱动预算管理现代化。持续优化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出台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自然资源等领域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继续深化政府采购、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守住财政运行风险底线。持续加大市对重点关注区县“三保”补助力度,组织开展2021年区县“三保”承受能力评估,明确基本民生政策范围和标准,形成基本民生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债券项目储备、筛选工作,做好“资金池”与“项目池”的平衡对接,优化新增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安排预算、盘活资源资产等方式,持续压减债务规模。严格落实债务违约风险管理机制,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守住债务风险管控底线。平稳推进去产能,支持市能投集团纾困发展。探索开展稳定粮源试点,增强本地粮源品质和轮换收储能力。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开局良好,我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减税降费的税源涵养效应逐步显现,这为财政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根本保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财政收入的低增长将成为常态。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市财政收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和税收收入增幅较大,主要是建立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基础上,接下来收入增幅将逐步回落企稳,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的实施,叠加减税降费政策,对后期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要实现全年财政收入目标,还需付出艰苦努力。二是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特征。落实人员待遇、教育、社保等民生增支政策,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加之今年中央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政策退出,财政收支矛盾更突出、平衡压力更大。三是财政运行风险不容忽视。今年开始,一些区县已进入偿债高峰期,债务还本付息负担重,加之举债空间收紧、偿债来源减少,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同时,一些区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运行存在潜在风险。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全市财政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加强收支预算管理,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确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实现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加强收入监测和分析,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向内挖潜,大力盘活政府资源资产,科学研判减税降费、契税延迟入库和新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精准做好应对措施。优化支出结构和方向,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落细,坚决取消无效或不必要支出、压减非刚性支出、严控年度中增支,将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二)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围绕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重发公司、重铁集团筹资作用,高效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高速公路、高铁和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运用研发补助、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股权投资、上市奖补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型企业。统筹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探索市场化方式,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按照“三保优先”的要求,加大对困难区县财力的支持,通过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811亿元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直达区县基层,将市对区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增量主要用于支持“三保”。在健全完善工资专户制度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三保”风险管控机制改革,从责任划分、预算审核、“三保”评估、资金调度、激励奖惩等各个环节加力,强化风险研判、排查和整改,督促区县落实责任,完善兜牢“三保”底线长效机制。
(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加强政府债券项目管理,组织实施政府债券项目发行条件评估,加大优质项目储备,提升债券资金和债券项目对接的精准度。持续做好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及时拨付债券资金,督促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开展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完善债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指导区县规范开展政府债务展期、重组业务,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缓释偿债压力,扎实推进隐性债务化存量、控增量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五)加快预算管理改革,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围绕落实《预算法实施条例》,完善市级预算管理制度,全面修订市级预算管理、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管理、预算公开评审等制度,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持续推进市级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缺失标准的编制发布和现有标准的入库运用,提高支出项目编报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现市级预算管理“标准科学、约束有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立法,加快建立绩效管理硬约束机制。加快财政数字化转型,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做好统一公共支付平台、财政电子票据、资产云平台迭代升级,提升财政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