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信息委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1年06月11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市经济信息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

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全面夯实党建基层基础。出台党组成员抓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实施办法,持续开展“抓党建、促发展”书记讲习暨平时党建工作述职活动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评议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警示教育,集中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通报全国工信系统典型违法违纪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市级部门率先启动项目资金领域“以案四改”,制定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15个。四是进一步强化法治机关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法治内容,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坚持集体审议研究“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率先在市级部门中举行行政许可听证会,顺利通过法治机关建设和“七五”普法规划实施验收。

二、切实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

一是密切配合人大开展工作。强化与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工作联系,及时向“两委”报送发展报告、工作总结等信息资料,协助“两委”抓好对计划草案及其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二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突出高质量和高效率,将办理工作与自身业务工作结合起来。2020年市经济信息委承办代表建议146件,其中,主办件56件、协办件90件,均在规定期限内办结,主办建议沟通率100%,代表反馈满意率100%。三是积极开展专项调研协作。协助“两委”完成成渝地区协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题调研,配合市人大开展2020年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民生情况专题调研等。

三、着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做好防疫物资保障。突出本地生产和海外采购两手抓,科学调拨分配,有力保障了医疗机构、一线单位防疫物资需求。口罩日产能由疫情防控初期3万只迅速提升至1000万只,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熔喷布等成功实现“重庆造”。委机关医药产业处党支部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是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工作,扎实推进复工稳产,实施干部派驻企业制度,以重点企业为牵引,梳理“五张清单”,分批分类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力复苏基本盘。到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同时,建立完善运行调度工作机制,抓好产业链保供协同,出台针对性刺激政策,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工业利润增长17.3%,分列全国第7和第5位,工业投资增速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深入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智能产业“芯屏器核网”加速补链成群,数字经济制造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加20.8%。突出试点示范和标杆项目引领,推动实施1297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认定28个智能工厂和182个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1亿,解析量达7280万次,接入二级节点16个,“上云”企业超7.1万家。建成5G基站4.9万个。忽米网成功入选全国“双跨”平台。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高水平举办2020线上智博会。

四是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13.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9%、55.7%。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2345家,建立研发准备金442.2亿元,增长18.9%,规模工业研发投入强度1.65%,连续保持全国前列。新建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达25%,较上年大幅提高10个百分点。持续推进以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为重点的工业绿色转型,全年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8%和5%。

五是务实推动协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与四川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和汽车、电子信息等专项协议,搭建川渝汽车产业零部件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启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合作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一区两群”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一区”产业有序向“两群”地区转移,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速融合。

六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三服务”专项行动为着力点,全年全委干部累计下基层351次,调研942人次,收集问题495个,已全部办结。用气报装“六减”和企业办电“三零”“三省”改革成效明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有序推进,全年为2400家企业新增授信26亿元,平均利率仅4.56%。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累计达92.5万户;其中,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659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累计达65户。

四、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配套企业层次总体不高,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零部件受外在影响较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隐忧。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严重缺乏;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较少。三是领军企业带动性不够。缺乏具备行业号召能力的大型企业,全市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仅12家,龙头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较小,集聚配套企业的能力不足,对行业支撑作用不强。四是企业盈利能力偏弱。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工业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附加值不高。

五、扎实抓好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围绕主导产业系统梳理形成33条重点产业链,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大力推进“链长制”,及时有力协调解决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供需合作、生产要素保障、政策协同扶持等问题。

二是持续夯实技术创新基础。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同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链卡脖子和短板环节开展协同创新,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供给。持续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高质量建设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建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行业级二级节点,做大做强行业级、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企业探索建立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四是梯度培育市场主体。围绕33条重点产业链,每条产业链确定1—2家“链主”企业,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研发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资源倾斜,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创新协同、资源共享、供应链互通,形成“大手牵小手”协同发展格局,培育更多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

五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聚焦川渝共同优势产业,深化产业协作配套,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搭建产业链协同发展平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深入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一区”与“两群”的产业链接,推动先进制造业要素资源向“两群”有效扩散,实现产业优化分工和联动发展。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