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
2020年,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叠加持续的减税降费,财政平稳运行面临很大挑战。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按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果断采取行动,更加有效地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体制改革放到政府治理的格局中考量和调度,“财”服务服从于“政”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支撑、促进作用。政府过“紧日子”、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两项工作在全国财政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我市政府过“紧日子”、基层“三保”、减税降费、直达资金等财政改革工作,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一、全市财政平稳运行
面对严峻形势,一手抓收入组织,年初确定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6亿元、增长1%,其中税收1556亿元、增长1%。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一季度大幅下降23.2%、27.7%,随着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成效逐步显现,生产需求回暖,积极因素增多,二、三季度降幅逐步收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4.8亿元、下降1.9%,其中税收1430.7亿元、下降7.2%。一手抓争取中央支持,中央补助我市2165亿元,较上年增加282亿元;新增政府债券1201亿元,保障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和到期政府债务足额偿还;争取中央直达资金409亿元,当好“过路财神”、不做“甩手掌柜”,按规定全部分配区县和基层,并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控,推动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区县的分配、支付进度为99.8%、94.1%,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助企纾困、“三保”、基础设施补短板等。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先后出台过“紧日子”10条、确保财政平稳运行20条,市级在年初预算公开评审压减预算13.6亿元的基础上,执行中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34亿元。严控预算资金调剂和新增支出,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列支,并狠抓区县过“紧日子”,全市财政在极为严峻的多难局面下实现了平稳运行。重点支出有效保障,市级加大区县转移支付,两级财政加强资金统筹,基层“三保”、教育、科技、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广阳岛绿色发展示范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93.9亿元、增长1%,其中社保就业支出951亿元、增长8.1%,卫生健康支出434.4亿元、增长13.4%;农林水支出416.8亿元、增长7%;交通运输支出303.2亿元、增长3.7%;科学技术支出82.8亿元、增长4.5%。
三、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保障
应对疫情冲击,建立上下联动、坚实稳固的政策资金保障体系,全市投入疫情防控资金超90亿元,没有因资金和政策问题影响疫情防控;积极助力企业复工达产,预计新增减税超200亿元、降费超350亿元。我市财政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得到财政部的肯定。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支持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安排市级以上专项扶贫资金55亿元,支持区县整合涉农资金103亿元,有力推动决战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安排180亿元,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支持污染防治等。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在80%左右,特别是新增10亿元稳定和促进就业,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550元、74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上调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10元,城乡低保救助标准、特困人员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7亿元,月均惠及130万人。
四、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全力防范债务风险,坚持促发展、防风险相统一,在强化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债券发行、资金使用、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考核问责等全流程“闭环”控制、持续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债务对稳投资、稳增长的拉动作用。按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计算,我市2020年底政府债务率为85%,低于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始终把增强“三保”能力作为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的重点,落实市级主体责任,压实区县保障责任,既向机制要效能,建起全链条“三保”机制;又用补助防破底,对18个区县实施“三保”专户调度,累计拨付专户资金155亿元,全市“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五、财税改革深入推进
稳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科技、交通、国防、应急救援等领域改革方案。加强预算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预算从“控盘子”转向“控标准”,已经形成87类、339项支出类别体系,出台支出项目预算标准管理办法,构建覆盖人员类、运转类和特定目标类等所有项目的支出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将预算管理相关法规政策要求嵌入信息系统,实现财政管理各环节、各级次的“横纵连通”。建立起“1+N”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将事前绩效评估结果与重大项目设立挂钩、将绩效目标编审与预算编审挂钩、将运行监控结果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优化支出结构挂钩;建立部门、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基本完成,涉及企业832户、资产700亿元。
当前财经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落实民生增支政策,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收支矛盾突出、平衡压力大。三是一些部门资金闲置低效等现象时有发生,过“紧日子”的氛围还需持续深化,部分项目支出绩效不高,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
2021年,市财政局将按照市委财经委会议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开源、节流、保重、增效、风控”10字要求,落实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一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政策实施机制。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增强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的财力保障;保持适度的政策力度,减税降费政策不急转弯、不急刹车。二是坚持过“紧日子”。合理划分市与区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零基预算、公开评审、零结转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大力整饬财经纲纪,倒逼各方面树立对财政资金的正确态度。三是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地位,加强“三保”执行监测,动态掌握区县“三保”支出情况。对压力较大的区县在补助力度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实施单独支持,确保“三保”不破底。四是保障基本民生。完善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采取组合性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加大促生产、畅流通的财政政策支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群众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五是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全面修订市级预算管理办法等10项制度,加快实施预算一体化。进一步健全预算支出标准,稳妥推进市与区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